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转折

文摘   2024-11-13 11:11   浙江  

文章链接:

  1. 我和大榭的缘分

  2. 一首青春的歌——关于256潜艇的记忆

  3. 军歌里的青春

  4. 黄家塘的乡愁

  5. 又提黄家塘

  6. 潜航——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追踪

  7. 永远的潜艇情结(上) --- 回忆潜艇部队初创时期在潜艇上工作的岁月(四) 第一次出海潜航


两次转折

原创 张如秀 


两次转折
张如秀
今天是2024114日,上海天气晴好,温度22-13℃;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于01:24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感觉特别舒畅。

之所以感觉特别舒畅,从个人来说,还因为50年前的今天——1974年的114日,我由海军潜艇的鱼电班长提升为鱼雷军士长。

80岁算,人生可圈可点的,大致有四个二十年。我20岁入伍,40岁转业,60岁退休,第二个二十年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海军潜艇事业。

入伍和提干,是我人生的两次转折。尽管时下有句描述退休后的顺口溜:少将上将,一起打麻将;副局正局,最后一样结局。虽然退休了不应再提当年勇,但人生不应没有目标,不应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而应与国家的利益相联系,在为人民服务中干一番事业。入伍和提干,正是我第二个二十年中一段不可磨灭的重要经历。现在记下这段个人的奋斗轨迹,或许还能给年轻的读者一定的启迪,给他们激励自己不断前行中传递一点正能量。

(成长轨迹)

120岁入伍

2、新兵新起点

3、在水下过年

4、新闻科

5、三首歪诗

6、工程连

7、第一次探亲

8、换装

9、提干

10、参加海军读书班

11、不忘初心

(一)20岁入伍


 1969年从泰县征5个潜艇兵,体检合格7个,政审淘汰5个,最后只剩下我与黄德圣(右)二人。从此,我们成了老乡+战友的亲密战友。

20岁,我从农村入伍,这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所谓转折点,就是人生中某些大事件发展出现了重要方向性的变化或质的变化。入伍,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方向性的改变。如果不是入伍,或许还在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但那时老高中在农村还是稀缺的,我是本村第一个高中生,本班高中同学后来大部分当了教师,其中八人当了校长,六人参军,个别进了政府机关。参军,这是出了学校门十字路口的最好选择。

当然,这种转折也有许多偶然因素,或者水到渠成,或者贵人相助,但又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其实,1968年体检我是合,应该是水面舰艇到上海吴淞码头登陆舰支队的,复检时重感冒被淘汰。第二年合,符合潜艇兵要求,但又差一点当不了兵。那是个讲家庭出生的年代,潜艇兵在农村必须是贫、下中农,而我们那一带土改时中农没划分上、中、下,没分就是中农。我家如果是中农,就政审通不过,当不了潜艇兵。

好的是我在文化大革命的1967年,整理了一份我家土改时分得了一亩多地、借过高利贷,是下中农的资料,送交大队支书和两派造反派,所以接兵部队和公社人武部在调查成份时很快确定为下中农。如果没有这个未雨绸缪,可能就过不了这一关

说起偶然因素和贵人,如果1968年偶然因素得了感冒当不了兵,那1969年我则遇到了一个隐性的贵人:大队民兵营长李荣堂。他在临春节前来我们生产队遛弯,看我还在挑担子干重体力活儿,立即叫来生产小队长让我回家休息,说扭了腰歪了脚就入不了伍,全县就征到两个潜艇兵,要保护好!现在想起这一幕心里还暖洋洋的。如果真的像他所说扭了腰怎么办?所以他也是我人生中的潜在贵人
1969年的农历正月初七(阳历323日),刚过好春节我告别父母乡亲,入伍到北海舰队当了一名潜艇兵,开始了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

潜艇兵,既神秘又辛苦。一路走来,回头看看,我这个兵的历程:出海,战风斗浪不怕晕船呕吐;开山洞拉石方,浇灌水泥连续干16小时不停歇;当兵5年,才轮到一次回家探亲,而有的新兵刚入伍5天就闹着要回家……这些实属不易。但又是幸运的,入团、入党、提干,也算成就了一番事业,曾引来许多人羡慕的目光!

