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作家自传|梁鸿:我为“梁庄”作传
文摘
2025-01-23 22:07
河南
《梁庄》:源自“巨大反叛之心”
当年写《梁庄》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是“非虚构”。写《梁庄》是源自“巨大反叛之心”,我不想写成这样,不想写成那样,出于非常本能的反叛。其实,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写成什么,只知道肯定不是论文,当时写论文太多了;也不想写成小说,因为我觉得小说跟我要写的东西有点距离感;也不想写成日记体。按照我和这个村庄接近之后的本能想法,我来琢磨我怎么写,至于它成为什么,当时并没有这个考虑,也没有这个焦虑,不知道“非虚构”是什么。那时的反叛恰恰是对自身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对此前所接受的理论训练、对曾经所看到的文本的反叛,觉得这些对眼下的这个写作好像都少了点什么,所以不想按照这些来。这个“少了点什么”,我觉得就是写作者潜藏于心的直感,这个直感到今天为止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写小说、散文,还是写“非虚构”,感觉“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这就是你作为写作者的直感,你一定要找到你想要的那个东西,虽然或许最终没有达成,但是不管怎么样,你肯定会朝着那个方向去走。所以,当时在好几个“不想”的选择之下,我在和梁庄那些老乡、亲人交流、交谈的过程中,在整理录音资料的过程中,慢慢地萌发了现在“梁庄”系列的文体和样式,后来也被放置在了《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之下。
我把我的稿子给李敬泽老师的时候,只说我写了一篇长篇散文,当时不知道他会发在哪里,也不知道、更没有看过《人民文学》的“非虚构”栏目(开设于2010年2月)。2010年9月,《梁庄》首次刊载于《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后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行单行本时,改名《中国在梁庄》。后来,我跟张莉、李敬泽老师讨论,我们都感到把《梁庄》放在“非虚构”这个地方好像是恰如其分的,二者得以相互彰显,甚至产生了一种化合作用。
《人民文学》的“非虚构”栏目在开设了半年多以后,突然间有了各种反馈。《梁庄》之后,又出现了李娟、慕容雪村等人的作品。在成为一个现象之后,大家才觉得“非虚构”好像可以拿来讨论、命名、解释,也可以作为一个文体来进行阐释了。由此,就出现了学术讨论,比如一些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开始研究《梁庄》和其他的“非虚构”文本;各大新闻机构、自媒体、公众号都在讨论“非虚构”,包括各行各业也在进行各种“非虚构”的收集、整理、征文等活动,这也是“非虚构”在文学层面、学术层面、大众层面的真正诞生。
“梁庄”效应:
融入全民写作的时代洪流
对于随后出现的全民写作现象,我觉得在一个时代内部有全民写作是非常棒的一件事,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发声,例如网易的“人间”栏目,讲述了很多真实的故事,等等。可能有的从文学上面来讲一般,但是作为一个人,“我”就想写一些文字让我的朋友、邻居看见,如果能把“我”的故事写出来给两个人看、三个人看,每个人写一个评语,那么“我”就被看见了。在这个意义上,“非虚构”承担了一个全民发声的作用。每一个微小的人、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在试图发声表现自己,哪怕只是昙花一现,万千微小的声音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时代的洪流,它不单是一种声音,而是由无数个声音构成的。因此,我觉得“非虚构”使得每一个个体都找到一个写故事的方式,构成了一个历史回响或者历史现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再从文学层面举几个例子,比如,你会看到一些原来在新闻界叫“深度报道”的文章,现在也叫“非虚构”了,当然新闻大部分是有事件的,不像《梁庄》是无事件的,就是一点一滴写日常生活。我发现记者们的写作手法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他们不单单写人物、故事、时间、结局,他们也开始用更为朴素、更为深入的文学笔法来看待和书写他们的写作对象。
