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文物故事:南阳鄂城寺

文摘   2025-01-31 09:08   河南  



鄂城寺位于南阳市石桥镇南,东邻白河及张衡故里夏村,西近张衡墓园及平子读书台和汉代西鄂县故城,素有“宛北钟灵”的美称。寺及塔因西鄂故城而被称为“鄂城寺”“鄂城寺塔”。鄂城寺现存宋代砖塔一座,及清代前殿、后殿、厢房、角门等7座建筑,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殿,清代硬山式建筑,筒板瓦屋面,建于高1米的台基上,面阔三间,通面阔1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米。构架为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前檐单步梁下伸出一插拱,拱上置大斗及异形花拱以承托挑尖梁及挑檐檩枋前有高0.95米,长5.3米,宽12米月台。
后殿,清代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通面阔11.9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5米,构架为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带前廊结构。檐柱之上有额枋、平板枋,上置五踩单下昂斗拱,圆形大斗中部束腰并雕刻仰覆莲瓣;昂头置厢拱承托外拽枋及龙首形耍头;里转单翘承内拽厢拱,耍头后尾置上挑构件,后端承托廊顶檩。前金柱设双柱,外侧柱顶托抱头月梁后尾,顶置横向圆檩,檩枋以下连走马板与隔扇门窗。前廊顶做“人”字形轩顶。该建筑正脊中部有“乾隆三年,重修佛殿”的刻铭,对于研究豫南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鄂城寺塔平面呈六角形,边长3.9m,塔高18.88米,为宋代七层仿楼阁式砖塔。塔体第一层高大,以上逐层收减高度及边长,整个塔身略呈抛物线形。塔通体用青砖以不岔分手法平砌,用白灰粘合。底层西壁有券门,门券式样为单伏两券式,内通塔心室。塔门之上镶有1955年南阳县人民政府重修鄂城寺塔塔铭。西南面塔壁有民国时期维修鄂城寺塔的塔铭。塔心室亦为六边形,边长1.2米,高3.5米,由青砖层层叠涩而成,顶部盖石板。塔外壁顶部为砖雕阑额,斗拱为双杪五铺作,拱端散斗承托撩檐枋、椽飞。转角铺作亦为双杪五铺作,挑出砖雕角梁头。塔檐上部为砖反叠涩屋面及二层平座。第二层塔的六面各有8尊砖雕佛像,均记载了名称、捐赠人等内容,雕工精细,形态逼真。第五层塔西侧有塔门,门宽0.44米,高1.3米。
鄂城寺还保留有宋元符二年(1099年)石狮两尊,石狮呈立卧状,刀法遒劲,线条简练,造型雄浑,艺术价值较高。


据《重修鄂城寺塔记》载:“鄂城寺名刹也,右环读书台平子墓小洱城,左挹鄂溪,前峙蒲峰,风云开合,气象万千,真奇观也,而寺塔为尤胜。夫塔为隋大业十三年之建筑,层累崔嵬,苍耸参天,乃宛北钟灵耳……”


鄂城寺及塔始建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宋代元符二年(1099年)前后,鄂城寺及塔重建。金代,鄂城寺保存较好,尚有寺楼可登高远眺。元末,鄂城寺遭战乱焚毁。明洪武九年(1376年),僧了隆重建鄂城寺。清同治七年(1868年),鄂城寺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曾维修鄂城寺塔。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修葺鄂城寺塔。1954年11月南阳县人民政府用省政府下拨3000万元(旧币)经费对鄂城寺塔进行了维修,先将第四层以上拆除后,将第四、五层按原样重修,第六层及第七层未按原来状态修复。2009年对五、六、七三层进行了修缮恢复。


鄂城寺为南阳一处重要的文物建筑,寺塔的建筑形式及结构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砖结构建筑的重要实例。鄂城寺内现存的石狮、碑刻、塔体佛像、砖雕墀头等砖石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南阳访古寻踪
躬耕南阳,守望故乡。 我们始终坚持“公益·公开·透明·独立·自由·合作”的原则;秉承“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全民共享”的理念;践行“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的宗旨;寻访、关注、宣传、呼吁、践行、执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