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地方文献|南阳名镇知多少之社旗县兴隆镇
文摘
2025-01-15 16:53
河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乡村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拥有着数量繁多的文化遗存,它们是文明的见证者,是一个个时代的记忆。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分布在我国的大江南北,以历史文化名镇最为集中地保留着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为了弘扬地域文化,传承南阳历史文明,南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将搜集整理关于南阳名镇的相关文献资料以飨读者,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研究、利用、传承、发扬南阳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期将为大家介绍南阳名镇——
社旗县兴隆镇
。
兴隆镇,隶属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地处社旗县中南部,东与苗店镇搭界,西濒唐河与李店镇隔河相望,南与太和镇接壤,北与郝寨镇毗邻, 辖区面积51.8平方千米,社(旗)太(和)公路过境。辖大赵庄、赵岗、温桥、腰庄、后门里、吕楼、圭璋、张岗、罗庄9个村委会。镇人民政府驻保其岗村。
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主要河道有唐河、堰河2条,河流总长度9千米,流域面积14.3平方千米,河网密度0.16千米/平方千米。最大河唐河自镇境西部边缘蜿蜒南流,是兴隆镇与城郊乡、李店镇的界河,境内长度6千米。乡镇企业以运输、建筑为主。农产小麦、棉花、烟叶、豆类、红薯。
清初唐河水运发达,此地为水陆码头。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州潘云桂为招徕流寓在此设店,因商业兴隆,人口增多,为祈求吉祥得名兴隆镇。
历史沿革:
1912年为兴隆镇乡。
1947年更名为兴隆镇区。
1949年,为兴隆镇乡。
1950年,为兴隆镇区。
1955年,为兴隆镇乡。
1958年,成立太和公社。
1961年,为太和区兴隆公社。
1965年,划属社旗县。
1975年,改名吕楼公社。
1982年,复名兴隆镇公社。
1983年4月,改乡。
1994年,撤乡建镇。
兴隆古镇南距唐河县城60里,北到赊店古镇24里。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滨临唐河航道,曾是汉水至唐河的著名水旱码头。社旗建县之前,兴隆镇隶属于唐河县管辖,过去,唐河县叫唐州,明朝初年降州为县。据乾隆52年《唐县志》“集镇篇”记载,在境内当时的28个集镇(店)中,兴隆镇,县北60里。据此推算,乾隆52年为公元1787年,兴隆古镇至少已有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清乾隆五年《裕州志》第二卷《集镇》篇记载“兴隆镇,系康熙二十九年知州潘云桂招徕流寓,新设此店,现有数十家”。因水运发达,商业兴隆,物阜民丰,人们为求吉祥故以兴隆为名。另从一副商业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并选中了上联中的“兴隆”二字作为集镇的名字。300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兴隆镇这一响亮的名字,人们都百闻不厌。