比如,2021年有记者写云南大象迁徙的文章,把大象的迁徙作为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学来书写。我觉得这种结合手法,使得“非虚构”写作一下子拓宽了。记者拥有一双深度的眼睛,这双眼睛我们文学作者往往不具备,因为文学作者更多倾向于在家里面,他的深度考察、跟踪能力一般,而具有现场调查功力的记者,一旦他的写作观念发生改变,能量就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包括最近几年我所看到的翻译文本,那些卓越的人类学、社会学成果也真的都是非常优秀的“非虚构”写作。比如美国社会学家马修·德斯蒙德的《扫地出门》,是作者在深入调查9个月后所写的美国城市中的一个贫民窟,它就像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一样,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文本,它带有修辞,带有情感,同时又非常克制,非常细微地描写了身处其中的每个人的表情、内心的痛苦,面对被驱逐出门时的那种无奈、那种恐慌、那种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的无所归依的感觉。这种写法让我们看到“非虚构”写作的宽广,以及它的内在的能量。
因为“非虚构”在中国的出现才短短十几年时间,在西方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概念。今天,随着写作者眼光、视野的越来越宽阔,我觉得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应该会有一个越来越好的发展方向。
写作“梁庄”:
“我”的独特性
我对自己的写作一直是持非常谨慎、辨析的状态。《梁庄》当年出来以后到现在为止,有很多肯定,也有很多批评,各种渠道都有很多读者的反馈、留言,我都会去看一看,也会去琢磨。
回过头来看,我认为《梁庄》的文笔还是比较轻浅,当然轻浅也是我追求的目标之一。当时之所以引发大家的关注,除了大家在那种急剧变换的时代里面产生的“我的家到哪去了”这种对乡村的内在焦虑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写法即“我”的独特性。突然间有个人带你看了一个真实的乡村,这个人好像是我们传统文学里面的知识分子,但又好像不是,因为她是那个村庄里面的人,她的定位就不是完全的知识分子;她好像就存在于村庄里面,但又不是完全的村庄里面的人,因为她早已从村庄走出来了。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人带着你到了村庄内部,去看这个村庄的房屋、河流、树木,再去看这个村庄的人,看那些老人,看那些小孩,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突然间,就给你了一种巨大的真实感,这个真实感可能是小说所没有的,是虚构很难获得的。为什么不是真实本身而是真实感呢?因为我看到的是真实,但我把它写出来已经隔了一层了,读者读到的肯定是一种真实感,它和真实本身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每个人看到的真实是不一样的。当贾樟柯到了梁庄,他说:“天啊!如果我写梁庄肯定不是这样写法。”我说:“对啊,因为那不是你的梁庄,是我的梁庄。”因为我看到它20年前是什么样子,我知道20年前村庄里的这个人站在那个地方,说着什么话,表情是什么样子;我也知道20年后这个人是什么样子,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差异点。我想要让读者感知到“梁庄”是活生生的情境,活生生的人和活生生的现实,它不是与你无关,也不是只在历史深处,而是与你息息相关,在同一时空之中。
梁鸿:《中国在梁庄》
