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往来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驿站萌芽于商周,完善于汉唐,历经宋、元、明、清,经久不衰。驿站的职能,决定了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属于官办、官管、官营。隋唐时期,在各种驿里服役的人,一般叫作“驿丁”“驿夫”,或称“驿卒”“驿隶”。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各邮政局所的邮递员、投递员。
商於古道,开辟于商末周初。荆楚部族首领鬻熊受封为楚子,在率领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的民族迁徙过程中开拓此道。“周公奔楚”亦自商於道(武关道)经蓝田去丹阳(今商洛市)。
商於古道是从《史记》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谋略家张仪穿梭于该古道周旋于秦楚,以商於六百里欺楚的经典事件开始被世人广泛关注。并以秦《商君》商鞅变法革新,以军功被封地商於十五邑于商邑的传奇人生,使该古道有了第一个军事、商贸、管制的文化中心。以及四皓躲避焚书坑儒隐居商山,助太子承皇位被文人墨客广为推崇,此地也成为重要的文化通道。
商於古道的路线分为陆路和水路两条。陆路驿站众多,其中著名的驿站有灞桥驿、青泥驿、蓝田关、蓝桥驿、牧护关、北川驿、安山驿、仙娥驿、洛源驿、棣花驿、武关驿、青云驿、阳城驿、临湍驿等。这些驿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
上面提到陕西境内陆路的驿站名字都多,也很齐全,而河南省内商於古道上的驿站我们知道的却很少。
据说在古内乡县(含今西峡县、淅川县)境内设有十驿。商於古道六百里,西起商州(今商洛市),东止内乡县(今西峡县丹水镇)七峪。目前我们在西峡县境内所知道的驿站有:七峪驿、屈原驿、析驿(西峡)、半川驿四个。
还有六个驿站,我们不得而知,使人感到迷惑不解。
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从半川驿到陕西境内的阳城(今富水镇)驿,这一百多里没有驿站呢?官方规定的五里一亭,十里一铺,三十里一驿,毋庸置疑。问题是否出在史书或方志没有记载,还是有其它什么原因呢?
原因是明成化六年以前,现重阳镇八庙以西至西坪镇一带属内乡县管辖,为古楚地,时间达两千余年。从1470年西坪从西峡分出,归淅川县管辖,直到解放后的1951年,又重新划归西峡,这又是480年。这就出现了“扯皮”现象,《地方志》很可能造成了空白,漏记在所难免。我查了《明史》、《淅川县志》、《西峡县志》和清人顾祖禹所撰的《读史方舆记要》(全套十册),均未找到答案。
《南阳地区交通志》对“商於路”的记载
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我又走访了许多老年人,答案令人失望。
去年我偶然发现了西坪镇抗日名将余麟阁的墓碑两侧有一副对联:
銕板橋邉蒸嘗古,柳林驛上俎豆新 (点击可看 西峡籍保定军校毕业生余麟阁 )
铁板桥:位于西坪以西方家沟河以西西岗一带;柳林驿:也应该是一个地名。古人讲求对联的对仗工整,“柳林驿”不是凭空而来,它应该在西坪以东附近。驿站况且又是官办的机构,没有这个地名,后人是无法捏造出来的。
但是,打听了几位年长者,都说不知道。那当年民国二十六年(1935年)写这副对联的人应该知道“柳林驿”是西坪附近的一处驿站,可那人早已做古,无处打听。
2022年西坪镇拆除危旧房
说到“铁板桥”人人皆知,而说到“柳林驿”大家都感到陌生,甚至是闻所未闻。
就在我发文《西坪地名探源》后不久,有一个微信网友,在写留言栏里明确告诉我:“西坪曾叫过柳林驿,是商於古道的一个驿站。”这正好与对联中的“柳林驿”得到相互印证。我这才恍然大悟,西坪最早的名字出现在两千多年前,叫“柳林驿”!
无巧不成书,闲来无事,到西坪街北头,尚医生家闲聊,打听“柳林驿”相关的事,老先生明确告诉我:“柳林驿这个名字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我也是解放前听私熟先生说的。柳林驿就在街西头现在刘协敏的大院中,民国时还是骡马队歇脚添草料的地方。”
正好“铁板桥”在方家沟河以西,“柳林驿”在河东。这三点能共同印证,西坪有“柳林驿”这个名字。
据推测,“柳林驿”是西坪最早的名字,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这就推翻了“西坪汉时成村”的说法,它与商南的阳城驿(今商南县富水镇)是同时代的。看来自己读的书确实太少了。
这也真是应了夏元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功”的名句。
商於古道,作为最早的人类道路之一,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如今,我们依然能够在这条古道上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它不仅连接着过去和现在,更连接着文化和历史。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