(二)新兵新起点


三个鱼电兵合影19705月摄于青岛五码头,中为1968年入伍的班长茅永生,后调海军潜艇部)

参军入伍,是我人生的新起点。到了部队,尽管还是个新兵,但解放军是所大学校,关心时事政治,思想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当时军队和国家的几件大事。

珍宝岛反击战

1969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年,中苏关系进入低谷。

32日,在北疆黑龙江流域的珍宝岛,双方发生了营级单位的局部武装冲突。

315日、17日,苏军边防部队100余人、70余人两次进入珍宝岛。隶属于解放军虎饶边防站站长孙玉国带领巡逻小分队前往珍宝岛执行正常巡逻任务时,遇上了苏军的突然进攻。孙玉国临危不乱,与战友们打退了敌人的三次进攻,打死打伤60余名敌军,一辆T-62型坦克也被孙玉国带人炸毁于我方领土上。时至今日,中国军事博物馆依然收藏着19693月,即珍宝岛战役中我军缴获苏军的乌龟壳

九大召开

3月份入伍,5月份入团。4月份的九大是我入伍后在新兵队遇到的第一件政治大事——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694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战斗英雄孙玉国

珍宝岛战斗胜利后,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非常高兴,点名让孙玉国立即到北京参加中共九大。会上,毛主席两次起身为孙玉国鼓掌!从此,孙玉国在整个中国家喻户晓。

庆祝游行

九大闭幕后,新兵队和所在的青岛潜艇士兵学校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大会庆祝、上街游行和学习。庆祝大会是在一天的晚上,我代表新兵队在学校礼堂的庆祝大会上发言,会后连夜上街游行。

一号命令

19698月,新疆爆发了铁列克提冲突,我边防部队数十人在数百名苏军的围攻下壮烈牺牲,并有二十余万人被策反去了苏联。铁列克提冲突,将中苏关系推到了冰点。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911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首都机场,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但是,柯西金回到国内后受到冷遇,苏军的态度暧昧。于是,毛主席指示全国都要做好备战,以防万一,于是就有了林彪的一号命令

当时我已上艇。我所分到的本艇人员在青岛胶东农场劳动,我们刚分到艇上的新兵便都临时安排去帮助进厂坞保的124潜艇刮铁锈。一号命令是个子很高的苗副参谋长来厂宣布传达的。

后来才知道为了准备大打、打核大战,北京的老帅们都疏散到了外地,毛主席到了武汉,林彪到了苏州,东海舰队司令部也从上海搬迁到了宁波东钱湖。

应对核战争

毛主席当时还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并于 1969923日,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929日,又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一颗氢弹;同时还增加了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中程导弹数量。不仅做好了应对核战争的准备,还及时研制出能够把近25厘米厚的钢板打穿的新式破甲弹、穿甲弹,为在可能发生的常规战争中战胜苏军装甲部队做好了必要准备,给了对手震撼性的心理威慑,从而有效消弭了中苏两国爆发大战的危险。

当时自己是个刚入伍的新兵,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全然不知,但当时要准备打仗的紧张气氛还是强烈感受到的。后来从网上了解到,面对苏联当时百万军队压境,毛主席公开动员全国要准备打仗,要准备打大仗,打核大战,还说:核大战打起来没有边界,我们可以把苏联军队放进来打,也可以组织几百、几千万人到苏联境内打游击战。核大战打起来了没有边界,我们的原子弹也可以丢到关岛。这给苏联和美国都带来很大压力,美国开始要帮助中国出面阻止这场战争。最后,一场危机就这样在毛主席全国备战和與论攻势下得以化解。现在回想起当年风雨压城城欲摧的险境,更感到毛主席的伟大!

(三)在水下过年

1970年春节前夕,我们新127潜艇出海训练。毛主席说:有一百条潜艇,太平洋就太平了。那时潜艇大发展,人多艇少,全支队有4条新编艇。我们是新编127,还有个真正的127,艇长就是后来当海军司令员的张连忠。两条艇合训,以他们为主,我们要出一次海是很不容易的,涉及两艇的全面交接。当时我正在支队政治部报道组帮助工作,可以不出海,出海是我向艇领导积极要求来的。

197022日,星期一,上午我们离开码头。北海的冬天寒风凛冽,海面始终波浪滔天,出海训练三天便到了除夕,除夕夜是在锚地度过的。

带着年轻人对大海的好奇和新年的神往,晚上8点就寝之前,我就早早地趴到四舱的床位上,边听舷外浪花拍击着船舷的声音边写日记。

突然,听到四舱舱室长通过话筒向三舱报告:四舱左舷破损进水!”“损管警报!三舱随即下达了指令,急促的铃声在狭窄的艇体内格外刺耳。我下意识地从床上蹦起,面对老兵们高度紧张堵漏洞身影,我知道是损管操演假戏真做