兴隆镇因唐河水运而兴起,与当时的陆地运输不发达有关。过去唐水称泌水,清初称唐河。它发源于裕州(治所为现今河南省方城)伏牛山脉的七峰山,其源头的潘和、赵河在赊旗店交汇南流,称为唐河。河道弯曲,水量丰沛,航运便利,流经原兴隆镇的西边,向北可到赊店镇,向南可达湖北襄阳,通汉水。清末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唐河水量很大,行船畅通无阻,是南阳地区内河航运的重要通道之一;从汉口过来的货船一直可以到达赊店镇,是清朝中后期一条繁忙的运输通道。兴隆镇也因此成为“茶叶之路”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晋商记载万里茶路行商记要的《更路簿》称:“赊店南行15里至埠口,又15里至兴隆镇……”可见,兴隆镇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兴隆镇码头因其为土特产、生活必需品的集散地而名噪一时,村里的很多青壮年常去码头扛大包、装卸货物,时常能带回些新奇廉价的汉口杂货,少年儿童也常在码头附近捡些散煤、盐粒、红薯干等物品。
兴隆镇河岸码头是当时最为热闹的地方。河面上,水鸭呼朋引伴,追逐嬉戏;滩涂上,雁群“咿呀、咿呀”地叫着,真像是美妙的歌声在夹岸的水面上回荡;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绿洲上筑巢;三五匹马在悠闲地啃草;浅水湾里,渔者或脚踏小船,或直接下水,支杆架网,捕鱼捞虾。每年过罢端午节,唐河便成了人们休闲的乐园。青少年在河里洗澡、嘻戏,与帆船赛速度。有些胆大的少年还扒着船舷,让船带着游一阵。纤夫们光着脚,在陡岸上上下下,拼命地拉着纤绳,并不时前后呼应着。
宽阔的河面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船只,当看到扬着风帆,乘风破浪驶过来的船队时,人们那种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船上则是另一番景象,船民只能在低矮的船上内生活。每条船就是一个家,未成年的孩子身上系着特质的安全带,一段连着身体,另一端连着船桅。船工的子女就这样在水上度过他们的童年时光。
船在扬帆航行中,总有一人站在船头,手持竹篙,远望前方激流险滩,而在船尾操作的则是技术最为娴熟、处事最为老练,能够把握航向的掌舵人。遇到逆风逆水时,是纤夫们最苦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头顶炎炎烈日,脚踩滚烫的沙砾,强忍着荆棘刺脚的疼痛,在河滩上艰难的前进……
到了傍晚,倒映在水面下闪烁的星光和皎洁的月光,与船民们的灯火交相辉映,照耀着那林立的船桅,宛如江南夜景。人们经常到岸边观光,却很少有人能感受到船工们为了生存而在水面上搞运输的艰辛和痛苦。应该说,兴隆古镇的繁荣是和船民们的辛勤劳作分不开的。
古镇东门外是一条方城至唐河县城的陆路,每天总有成帮的运粮送货的木制小车在路上穿行。每当听到吱吱哇哇的响声,就知道有小车队过来了。更有成帮的驮着粮食的骡驮子自成编队路过,他们大多是贩运粮食者。赊店有条骡店街,而兴隆古镇也有多家骡马店及草料场,沿途还有很多饭店、干店(只提供床铺,而没有铺盖),可供肩挑小贩和牲畜食宿。1948年,即俗称的“拉锯战”时期,有一帮“骡驮子”行至米起营村头时,遭到了国民党飞机的扫射,打死骡子一匹。敌机把民间的骡驮队误判为人民解放军的骑兵部队了。由此可见,当时此条陆路交通运输十分繁忙的景象。这条道路向北可延伸到漯河、许昌,往南可到湖北枣阳。
兴隆镇当时修有寨墙和瞭望堡,寨墙外挖有河沟,蓄满了水,为防匪防盗而建。2015年,从西河沟内挖出了一块长80公分,宽40公分的门楼石碑上面刻有“波凝气爽”四字铭文,左边刻有同治元年小阳月,右边刻有“永全寨立”,据说这是兴隆镇西大门门楼上的横匾。可以推断当时的兴隆镇已经建有寨墙和门楼。相传东门横匾题有“紫气东来”四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兴隆镇当时的繁盛。
唐河水面上每天从早到晚均有各式各样的帆船停靠,抛锚补给,下货起货。两家“站房”的搬运装卸工有上百人,往南的船只大多装载粮食油料,如黄豆、芝麻、香油、白酒等,往北运输的货物多为食盐、食糖、酱菜、茶叶、干菜、桐油、瓷器、火纸、草绳、草鞋、木材、楠竹等,镇上有商会会馆和戏班专为这些“运营商”提供服务。兴隆镇俗称汉剧的老家,至今懂得汉剧的戏迷和人才不乏其人。
兴隆镇的鼎盛时期应在清朝的中后期。相传古镇有两条十字形交叉的街道组成,最为繁华。通往河边的是西大街,店铺林立。古镇上各行各业,无所不有,主要是当时弄粗所需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其中有粮行、花行(棉花)、布行、染坊、烟行、酒馆、糖坊、油坊、小车行(木车修配)、屠行、饭店、卤肉店、馍店、麦面坊、小吃店、红薯芋头专卖、牛肉锅、画匠铺(锦塑神胎)、颜料杂碎(小百货)、文房四宝(文化用品店)以及不少骡马店和干店等,其中属赵家所开的铁匠炉远近闻名,邓家的烟行、花行,余家的染坊驰名内外。这些店铺各有商号,如日杂用品、糕点加工、米醋等字号为“万兴祥”、“力盛隆”、“三盛泉”、“隆兴源”、“魁盛永”、“顺兴源”、“中和馆”、“祥记”等等。