这个“我”,不是一个调查者到了这个村庄做一个问卷调查,查查这个村庄的婚姻状况、人口结构是什么样子。不是的,这个人跟这个村庄是有关系的,是有爱恨情仇在里面的。所以,我在“梁庄”系列这三本书里面都是用的亲人的称呼,而没有写具体人名,这也是我经过充分考虑的结果。因为是以我的视角来写的,当然应该用我的亲人,比如“婶婶”“侄子”来称呼。这个称呼决定了你和那个村庄距离没有那么远。后来也有批评者说这个里面“我”的距离太近,如果说《梁庄》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一篇,距离没有把握好,忽远忽近的,这个批评也对。但是对于我而言,没有这个“我”,便不成为《梁庄》。这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成为你的某些缺点,但是如果没有它,“梁庄”系列肯定不是今天这个面貌,肯定没有那么多人愿意去读。这个“我”是必须在的,因为梁庄不是一个陌生的跟我无关的村庄,它就是我的故乡、我的家,那里面还有我的亲人在,所以我不可能采用完全客观的手法来写。我们今天反过来再回望再分析,正因为里面的“我”带有的感情色彩,所以才引起当时那么多读者的共鸣。很多人给我写信、打电话,包括我后来写第二本《出梁庄记》的时候去一些工厂调查,和工友在一起聊天,每个人站起来都说自己的家,讲得特别投入、特别开心,他看完《梁庄》以后想的不是梁庄,而是李庄、王庄,是他自己的家。如果他看完了觉得那是你的梁庄,跟我没有关系,那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正因为看完了《梁庄》以后觉得也是自己的家才会引起真正的情感共鸣。到今天为止,很多读者在微博里面留私信,说梁老师我也回家看了,我家什么什么样,我的亲戚也是什么什么样的,还给我讲一个个故事,说明他得到共振了,这是我作为写作者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情。
因此,这个“我”对于梁庄而言,它的独特性是必要的。第二本写《出梁庄记》的时候,我反复琢磨了好久,我还用不用这个“我”?因为第二本书写外在打工的人,要看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风景、不同的角落里的那些打工者,有在工厂打工的,有蹬三轮的,有在高速公路旁边摆摊的,完全不同生态,我该怎么样来写?经过了充分考虑以后,我最终选择了以“人物自述”作为《出梁庄记》的基本叙事方式。我决定里面还是得用“我”。因为第一本写的是在家的梁庄人,是“我”回到梁庄;第二本开始跟着梁庄人的足迹往外走,他们本身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彼此之间也联系不多,因为“我”的脚印把他们连接起来了。如果没有“我”,梁庄无法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梁庄。此外,这里面的“我”还多了一重空间,我们作为已经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怎么看梁庄?生活中的很多人对于我们而言都只是一个个符号,但是当你想到这里面的人有我的老乡,有我原来认识的人,就会产生异样的感觉,所以希望唤醒大家在这个层面的一重空间,希望让读者意识到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我”,一样隔着玻璃在观看这个空间,就有了一种距离拉近的感觉。第三本《梁庄十年》大体也是按照这个体例来写的。
梁鸿:《出梁庄记》
这三本书就我的人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刚好我那个时候30多岁,在人生最好的年华开始跟中国社会的一个真实现场,有了一种深度接触,内心思想也产生了巨大的振荡,我在这三本书的写作过程之中看了无数书,思考了无数问题,构成了此后我的思想基础,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当然也非常幸运的是,这三本书到今天为止还是不断会有读者来阅读。
“梁庄”之后:
何以“非虚构”
今天我们谈“非虚构”,其实它是有非常大的独特性的。非虚构并非面对的就是一个现实、一个现场,实际上它面对的是如何去深入现场、书写现场,把真实的现象真正地展现出来。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写作,文学作品中的“真实”并非“是这样”,它更指向“我看到的是这样”。现实和真实不是一览无余的,它不是平面化的,任何一个现实里面都有无数的折射面,它是一个无限深远的东面,这对写作要求更高。你得拥有足够的观察力、理解力,拥有足够的知识面和足够写作能力,才有可能把这个现场写得细致入微。所以,我觉得“非虚构”没有想象那么难,但是也一定没有想象那么容易,这基于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基于我们对于真实的理解。