其实,潜艇的损管是所有水兵的必修课,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会发生艇体破损、海水喷涌而入的事情。大概是好久没参加训练有点生疏了吧,突然间有点手足无措。后来经过舱室长讲评和再次演练,我很快就能正确使用堵漏工具,而且动作快速、连贯、紧凑、协调,与其他艇员一道完成了损管操演。

春节这一天更令人难忘。

早晨的起床是被另一种鞭炮声一一蜂鸣器的战斗警报声惊醒的。6点警笛骤起,艇员们各就各位,不到半小时潜艇就离开了锚地。去海区的航道上吃早饭时,政委通过广播作了新年贺辞和战斗动员。

下潜至××米,航向××度,航速××节。战斗警报!到达既定海区不久,艇长果断下达命令,潜艇进入了潜望镜航行状态。艇长升起潜望镜,指挥潜艇水下机动。潜艇像一个捕猎者,警惕地追寻猎物的踪迹。

艇员个个精神抖擞,工作全神贯注。我深感参加潜艇鱼雷攻击机会难逢,春节深海演练更是非同寻常,心里禁不住一种莫名的紧张、激动和荣幸。在第二次鱼雷攻击时,便要求老班长让我上机操作,并得到了艇长的同意。

声纳是潜艇的千里眼顺风耳,水下攻击靠它发现目标、指示攻击方位。目标距离××链,方位××度,速度××节!声纳军士长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海洋深处传来的各种声音信号并不断地报告和修正。

我艇战斗航向××度!与此同时,我操纵着鱼雷指挥仪自动输入敌舰的方位、距离和速度,计算出攻击参数向艇长报告。潜艇按照我计算出的战斗航向,在艇长的指挥下进入攻击阵位。

战斗警报,鱼雷攻击!进入攻击阵位几分钟后,艇长一声令下,气氛骤然紧张。定深××米,舰首鱼雷攻击准备!艇长指令威严,空气快要凝固。

舰首鱼雷发射管一一放!一舱的鱼雷兵们紧张地按发射程序操纵各种键盘、按钮和阀门。鱼雷出管!随着鱼雷部门长大声报告,我感到艇体猛的连续抖动了几下。高压气流通过通风系统,影响到全艇和我所在的三舱,刺得耳膜生痛。

春节十天的训练非常顺利,任务圆满完成。这是我当兵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我一生中唯一在水下度过的春节。

—— 原载2013.2.9《上海老年报》

注:2013.2.9是除夕夜,文章发表正是时机。此次美篇发文有稍许修改。
(四)新闻科

19701-3月去青岛二支队报道组帮助工作后,又于4-7月又去了北海艦队新闻科。期间,在《人民海军》报发表了多篇文章。

为庆祝九大一周年,新闻科让我去《解放军画报》社送一张海上航行的快艇封面照片(胶卷)。第一次去北京,海军政治部安排到火车站接送,住招待所免费吃住一星期,第二天便去了天安门、故宫、中山公园,期间还安排去工人体育馆看了一场徐寅生、庄则栋的乒乓球比赛表演。

与黄德圣在青岛栈桥海边留影

期间,我艇接到整编制去东海舰队的调令。新闻科领导明确让我留北海,让我送胶卷的摄影干事有意收我为徒,并说他们可以出面与支队打招呼,但主张自己定。那时我有些犹像,留在舰队很快便可以提干。黄德圣几次到广西路一号找我,说到了东海离家近等等,最后才下定决心随艇去东海。  
在调东海前,新闻科三位领导与我(左二)合影留念。
127艇南下合影留念。
19707月,整建制从北海调东海22支队,接120潜艇。我在第四排左八。
(五)三首歪诗
  三首歪诗,从某一角度反映了在120潜艇二三部门当兵时的生活经历。

二三部门人物图

19707月,我随艇从青岛二支队整建制调到东海二十二支队接120艇。我是鱼电专业,属二三(鱼水雷)部门。

二三部门是一个非常团结的战斗集体,加之不断出海,培养了不少人才。1971-75的五年中,有茅、张、周、崔4名班长提升軍士长,一名送军校部门长班学习,一名由鱼雷军士长提升为潜艇副政委。

19721226日,四十二支队成立后,我艇从大榭岛划出。但在这大榭岛两年多的时间里,我经历了 197010月份入党,年底出海拉练;71年上半年在工程连三个月,开山洞建大榭岛船坞(指导员是后来为42支队政委、青岛基地政委的邓宏);下半年国庆阅兵,并在支队报道组帮助工作。