兴隆镇逢农历单日集,每到年末,赶年集的人往往上万,如潮水一般,水泄不通,买卖兴隆,热闹非凡,其中卖纸做的黑猪白羊的和卖灯笼的纷纷举在空中,煞是好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逢过年和元宵节期间,总免不了有丰富多彩的烟花爆竹、旱船、高桥、汉剧、曲剧等民间文艺表演,盛况空前,吸引周边上百个村庄的人前往观看。
古镇的历史和其它的事物一样历经兴衰的过程,清末列强入侵,海禁大开,洋货输入,小手工作坊受到致命冲击,原来由汉口到赊店、转陆路至张家口到恰克图的著名“茶叶之路”变为海上运输,改道上海直达天津,经大连输往俄国水陆优势丧失;京汉铁路、陇海铁路的通车,原经赊店陆路北运的百货运输线立即东迁,改由汉口直达北京,或有郑州直抵西安。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日寇入侵、山陕商人的南下西还,抽取了支撑赊店繁华的骨架,赊店元气大伤,经济渐次衰败。1956年后因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比降增大,河水逐渐减少,船只只能行驶于唐河城关以下。慢慢地,兴隆镇码头不再有船舶,生意日趋萧条,南北街道不足1华里。几十间旧房仅有四户成型的小规模生意。
1955年特大洪水,兴隆镇被冲毁,街道南迁到吕楼村,成为当时的唐河县太和区吕楼公社。最为繁华的西大街连同一座建造雄伟的关帝庙,统统垮入河中而不复存在。原来的兴隆镇被吕楼村名所代替,原来的隔天单日集也被改为10天一集。
1970以后,唐河水运衰落,船只退到汉水、襄樊一带。1975年,百年不遇的洪峰又临,大水冲进兴隆镇,临河的许多村子被淹没,上级决定把受淹的村子东迁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兴隆镇村于1976年迁到了社(旗)太(和)公路旁边,兴隆镇迁到了保其岗、李庄和后门李三自然村交界处。兴隆镇虽几经沧桑,集市地点几经变更,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至今仍是商家汇集之地。
1981年经省政府批准,恢复兴隆镇古镇名称,她才逐渐走向复苏和得以迅速发展。现在的兴隆镇是兴隆乡撤乡建镇后的名字,兴隆镇老村庄逐渐被人们称为“老街村”,地处兴隆镇街南边,社(旗)太(和)公路穿行其中。
如今的兴隆镇为河南省省级文明市场,南阳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四星级乡镇”。纵穿南北的社(旗)太(和)路和横穿东西的晋(庄)朱(集)路在街区十字交叉,车辆来往穿梭,交通十分便利。有三纵四横的街道,形成五里长街,辐射达三平方公里。楼房鳞次栉比,超市商铺林立,街道宽阔,市场繁荣,景观树郁郁葱葱。平日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每到逢集,周围几个乡镇的群众纷纷前来赶集,购销两旺,热闹非凡,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县城。
历史古迹
:
茅草寺遗址
位于河南省社旗县兴隆镇东4公里处。因原茅寺庙坐落在遗址上,故称“茅草寺遗址”。该遗址三面环河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7.5万平方米。高出地面10米而呈小丘形。该遗址遗物较为丰富,陶片到处可见。文化层的厚度约2—4米。该遗址为仰韶中晚期,相当于汉水上游二三期屈家岭、河南龙山文化。
温桥村石桥
据传清初,温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庄,随在村庄堰河渡口处修建一座石桥,名通济桥,因为温姓人所建,故取名温桥。建成时间为:“大清雍正四年(1726年)岁次丙午冬辛丑戊辰日立”;另一通落成时间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岁次辛卯伍月毂日立”,石碑上有铭文:“…唐城北七十里,旧有温家桥,东通信汝,西达郡边,车马络绎,四大之衢也,下则黑龙堰、写觱沸湍急,虽废宏渡亦务巨津也。是桥也,始创于明,重修于国朝,规模巨大,制度坚凝,奈历年既久…魏君君辅重修之举…”。