我到很多地方作讲座,尤其一些想写作的人经常对我说他们也想写他们的村庄,我说你一定要找到新的写法,因为“梁庄”已经在这里了。可以说,我给梁庄这个村庄作了一个传,给梁庄的人作了一个传。我想以“梁庄”为样本,做持续的观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直到我个人去世,这样下来,几十年下来,就会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村庄志”,以记录时代内部的种种变迁。最终,我想形成一种长河式的记录。
我是2020年写的《梁庄十年》,现在距离“梁庄二十年”2030年还有几年时间,我现在说起来依然兴致勃勃,我还想写,我老了,写不动就算了。但是从2008年写作《梁庄》开始,未来的2030年、2040年、2050年,最起码在我活着还能写的阶段,留一个几十年的村庄缩影、一部村庄传记,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如果自己觉得索然无味,不想写了,就不会再写了。里面的人还会不断牵引着我,比如我在《梁庄十年》最后写的那个阳阳现在已经不上学了,在青岛和他父亲一起在电镀厂打工,这个“十一”假期我准备去看他。这些行程、这些访问我都是兴致勃勃,很开心、很愿意去做的,好奇心永远是写作重要的一个起点。
梁鸿:《梁庄十年》
所以,我觉得传记没有必要束缚自己,真的可以是一个大概念,要有容纳力。因为历史是传记,个人是传记,国家、村庄也都是传记。在今天的写作里面,我反而觉得不要弄一个篱笆把它隔起来,“非虚构”、虚构、传记、纪实、报告文学,写作你就好好写,写成什么样让评论家他们来评。
“非虚构”使得文学重新进入公共空间,这一点特别重要。都说80年代是文学的启蒙时代、黄金时代,为什么?因为大家能够看到文学,一个诗人可以成为无数人追捧的对象,90年代就没有了,到了2000年的时候简直是销声匿迹,文学几乎在市场上不占什么份额,在人们的心中也不再有什么分量。我觉得“非虚构”刚好是一个契机,使得文学重新在现实中发挥有效性,这点特别重要。
《梁庄》出来了,只不过让大家看到这种方法,还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运用,因为文学就是不断推陈出新。我自己也在不断向前。我喜欢看人类学、社会学包括政治学的著作,包括今天再看孔飞力的历史学著作《叫魂
——
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我觉得把它放在“非虚构”写作里面,也是非常好的文学文本。我曾经写了一篇论文《谁要“叫魂”?
——
〈叫魂〉及其象征》,分析这部历史著作中的文学结构。包括前面提到的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实际上也非常具有文学色彩。我觉得优秀的非虚构写作,无论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都一定具有非常强烈的文学色彩,这个文学色彩不是指的修辞,而是指它的逻辑性和整个情感的表达方式,一定是具有非常强的文学感染力。马修·德斯蒙德的《扫地出门》是非常标准的社会学著作,读完以后却让人非常感动,感动在哪里?在于他如此细致入微地把那群人的表情、动作、迁徙、艰难,都写出来了,我们从文学角度来看就是文学文本。所以,我自己就在学习,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写出这样具有社会学性质、人类学性质的文学文本,因为我觉得文学需要这样的跨学科视野。
近年来,“非虚构”异军突起,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不管是专业作家还是普通人的写作实践,应该会有特别让人耳目一新的文本出来。小说也是一样,经过那么长时间的修炼,慢慢才有这么好的作家群体,每一个文体出现都需要作家写作和理论家界定不断去磨合,最终成为一个所谓的文体。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本身而言,还想再挑战一下试试有没有新的可能。因为“非虚构”这个概念还没有完全固化,包括小说也没有完全固化,需要写作者不断实践、不断延伸。我自己接下来还要继续不断地寻找边界。我愿意去探索文体的边界,喜欢看到当超越或模糊这些边界所产生的特殊效果。我觉得最起码于今天而言,作为“非虚构”的写作边界还远远没有完成,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有益的探讨。对于理论者而言,对于写作者而言都是非常严肃的,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不断探讨的过程中才能看到我们的视野有多么偏狭,我们的视野里还有多少空白我们不知道。如果满足于此,只能说我们太自满了,发现不了新的空间了。所以,对于我这样的写作者而言,我愿意不断挑战边界,琢磨这样写行不行,那样写行不行,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再写,况且我觉得无所谓失败可言,尤其面对“非虚构”这样一个新鲜的文体。作为我,好像还有一点像评论家们说的责任感,还想把它往前再推进一点。所以,未来的写作我还是想继续尝试、探索用新的方法,创作出有别于“梁庄”系列的全新文本。
