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蛇献瑞 —— 探寻考古出土的蛇文物

文摘   2025-01-29 08:32   河南  



银蛇献瑞 —— 探寻考古出土的蛇文物

- Silver Snake Brings Auspiciousness  -

      在蛇年即将到来之际,2024年12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三星堆遗址发现石蛇、玉人像、玉牙璋、石琮等20余种玉石器,不仅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还为探索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图1)。

图1 三星堆遗址出土石蛇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星河中,蛇以其独特的地位闪耀其中。作为十二生肖之一,蛇不仅是一个时间符号,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每当蛇年翩然而至,人们便以各式各样的庆典和艺术创作,来纪念和欢庆这一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年份。文物,作为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以其独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蛇年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一、蛇年溯源:蛇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象征

       蛇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生物,在地球上已默默存在了亿万年之久。在中国古代,它不仅是大自然中的重要成员,更是文化、宗教与神话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便与蛇有了交集,并逐渐发展出对蛇的崇拜与敬畏之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天地里,蛇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它被视为智慧的象征。蛇的敏捷、灵活与机警,让古人将其与深邃的哲理相联系,认为它代表着一种超凡的洞察力与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蛇也是吉祥与富贵的化身。在众多的吉祥图案中,蛇常与龙、凤等神兽并肩出现,共同寓意着好运与财富的到来。

       此外,蛇还与众多神话传说紧密相连,为这些故事增添了神秘与神圣的色彩。伏羲与女娲这两位中华文明的始祖,在传说中便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象征着生命的繁衍与智慧的传承。而《白蛇传》等民间故事,则通过蛇精化人的情节,展现了蛇与人类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纠葛。


二、考古探秘:蛇形文物的多样呈现

       目前考古出土的与蛇有关的最早文物是出土于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蛇衔蟾蜍纹筒形陶罐,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蛇的崇拜,还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想象。新石器时代与蛇有关的文物丰富多样,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蛇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如出土于辽宁省长兴岛三堂遗址等距今5000年—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蛇状纹陶罐(图2)、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红陶贴塑蛇纹罐等,这些陶罐上的蛇状纹装饰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蛇的敬畏和审美观念。


图2 辽宁省长兴岛三堂遗址出土蛇纹陶


        进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出现,与蛇有关的文物以青铜、玉质文物为代表,这些文物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智慧、神秘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蛇纹,成为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之一,其形态多变,特征明显,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反映了商及东周时期列国的思想文化、精神信仰及地域特征。如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的商代青铜蛇(图3),形象栩栩如生,展示了商代青铜器的精湛工艺。

图3 三星堆博物馆的商代青铜蛇  


       商周时期的玉器中,与蛇有关的作品同样精湛。如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的西周晚期玉蛇,青玉质地,温润剔透,形象生动写实,反映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和对蛇的崇拜(图4);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石蛇,不仅在形态上具有独特的美感,而且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这些石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蜀文化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石蛇的造型独特,蛇身盘绕呈S形,蛇首呈三角形,头微昂,口内涂朱,圆眼向上,黑色眼眶,眼珠涂朱,黑色瞳孔,眼珠与瞳孔间为白色,扁嘴大张,蛇信上卷(王方《对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石雕作品的几点认识》《成都考古研究》2009),眼后与颈之间朱绘一道弧线,其身中部一条凸起的脊棱从头至尾,曲绕的蛇身还组成两个椭圆,使构图显得极其简练流畅(图5)。

图4 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西周玉蛇   

图5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石蛇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制作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蛇纹在这一时期也颇为常见,如蛙蛇纹尊、蛇纹鼎等。此外,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蟠虺纹,以蟠屈的小蛇形象构成几何图形,形态复杂多变,如南阳楚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多装饰有蟠虺纹。

