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南阳

文摘   2025-01-10 15:06   河南  

南阳城区 南阳日报社供图


一、名城概况

河南南阳古称“宛”,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它北接汝洛,南襟荆襄,西出武关,东连江淮,物华天宝、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玉润花香,自古为豫鄂川陕的交通商旅要冲和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楚文化和汉文化的集中代表地之一,南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原人类的鼻祖“南召猿人”五六十万年前在这里繁衍生息,黄山遗址被称为“一眼史前三千年”的考古奇观,丹江流域出土的大量国宝文物彰显了楚文化的历史底蕴,两汉时为全国闻名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商遍天下、富冠海内”……

南阳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州粮仓、得天独厚的天然药库,当前正处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


二、历史文化特色价值

1.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78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南阳南召县杏花山上发现了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这枚牙齿化石经古人类专家鉴定为早期人类的右下第二前臼齿,与“北京猿人”所处的时代大体相当,并命名为“南召猿人”。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历史空白,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南阳黄山遗址(资料图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南阳黄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玉器生产基地和港口性质的中心聚落遗址,极可能是一个古国都城所在地。黄山遗址近年的考古新发现,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关键时段,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具有重大的文物和社会价值。


2.楚文化和汉文化的集中代表地之一

南阳见证了楚国从发源、兴盛至衰败的近千年历史。南阳淅川县是楚国最早的都城丹阳所在地;宛城是楚国重要的物资产地、兵力来源地和军事防卫要地。淅川丹江流域出土了王子午鼎、云纹铜禁、王孙诰编钟等大量文物精品,为豫西南地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南阳汉画馆 南阳日报社供图

南阳是两汉时期全国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汉画像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出土的汉画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堪称一部形象化的汉代百科全书。


3.自古便是中原地区控扼四方的军事要塞

南阳自古战略地位突出,是中原地区控扼四方的军事要塞,境内有我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山、水、关、寨、城共同构成完备的军事防卫体系。

南阳位于秦岭—淮河南北地区分界线和中国地理二三阶梯分界线的交会点,也是联系历史上的国都长安、洛阳与南方经济地区之间的关键节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南阳是楚国北上争霸的重要关口和防御北方攻击的坚强盾牌。近现代,南阳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要地,是红二十五军的转战地。南阳桐柏县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保留了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等大量革命遗址。南阳方城县发生了鏖战独树镇等著名战役,毛泽东亲自撰写新闻述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庆祝南阳解放。


4.万里茶道水陆转运的枢纽城市之一

南阳是中国古代南北商品流通与贸易的水陆通衢,长江流域水运交通与中原官道陆运交通的重要转运点,万里茶道水陆转运的枢纽城市之一。

秦汉,南阳已形成“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推淮引湍、三方是通”的水陆交通网。唐代,南阳盆地为东、西两大政治中心和南、北两条漕粮通道的交通枢纽。明清,南阳盆地逐渐形成了以白河、唐河等河流为主干的水路网和以方城道、三鸦道、商洛道等古道为主干的陆路网,是北京通往湖广、云贵川等地的交通要道。纵贯南北的万里茶道在南阳城区、赊店镇为水陆转运节点,经宛洛古道至洛阳集散,渡黄河向北至蒙古草原。


5.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交汇之地、淮渎文化起源地

南阳水系发达,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交汇之地,淮渎文化起源地,具有南北文化交融的典型特征,北方中原文化、关中文化与南方荆楚文化、海运文化等多元文化和信仰在此交汇并传播四方。

南阳市博物院 南阳日报社供图

南阳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发挥着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流的节点作用。南阳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淮河的发源地,南阳淅川是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渠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之一。

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多元宗教文化在南阳和谐共生。同时,南阳还是内陆地区最北端的妈祖崇拜地,南阳天妃庙、荆紫关平浪宫等体现了水运贸易发展中形成的传统水神信仰。


6.中国传统产业的代表地

南阳是中国传统产业的代表地,在古代手工业、农业水利、科学、医学等方面领先全国,见证了中国古代产业与技术发展的先进成就。

南阳医圣祠 南阳日报社供图

手工业方面,南阳是自春秋战国直至汉代的重要冶铁基地,保留有瓦房庄遗址等多处冶铁遗址;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丝路开创者张骞即封博望侯(今南阳方城博望镇),拐河丝绸织作技艺传承至今。农业方面,南阳是全国三大灌溉区之一,农业主产区之一,有“中州粮仓”之称,保留有召父渠等多处水利工程遗址。科学方面,南阳是科圣张衡诞生地,保留有张衡墓等历史遗迹。中医学方面,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诞生地,张仲景墓与祠留存至今。


7.梅花城是独一无二的城防造型

南阳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汉代宛城遗址保留至今,清末梅花城集古代城防工程建设技术之大成,是中国传统礼制思想和因地制宜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营建思想的实践例证。

历代南阳古城选址依托山水格局形成双重天然防御屏障,代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山水人文思想。汉宛城方形城址、内城外郭的形制是秦汉时郡城的典型代表,现存的城垣和高台建筑遗址、冶铁遗址、王莽造币厂遗址等对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南阳梅花城综合了内城外郭与关城模式,形成完备的防御体系。双重城墙与护城河形成独一无二的梅花形城池,是兼具防卫、防洪、防风多种功能的城市防御工程。


三、历史文化资源情况

1.历史文化街区。南阳市现有河南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两片,即民主街历史文化街区和解放路历史文化街区。

2.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南阳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57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8处。目前南阳市已公布历史建筑共132处。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南阳现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即邓州市;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即淅川县荆紫关镇、社旗县赊店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即卧龙区石桥镇、桐柏县淮源镇、南召县云阳镇、邓州市汲滩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即内乡县吴垭村、桐柏县北杨庄村、淅川县土地岭村。另有内乡县吴垭村、淅川县土地岭村、唐河县前庄村等14个中国传统村落,卧龙区古庄渔村、宛城区范蠡村等86个省级传统村落。

4.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文化厚重,历史积淀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位居河南省第一。目前南阳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个、省级项目55个、市级项目219个、县级项目1152个。

来源:“学习强国”南阳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齐蒙

南阳访古寻踪
躬耕南阳,守望故乡。 我们始终坚持“公益·公开·透明·独立·自由·合作”的原则;秉承“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全民共享”的理念;践行“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的宗旨;寻访、关注、宣传、呼吁、践行、执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