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有误导性
中爯父簋 文明坐标
那时很遥远,遥远到了青铜岁月。
那时,周朝仍在镐京,史家将其称为西周,在周夷王执掌天下的时候。周夷王很糊涂,很荒唐,凭借手里的权力,召集诸侯,坐着马车,一路奔腾,来到镐京开会。诸侯们出于对宗主国的尊敬,都千里迢迢地赶来,恭恭敬敬地参见夷王。这其中有一个国家,是齐国,国君齐哀公,也从遥远的国都临淄赶来。大家都不知道周夷王有什么指示,谁知,他要杀人立威,嘴唇一呶道:“来啊,将齐哀公给我煮了。”
武士们一声回应,将齐哀公扔进油锅,史书记载,“三年,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至于这么做的原因,是有人暗暗进谗言,说齐哀公的坏话。
诸侯们听着齐哀公临死的惨叫,浑身颤栗,吓怕了,可心也疏远了周天子。
周朝,也一天天衰弱下去。
幸亏,此时周朝还有一个监伯,就是监国,劳心国事,劝谏天子,辅助朝政。因此,周朝虽然威信跌落,还没有跌落谷底。
时间过去三千多年,这个监伯早已漫灭无名,走进历史的深处,走成一袭若有若无的身影了,可是,他的孙子却让他定格在一个礼器上。
今天,走进南阳市博物院,我们仍能透过这件礼器上的文字,看见这个监伯,以及他的后人的屐痕,甚至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
这是一个家族的痕迹,也是一段历史的痕迹。
我们的古老文明,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家族历史组成的。
面对这件礼器,我们也仿佛面对着我们文明的一个坐标点。
这件礼器,叫做簋。准确地说,叫中爯父簋。
簋,相当于饭碗,只不过是青铜铸造的而已,只不过很精美而已。在那个遥远时代,是用来盛放食物的,譬如用来盛装煮熟的黍、稷、稻、梁等。在电视里,我们看到远古时代帝王宴饮时,在钟鼓乐声里,举手道:“诸位爱卿,请,请!”他们桌上摆着各种青铜器具,其中就有这样一件器物。
簋的式样大略相似,可细节却各具特色。
这样,每一个簋,都是一件不同的艺术品,更是一件不同的文物。
中爯父簋高24厘米,圆形,簋口收敛,腹部鼓出。这样装的食物多,也不容易泼洒出去。不然的话,国君或者大臣桌案上,食物泼洒一桌,成何体系?宴饮在古人看来是大事,绝不能等闲视之。
中爯父簋有着兽首形双耳,下面垂着小珥,精致,优美。它有着喇叭状的圈足,上面铸造有垂鳞纹;下面有三个兽面形小足,成鼎立之势,稳当,稳重。上面有盖,盖子的顶部有着圆形的握手,内有蟠龙纹,便于提起盖子,开始吃喝。
整个簋上花纹精美,有瓦纹,有窃曲纹。
这件中爯父簋,简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三千年左右,缺乏现代机械,缺乏现代技巧,铸造这样一件艺术品,该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还有精力。可是,那些匠人,凭着一种责任,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将一件艺术品留给我们,也将一种匠心留给了后代。
通过这件簋,我们能想象到,铸造这件器物的人,心中一定装着美,装着爱,否则,不会造出这样一件精美的礼器。
簋盛放食物外,主要用于祭祀。
祭祀,在远古是大事。我们的祖先衣衫褴褛,披荆斩棘,一路走来,从而使得这片土地炊烟袅袅,稼穑遍地,户口繁盛。做为后代,我们应心存爱戴,心存感激。因此,祭祀,就成为一种对祖先表达敬仰的最好方式。
祭祀,当然得奉上供品。
簋,就是盛放供品的。
中爯父簋的制造,主要是用来祭祀祖先的。那位祖先,就是周夷王时力挽狂澜的那位监伯。祭祀的人,叫做中爯父。
中爯父是周夷王的孙子周宣王时的人。
周宣王的时候,周朝政治清明,国势兴旺,百姓安乐,歌乐声声。周宣王很高兴,觉得大臣申伯功劳很大,于是,给他划分一块地方,让其建国,也就是南申国。申伯离开时,周宣王还特意写诗送别,并将他和一个叫做尹吉甫的贤臣一起赞颂,“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山势高峻,上达于天,天地降下神仙,生下尹吉甫和申伯,专门来辅佐我们周朝江山。
既然南申国是一个诸侯国,只有国君是不行的,还得有相国。这个相国,也就是中爯父。他,也就是周夷王的那个监伯的孙子。他回望刚刚远去不久的周夷王时代,觉得自己祖父很了不起,功业巍巍,德行高远,因此使得家族发达,子孙昌盛。于是,就准备祭祀自己祖父,既然是祭祀,就得有礼器,中爯父簋诞生了。
这种礼器,一共两件,祭祀宴饮,礼器应为偶数。
在香烟袅袅中,在钟鼓悠扬中,供品都摆在了桌案上,其中有鼎,有鬲、盂、俎等,当然也有簋。中爯父带着子孙,一派恭敬,来到祖父牌位前,跪下,叩头,表达着自己内心的哀思,更多的是敬仰。
他希望祖父能享用祭品,能享受子孙的孝心。
他希望家族兴旺,如江河流淌,从不断绝,走向永远。
他更希望家族子孙永葆祖父那种为国为民,费尽心力的操守。
时光慢慢远去,岁月的尘埃落了一层又一层,南申国早已在鼙鼓号角中,走向了中华一统山河;中爯父和他的子孙后代,也已经融入民族深处;那对簋也消失了踪迹。
唯有时光,一路向前。
其余的一切,慢慢消失行迹,成为一个谜。
是的,南申国成了一个谜,很多史家怀疑它的存在,因为,很少发现它存在的痕迹;有的人虽然承认有这样一个国家,可它究竟地处何方,建都哪里,也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时光继续,岁月无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南阳城郊,砖瓦厂工人挖土,当的一声,挖出一段历史印记:一对簋出现在人们眼前,青铜斑驳,造型优美,花纹美丽。一件收入河南省博物馆;一件被南阳市博物院收藏。
南阳市博物院的簋,虽较为破损,可器内底和盖内都铸有文字,时光远去,字迹分明,揭开了一个历史上争论不休的谜团,让众多史家读了大为惊叹。铭文道:“中爯父大宰南申厥辞,作其皇祖考夷王、监伯尊簋,用享用孝,用易眉寿, 屯右康和,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文字大意是,南申国太宰中爯父写下铭文,为了祭祀夷王时担任监伯的祖父制造此簋,用来盛放食物用来祭祀祖先,希望祖先享用,希望祖先赐福,保佑家族传承万年,子子孙孙都能用此物祭祀。
当然,这段文字,还间接告诉历史学家,历史上确实有南申国,是周宣王为了用来加强南方治理的,加强中央和地方联系,特意赐封的。至于建都的地方,不在别处,就在南阳一带。
也就是说,南阳在成为帝王之乡前,早已是一个诸侯国的封地了。那时,这儿就有巍峨的王宫,有来去的车马,有高楼耸立,有店铺相接,还有手工业作坊一个挨着一个。那时,这里的冶炼和铸铜业,就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成为时代的品牌。
南阳,在那时也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个坐标点。
我们的历史,就是由这一个个坐标点组成的。
今天,欣赏中爯父簋,也等于在回望我们历史的一个点。
审核:董全生 王晓杰
图文:余显斌
出品: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