       汉唐时期与蛇有关的文物同样丰富多样,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画像石等。如西汉滇王金印的蛇纽设计、水鸟踏蛇扣饰、汉代玄武纹瓦当等,都体现了汉代对蛇的崇拜与敬畏。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的西汉时期的三只水鸟扣饰,水鸟的足下踩踏着两条蛇,蛇首昂立,身子弯曲、缠绕,呈左右对称排列。这一设计元素为整个扣饰增添了神秘与动感(图6);另外云南李家山西汉墓出土蛇网状铜器,整体作圆形网兜状,方格网状孔,一蛇贯穿其中。前端蛇头昂首鼓目,蛇口大张,显露尖锐锯齿,颈部前后蜿曲,腹面扁平,背面中线起脊棱,头颈部有菱形鳞纹,腹面有横格鳞纹。后端蛇尾作浮雕缠于圆口形銎上,整个器型,造型奇异,但充满了神秘感(图7)。

图6 云南石寨山汉墓水鸟踏蛇扣饰  

图7 云南李家山汉墓出土蛇网状铜器



       此外,汉代画像石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也广泛出现,成为蛇文化的独特符号,如南阳市宛城区辛店乡熊营汉墓中出土一块伏羲女娲交尾画像石,画像石中部刻有伏羲女娲相向比肩,手擎华盖,怀抱日月,蛇尾相交,这种交尾图像是出自原始先民对祖先和生殖的崇拜(图8);另外,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一般形象是龟蛇合体,龟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而蛇在古代也有长寿之意。因此,玄武就获得了一种长寿的内涵,成为一种不死的象征。陕西西安汉代遗址出土的玄武纹瓦当,直径约18.5厘米,正中为一龟蛇交缠的图案。龟作趴伏之态,蛇弯曲盘绕龟身,形态生动逼真。这些瓦当被用于宫殿等建筑的屋檐上,寓意着守护和吉祥(图9)。

       在唐宋以后的青花瓷上,蛇成为一种常见的吉祥图案题材。这些青花瓷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蛇的形态与吉祥寓意巧妙结合,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图8 南阳出土伏羲女娲交尾画像石

图9 陕西西安出土玄武纹瓦当



三、蛇文物解析:文化意蕴与艺术魅力

       中国的文字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汉字的起源以象形字为主,文字演变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我们通过对“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可以体现到古人对蛇的深刻理解和认知。“蛇”字的历史演变充满了趣味与智慧。最初,它以象形字“它”的面貌出现,那尖头曲身的形态,宛如一条栩栩如生的蛇,生动逼真地展现了蛇的外貌特征。随着文字的不断发展,到了金文时期,蛇字的形态逐渐变得规整,有的还加上了指事符号,以强调蛇腹的神奇特性。到了篆文时期,形声字“虵”应运而生,以“虫”为形旁,昭示着蛇属于爬行动物的范畴,“也”则作为声旁,表示其读音。隶书、楷书阶段,“虵”字被进一步简化为“蛇”,字形更加简洁易识。至此,“蛇”字成为标准字形,流传至今,见证了汉字的发展历程(图10)。

       蛇在古代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首先,它是生殖与繁衍的象征,与伏羲、女娲等创世神祇紧密相连。其次,蛇被视为神秘与灵性的代表,拥有超自然的力量和智慧。此外,蛇还寓意着富贵与长寿,其长而弯曲的身体象征财富和地位,冬眠和蜕皮则象征长寿和重生。最后,蛇还是守护与辟邪的象征,常在墓葬和建筑艺术中作为守护神出现。

图10 蛇字的演变


       蛇文物与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文物不仅彰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还为我们探寻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与文献资料。同时,蛇文物在艺术审美方面也有着独特魅力,无论是陶器上的蛇纹、青铜器上的蟠虺纹还是玉器上的蛇形雕刻,都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世人。此外,蛇文物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理论依据。

       蛇年将至,让我们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这些珍贵的蛇文物,共同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灵感源泉。让我们携手保护这份珍贵遗产,让蛇文物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共迎蛇年的到来。(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  董全生 乔保同)

 





南阳访古寻踪
躬耕南阳,守望故乡。 我们始终坚持“公益·公开·透明·独立·自由·合作”的原则;秉承“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全民共享”的理念;践行“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的宗旨;寻访、关注、宣传、呼吁、践行、执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