本文根据梁鸿在2024年9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举办“传记和非虚构写作:现状、问题与未来”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本文刊载于《传记文学》2024年第11期
“作家自传”栏目
南阳访古寻踪
躬耕南阳,守望故乡。 我们始终坚持“公益·公开·透明·独立·自由·合作”的原则;秉承“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全民共享”的理念;践行“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的宗旨;寻访、关注、宣传、呼吁、践行、执守。
最新文章
南阳保存着一座清初的琉璃影壁,曾激励无数学子发奋苦读
讲述文物故事:南阳鄂城寺
南阳文物故事:中爯父簋 文明坐标
银蛇献瑞 —— 探寻考古出土的蛇文物
你好,灵蛇
文物中的蛇
深圳地铁站 “白头春联”令人动容!带孩子解锁不一样的春节文化密码
【南阳访古之485】也说汤老师一排子
国家文物局发文!加强抗战文物保护利用
卖旧书上央视的衢州青简社
邓州岗岔楼村曾拥有高大的炮楼,村中李家多人参加革命,人才辈出
寻觅南阳老行当|传统篆刻 让方寸印章“穿越”古今
作家自传|梁鸿:我为“梁庄”作传
镇平县深山中掩映着一座西晋时所建的皇家寺院,有千年古树、古塔
1984年“中央电大”唐河党政班
历史文化如何传承守护?河南拟筹建省级专项资金保护名城
寻找商於古道上湮没的柳林驿
南阳市博物院知府衙门博物馆新春半价特惠来袭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线70种期刊
《人民日报》关注:历史街区,在保护中发展(文化中国行)
南阳乡村寺庙竟保存有西魏造像碑,据说孝文帝,李世民曾亲临寺院
方城作家 《烟雨“皇城”石头寨》荣获中山图书奖 · 散文类优秀图书奖
它来了!它来了!它就这样水灵灵的来了
“春满中原 老家河南”“古城新韵 宛美南阳”2025新春文化旅游季活动启幕
《汉石丹青——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拓片展》在白银市博物馆展出
西峡抗战留下的一段救人佳话
国办文件要求扩大文博文化供给
来老家河南,品味中国年!
公告:淅川开设22处年货市场
新野县2025年"灯耀新春·福满古城"迎春喜乐会盛大招募!
方城将设置15处春节临时年货市场!
春满中原・老家河南!南阳推出“古城新韵 宛美南阳”春节文旅大餐
南阳城出土的汉代碑刻,记载了打春牛仪式,极具文化艺术价值
地方文献|南阳名镇知多少之社旗县兴隆镇
玩转河南 | 冬日暖阳,邀您到南阳体验两汉文化
任永亮局长到南阳市博物院知府衙门博物馆指导调研春节活动
南阳:让中医药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南阳非遗 · 老字号名品年货节启幕
【招募公告】南阳市汉画馆寒假青少年志愿者招募令!
四普新动态 ‖ 汝阳文物新发现西街二级提灌站
万里茶道上水陆换乘的重要节点──赊店古镇
循梦出发 向美而行 ‖ 2024年文保工作年度总结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南阳
新闻|同济遗产院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修缮项目入选《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2024年)》
河南唐河:大方庄村出土一通清乾隆年间贞节碑
展览预告 ‖《穿越千年·梦回汉朝——南阳市汉画馆藏汉画像石拓片精品展》1月10日走进洛阳古墓博物馆
古道 · 人家(上)
曾被宣布灭绝的项城猪找到了 养殖户:家里曾卖猪供我读书 如今我养猪“给国家立功”
武汉道教音乐(全真派宫观道乐)入选湖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中国人烧给死人的纸扎,登上巴黎设计周,还被法国的博物馆收藏,老外:中国人太浪漫了!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