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岔楼村这个村名怪怪的,它因何而得名?
邓州构林镇东南十余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岗岔楼村。
岗岔楼村东连平坦开阔的良田,西接连绵起伏的岗阜,背靠突然隆起的麒麟山(麒麟山实际上是一座土山),山上修建有远近闻名的祖师殿。
清朝末年,麒麟山下的李家经数代辛苦耕种,家底殷实,为了防止土匪的抢掠,在李家宅院内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炮楼。
你看,村庄位于三岔路口的土岗旁,路口边又有一座威风凛凛的炮楼,所以大家都称这个村子叫岗岔楼村了。
宅院的主人李掌柜精明能干,他购置了枪支,夜晚安排家丁在炮楼上防守。
附近的李信娃等匪徒,早就觊觎李家的财产,但因惧怕炮楼上的火力,一直没有找到机会下手。
李家谨记古训“耕读传家”,李掌柜对自己的儿子要求严格,从小就让他进入私塾读书。
五四运动时,李掌柜的儿子从南阳四年制初中毕业,先后在邓县各中小学任教,默默传播救国救民的先进思想,把革命的种子播撒在了莘莘学子心中。
据说,李老师在任教期间,忽闻父亲去世的噩耗。便回乡置办丧事。
土匪趁混乱之际,放火烧了李家宅院的炮楼,攻入了李家宅院。李老师一直在外读书,涉世未深,不会处理乡间琐事,经过此次磨难后,便举家搬往县城的学校。
李老师膝下育有三儿一女,个个知书达礼,聪明好学。抗日战争时期,李老师热情宣传、鼓舞民众支持抗战,他的几个孩子也都积极加入了抗日救国的工作中。
他的女儿,原名李振瀛,1933年毕业于开封女子师范。毕业后历经坎坷,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在太行山办小报,做宣传工作。后来到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人民日报》社做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日报》社农村部主任。
在报社里,她是一位级别很高的老干部,可是没有人称呼她官衔,大家见了都亲切地,尊敬地称她为李老太。她长期从事农村、农业、农民的采访、报道、研究工作,被尊称为“农民之喉舌”。她的女儿银河,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她的女婿王小波为知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李老师的儿子李孟岩也很早参加了革命,曾任桐柏军区三分区的随军记者,参加了解放邓县的战斗。解放后,在大学任教,发表多部作品。
可惜,遗憾的是,解放初期进行土改时,李老师没有熬过去。
如今,岗岔楼村马路旁树立了一块碑刻,记载了李老师教书育人的经历。
深秋时节,我来到村子,找到了立在两座房子之间的碑刻。碑刻后面,应该就是李家老宅旧址,以前的炮楼应该也在附近。
原来曾是村子最气派的院落,而今却荒草萋萋,只剩下三间土坯房,几丛苍翠的竹子,几棵洋槐树,静默在深秋的夕阳中。
都说“邓北出人才,邓南出棉柴”,谁能想到,这里也曾孕育出了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