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庄的位置
2024年11月中旬,唐河县昝岗镇大方庄村清理出一通清乾隆二十九年贞节碑,引起方氏族人关注。
方姓为唐河县望族。据清乾隆五十二年《唐县志》和《方氏族谱》记载:其始祖方胜,原籍为江南省淮安府山阳县(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因力战有功,明洪武初,被封为武略将军,遂奉旨镇守唐州(治今唐河县城)。其子孙均为官宦,世袭九传。后裔多分布在今唐河县张店镇牌楼及周围、昝岗镇大方庄、古城乡方家寨、大河屯镇方楼等村。
大方庄村位于昝岗镇西北部,三家河与唐河交汇处套湾内,东北距县城8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系方胜十世孙方际泰子克长、克顺迁此始住建村,以姓氏得村名方庄。后因人口繁衍,分家后在东南5里另建小方庄,原村改为大方庄,沿用至今。
据祖居大方庄村今年68岁的方鸿昌先生介绍,村西是明清时期唐县城通往新野县的驿道,道旁曾立有一座石牌坊和一通石碑。新中国成立初期,牌坊被扒,石碑拉到村西北角的一眼水井上垫作井沿,便于村民打水。1994年编修《方氏族谱》时,曾揭开看过,也没看清是什么内容,在放置原位时碑体中间断裂。其后,也就没再理会了。
碑文拓片
今年11月14日,方氏族人方鸿昌、方庆辉、方德峰、方德臣等在整理方姓资料时,又将石碑挖出进行清理,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传承人方清亮先生进行了拓片。该碑高2.15米,宽0.6米,厚0.13米,用质地坚韧细腻之青石楷体阴刻而成。碑顶呈半圆形,上雕二龙戏珠图案,中间竖刻万古流芳楷体大字。碑文竖排14.5行,满行53字,共约750余字。文字排列整齐,雕工精细,字体俊秀,文辞优美,充分显示了清代文人的文学水平和高超的雕刻艺术。
碑文由唐河文史研究者朱书林、方昌惠、赵志敏等断句、注释,内容记述了方族俊才儒童方维铨与进士段临川之孙女、拔贡生段公楷之次女,四岁联姻,预定十九岁结婚。但未至婚期,维铨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十九日亡故。段氏女闻讣,悲痛欲绝,望柩长号,欲上吊自缢与夫同穴,被其父劝止。念其公婆年长,夫弟尚小,遂嫁于方家,替亡夫上孝父母,下抚弟幼。十五年后,待弟弟成家立业,便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十五日闭门自尽,殉夫而去。
鉴于段氏的节烈行为,经官府逐级呈报,皇帝敕旨旌表,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大方庄为其立贞节牌坊一座。弟方维炳为兄嫂立嗣,嗣子名方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十一月,嗣子为其立碑。碑文后半部分对段氏的节烈殉夫予以大力赞美褒扬。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石碑受长期风蚀雨浸,少数字迹模糊不清,不能完整解读碑文,只可知其大概。
碑文系南阳府学拔贡生即授教谕济阳巨文彬撰写,由段氏女胞弟、邑廪膳生员段时烈书丹,马钧刊铁笔。
清乾隆五十二年《唐县志》卷八【人物志】(下)“烈女”节,有段氏的记述。另查《唐县志》卷六【选举志】“进士”节记载,清顺治至乾隆年间,段姓进士唯段珍玉一人,系雍正癸丑(1733年)科进士,初任盐山县知县,后任归德(今商丘)府学教授。虽与碑文中进士段临川在时间上吻合,但是否一人,临川或许为段珍玉字或号,志书未有注明,有待进一步考证。
该碑的发现,为研究清代唐县方氏家族支系传承以及家族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婚姻关系等提供了实证资料。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的传统礼教和儒家倡导的妇女节烈观对女性的伤害及摧残。
清乾隆五十二年《唐县志》烈女节关于段氏的记载
清乾隆五十二年《唐县志》乡贤节关于段珍玉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