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阳镇平县城,向西北行二十多公里,就来到了王岗乡。这里离山不远,地势开始起伏不平。
在王岗乡集镇的东侧有一个砚台村,村委会旁边有一个小广场,广场前立着一排两层楼房,上写“阳安寺”三个字。
这里原来是阳安寺小学。五年前,小学才搬走。如果不仔细看,根本不知道此处就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龙泉寺旧址。
如今,院内还保存着一座明代景泰年间重修的阳安寺大殿。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殿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2019年该建筑被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安寺,原来叫“龙泉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历代多次重修。据说,以前寺内古木参天,殿宇众多,有南殿、东殿、大殿、廊房、砖塔等建筑。
大殿内原有达摩祖师大理石雕像一尊,看来这里曾是禅宗道场。另有古碑数通,大多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前些年,院内还剩一座古塔,守护在大殿旁。人们传言塔下埋藏有宝物,便多次去挖,现在连塔基也已经找不到了。
进入大门,过道内蹲坐着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走进大院,只见院内翠柏掩映,大殿就矗立在眼前。大殿前树立着几块碑刻,摆放着一些收集来的石头残件。
其中有一块碑帽赫然醒目,宽高都在一米左右,上刻两条苍龙盘绕在一起,中间用篆书刻着“龙泉寺钟楼记”。可见,该寺以前的确叫龙泉寺,修建有高大的钟楼,规模宏大。
碑帽前面的大殿修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上,单檐歇山建筑,青砖灰瓦,面阔三间,如一位身着荆钗布衣的农妇,质朴、敦厚。
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则暗藏玄机。
这座明代修建的大殿有何奇特之处呢?
我围着大殿转了一圈,发现大殿四周出檐,却没有一根檐柱。每一面墙上,都用七个五踩重昂斗拱来支撑屋檐,来增加屋檐的宽度,使墙体和台基免受风雨侵袭。
檐下的斗拱很有特色,昂头下部竖刻沟槽,旁边带有耳拱,既有装饰作用,也富有使用价值。
走进殿内,抬头仰望,只见屋顶纵横梁交互错杂,用料讲究,梁架结构为七架抬梁式,为罕见的明代风格。大殿内富有特色的斗拱与梁架结构,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值得庆幸的是,明代至今,虽经多次重修,但基本结构未变,成为南阳市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之一。
漫步院内,看看古碑,只发现了一块明代嘉靖年间立的“重修祖师堂碑记”。
碑刻记载了真武帝君得道升天,和重建祖师堂的经过。
碑文说,南阳西北有古迹,地名叫破台。这里高峰耸秀,绿水遁还,瑞气拂地,紫雾连天,实为龙兴之地。可见,砚台村村名是由破台村演变而来的。
为什么这里曾叫破台?包含着什么典故?
祖师堂的碑刻为何出现在寺庙中?
带着这些疑问,我走出安阳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