流经村中的小河叫堰河,发源于陌陂一路向南经陌陂、郝寨、兴隆、太和,在唐河县源潭镇汇入唐河。小河从村子中间中部自北而南穿过,把村庄分为两部分,河西部分称为西温桥,聚落呈正方形;河东部分称东温桥,聚落呈南北长方形,远看如龟形,面积为西温桥的四倍。
来源:地方文献部
南阳访古寻踪
躬耕南阳,守望故乡。 我们始终坚持“公益·公开·透明·独立·自由·合作”的原则;秉承“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全民共享”的理念;践行“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的宗旨;寻访、关注、宣传、呼吁、践行、执守。
最新文章
南阳保存着一座清初的琉璃影壁,曾激励无数学子发奋苦读
讲述文物故事:南阳鄂城寺
南阳文物故事:中爯父簋 文明坐标
银蛇献瑞 —— 探寻考古出土的蛇文物
你好,灵蛇
文物中的蛇
深圳地铁站 “白头春联”令人动容!带孩子解锁不一样的春节文化密码
【南阳访古之485】也说汤老师一排子
国家文物局发文!加强抗战文物保护利用
卖旧书上央视的衢州青简社
邓州岗岔楼村曾拥有高大的炮楼,村中李家多人参加革命,人才辈出
寻觅南阳老行当|传统篆刻 让方寸印章“穿越”古今
作家自传|梁鸿:我为“梁庄”作传
镇平县深山中掩映着一座西晋时所建的皇家寺院,有千年古树、古塔
1984年“中央电大”唐河党政班
历史文化如何传承守护?河南拟筹建省级专项资金保护名城
寻找商於古道上湮没的柳林驿
南阳市博物院知府衙门博物馆新春半价特惠来袭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线70种期刊
《人民日报》关注:历史街区,在保护中发展(文化中国行)
南阳乡村寺庙竟保存有西魏造像碑,据说孝文帝,李世民曾亲临寺院
方城作家 《烟雨“皇城”石头寨》荣获中山图书奖 · 散文类优秀图书奖
它来了!它来了!它就这样水灵灵的来了
“春满中原 老家河南”“古城新韵 宛美南阳”2025新春文化旅游季活动启幕
《汉石丹青——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拓片展》在白银市博物馆展出
西峡抗战留下的一段救人佳话
国办文件要求扩大文博文化供给
来老家河南,品味中国年!
公告:淅川开设22处年货市场
新野县2025年"灯耀新春·福满古城"迎春喜乐会盛大招募!
方城将设置15处春节临时年货市场!
春满中原・老家河南!南阳推出“古城新韵 宛美南阳”春节文旅大餐
南阳城出土的汉代碑刻,记载了打春牛仪式,极具文化艺术价值
地方文献|南阳名镇知多少之社旗县兴隆镇
玩转河南 | 冬日暖阳,邀您到南阳体验两汉文化
任永亮局长到南阳市博物院知府衙门博物馆指导调研春节活动
南阳:让中医药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南阳非遗 · 老字号名品年货节启幕
【招募公告】南阳市汉画馆寒假青少年志愿者招募令!
四普新动态 ‖ 汝阳文物新发现西街二级提灌站
万里茶道上水陆换乘的重要节点──赊店古镇
循梦出发 向美而行 ‖ 2024年文保工作年度总结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南阳
新闻|同济遗产院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修缮项目入选《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2024年)》
河南唐河:大方庄村出土一通清乾隆年间贞节碑
展览预告 ‖《穿越千年·梦回汉朝——南阳市汉画馆藏汉画像石拓片精品展》1月10日走进洛阳古墓博物馆
古道 · 人家(上)
曾被宣布灭绝的项城猪找到了 养殖户:家里曾卖猪供我读书 如今我养猪“给国家立功”
武汉道教音乐(全真派宫观道乐)入选湖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中国人烧给死人的纸扎,登上巴黎设计周,还被法国的博物馆收藏,老外:中国人太浪漫了!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