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偏僻的乡村,有一座看上去不起眼的寺庙叫登禅寺,寺内竟然设有警务室,里面保存着弥足珍贵的西魏造像碑,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据说,寺院鼎盛时期,僧众达两千余人,田产近千亩,孝文帝、李世民都曾亲临寺院或祭拜,或赋诗,一时盛况如云。
西魏造像碑产生的背景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有几位皇帝信奉、推崇佛教。于是大臣或当地豪强在丝绸之路上雕刻了大量石窟,为国主或父母祖辈祈福,其中有一部分造像身体修长,裸露胸膛,颇有西域风情。登禅寺的石刻雕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登禅寺究竟建于何时?
据《南阳志》记载,登禅寺建于北魏三年,即386年。一百余年后,孝文帝曾带领文武群臣,亲自登禅祭拜,故名“登禅寺”。
其实,登禅寺建于386年的可能性并不大,当时北魏刚刚建国,南阳一带还隶属于东晋。
直到孝文帝将都城南迁至洛阳以后,才开始谋划夺取南阳盆地,作为统一南方的据点。攻下穰城后,孝文帝诏示穰县人民,首先归顺并能始终如一的,免除三十年徭役,穰县就是现在的邓州。
随后,孝文帝把荆州治迁到了穰县,穰县成了荆州的政治、经济中心。登禅寺很可能就建于此时。
登禅寺现状如何?
登禅寺位于镇平县杨营镇贾庄村西南五百米的地方,坐落在荒野之中,很难找到。
我从312国道下路来到贾庄村,问了几个人,都说村中没有寺庙。
向南走出村子,才打听出西南方向有一座寺庙。途中经过一座很窄的小桥,往返几次,几经周折,才抵达登禅寺。
此时,天高云淡,橙黄橘绿。地里的庄稼已收割,苍黄的大地,一望无垠,一抹夕阳斜照在山门前。
门前立着一尊菩萨,山门上覆灰瓦,下饰彩绘,红柱红门,彩色斗拱,格外醒目。门前对联为:随处化身,慈悲济物类;寻声救苦,善念达人间。
山门内设有警亭,穿过山门,前面是天王殿,金色的西魏造像碑亭就矗立在眼前。
造像碑被厚厚的玻璃挡住,日光反射在玻璃上,只能隐约看见上面佛龛中的造像,下面的魏体碑文部分已经风化剥落,很难辨认。
造像碑呈圭形,高184厘米,宽82厘米,分上下两部分。
上边的佛龛高60厘米,宽46厘米。释迦牟尼佛坐在中间,袒露右胸,身着袈裟,两位弟子分侍于佛后两侧,两位菩萨分别站立前面两侧,五人都身体修长,没有唐宋时期的丰盈圆润。
据南阳县志记载,下边的碑文记载了西魏镇远大将军、步兵校尉、前河北太守镇固城大都督白实,率领当地官员、富户为寺院捐献田地、财产,并建造造像碑的经过。因当时寺名改为“中兴寺”,所以又称中兴寺造像碑。
碑文大部分为四字韵文,高度赞扬了白实的文韬武略和各位官员等的详细捐赠情况。
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掩映于碧树之间,增添了肃穆之感。
据说,原来寺内有一口菊花井,唐太宗曾称赞并赋诗一首:“禅寺奇井灵迹显,似莲像菊清凉泉”。
我在寺内匆匆转了一圈,和我相伴的只有汪汪的狗叫声。
谁能想到,这座如今凄凉、冷清的寺庙竟是当年荆州的官寺,是南阳境内有碑文可考的首座寺庙。
点赞+推荐!
马上分享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