最新首发 | 了解最新水产养殖知识,关注:水产研究社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长毛病”、“肤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属和绵霉属,外菌丝在体表外的,形成肉眼能看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因而称此病为 “白毛病”。
每年的低温时节,有一个特别令养鱼人头疼的事,那就是鱼的“水霉病”!可以说,低温时节防水霉,是养殖中必须要做好的事。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霉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性极大的疾病。该病由真菌寄生引起,通常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高发。水霉病不仅影响鱼类健康,还会导致鱼体表面出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俗称“长白毛”,严重影响市场价值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了解并掌握有效的防治策略是每个水产养殖者必备的技能。水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属于条件致病菌。当鱼体受伤或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时,水霉菌便趁机侵入鱼体,迅速繁殖并导致组织坏死。常见的诱因包括拉网、运输、换池等操作中的机械损伤,寄生虫感染以及不合理的饲养管理。水霉病最显著的症状是鱼体表面形成灰白色的棉絮状覆盖物,这些菌丝不仅影响鱼的外观,还会导致病灶部位的组织溃烂。随着病情的发展,患病鱼类会出现游动缓慢、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等症状,最终因体力衰竭而死亡。1、低温
水霉菌当温度降低10~15℃时,开始大量繁殖。这也是很多在低温时下塘的鱼类,温度回升至10℃左右时,爆发鱼病的原因之一。这也就是为何在夏秋季节水霉病几乎不见,而在冬春多发的原因。
2、鱼体受伤
一些地方习惯早春放养鱼种,将越冬池中的并塘越冬鱼出池分养,在转运过程中,会因拉网,运输等操作过程造成鱼体表受伤,从而给水霉菌可乘之机。
稳定的水环境是预防水霉病的基础。适当加深水位可以保持水体相对更加稳定,减少温度波动对鱼的刺激。此外,通过调水改底来改善底质,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有助于降低水中病原密度。提高盐度也是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因为盐度的变化能够破坏水霉菌的生存环境。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应尽量轻柔操作,避免造成鱼体外伤。对于已经受伤的鱼类,应及时用聚维酮碘溶液或其他温和的消毒剂处理伤口,防止二次感染。寄生虫感染会削弱鱼的体质,使其更容易受到水霉菌的侵袭。因此,在杀虫时应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杀虫剂,以免加重鱼体负担。可以选择乐畅等温和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通过投喂高质量的饲料,特别是添加了保肝护肠产品的饲料,如胆汁酸和杜仲叶提取物,可以有效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同时,定期检查水质指标,确保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减少对鱼体肝脏和肠道的损害。水霉病冬春低温时节高发,捕捞操作熟炼和选择正确有效的药物很关键。目前市场上防治水霉病的药物种类较多,有单用药物也有复合药物。水杨酸,商品名称:水霉净,又名柳酸,化学名称是“邻羟基苯甲酸”,是含有石碳酸环的环型结构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水杨酸防治水霉病的原理是:在鱼体表感染水霉菌时,水杨酸可软化病变部位的角质层,导致角质层脱落,也将菌丝同时脱落。在医药方面,水杨酸具有抗真菌、止痒及溶解角质作用。水杨酸能帮助其他抗真菌药物的穿透,并抑制细菌生长。水杨酸复配产品为目前治疗水霉病的主要药物。水杨酸类药物应复配抗病原真菌药物成分效果更理想。但是,目前市场上以水杨酸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多是单一水杨酸成分,仅有脱落菌丝的作用。水杨酸是一种高效、广谱、水质改良杀菌剂,配合碘制剂更佳,是替代常规消毒剂,如:漂白粉 、铜、孔雀石绿的换代产品。有效防控养殖体的水霉病、鳃霉病、毛霉病,由水霉、鳃霉等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水霉病是水产养殖中的一大难题,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防治措施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从稳定水环境、避免鱼体损伤、正确处理寄生虫到增强鱼体免疫力等多方面入手,结合药物治疗和水质管理,可以大大降低水霉病的发生率。同时,养殖户应当时刻保持警惕,定期检查水质和鱼体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