对大榭岛的记忆是美好的,特别是春天映山红盛开后漂亮极了,三、四月份每逢星期天只要不值更,总会去爬山、逛逛海边,有时会有感而发,随手写几句歪诗。部队日记基本上都没留存,这三首幸得爱人抄录,才得以重现。 

 七顶山位置图

第一篇:登山

1971425日,曾以散文诗的形式写下一篇《登七顶山》的日记:

七顶山,鹰难攀,

峦峰高聳入云间。

荆棘丛生藤断路,

要想上山难上难。

难上难啊难上难,

岂能难倒英雄汉?

全班高呼一声

俯首猫腰朝上攀。

用手抓住松和藤,

脚踩人梯登陡壁。

战士一个接一个,

恰似利箭射向天。

一丈,轻飘飘,

两丈,头冒汗。

三丈四丈手发麻,

五丈六丈咬牙关。

登上山,尽开颜,

拨开云雾四下看。

听,谁在唱:

万水千山只等闲

71.4.25

这是爱人抄录的《登山》原件

120艇二三部门,我们有一个群,大家谈起爬七顶山,席来虎、周谷青都还记得,有一天大家兴致勃勃地回忆讨论到晚上十点多。我68年入伍的鱼电老班长茅永生还回忆起抓蛇的经过:

第二篇:拉练

120潜艇是毛主席于1967年亲自批准同意潜艇120出海巡逻的光荣潜艇。19707月接艇后,很快就进入熟悉航道和海区的二科目训练。11月份以后,又响应毛主席关于当兵不当老爷兵的批示号召,进行了海上拉练,所以出海训练比较多。期间,以《拉练》为题,按菩萨蛮的格式填词如下:

菩萨蛮

肩挑革命千斤担,

脚踩东海万倾涛。

风浪何所惧,

晕船志更坚。

革命不怕苦,

怕苦不革命。

为灭帝修反,

愿把苦吃尽。

—— 记冬季拉练

70.12.12
拉练中入党谈话

我是1970108日支部大会通过入党的,拉练中支队党委派人进行了入党谈话。

记得拉练中在锚地休整时,我们停靠在泰山舰。保卫科干事林瑞康把我叫去入党谈话,问了几个问题都对答如流,顺利通关。想不到1985年我们同时搬进江边码头东海舰队营房,他住401,我住6011989年又同时转业,他分配到上海市高级法院政治部,我则进了第二轻工业局纪委,关系一直很好。

第三篇:国庆练兵

以前每年都进行国庆阅兵。19718月,我参加了国庆阅兵训练,我们120潜艇参加两个人,都是党员班长。

22支队为一个连,114艇副长陈宝顺任连长(训练结束后调司令部任军务科科长),东海舰队一个团。东海舰队扛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巨型标语牌(训练时还没来得及扛林彪就爆炸了),是前卫方队。30(纵队)×50(横队),全团1500人。教练姓陈,名字忘了,长得特精神,是舰队仪仗队的。

912号晚至13号凌晨,受阅部队第一次在天安门前实地训练,从东单到西单走了两个来回。而正在此时,发生了后来称之为林彪叛逃的“9.13事件。于是,13号起床后陆军呼着打倒美帝、打倒苏修的口号占领了机场,13号停止训练原地待命;14号传达周总理的指示:受阅部队立即返回原单位,要准备打仗15号东海舰队训练团坐绿皮闷罐车,从北京返宁波。一场满怀期望的国庆阅兵,就这样突然结束了。

清平乐 

前卫练兵 

战旗火红,

华灯耀眼明。

天安门前显神威,

受阅战士练兵。

纪念碑前整容,

标语塔旁起步。

八趟挥汗如雨,

颗颗红心向阳。

—— 记前卫队二次合练

(六)工程连
大榭島船坞

1971年,随着潜艇数量的快速扩张,原有的的装备维护体系已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以至于影响到潜艇在航率。支队领导决心不等不靠,自己动手挖山洞,建船坞,承担潜艇坞保及部分小修任务。于是,大榭岛组建了开山洞的工程连。

1971127日过春节,131日是星期天,我们120潜艇抽调了10个人组成一个班去工程连报到。基本上是各行政班抽调2人,二三部门是我和一个从水面舰艇调潜过来的安徽藉叫杨柞杰的鱼雷兵。就我一个党员,班长自然落到了我的肩上。工程连有两个连,一连是岸勤部队,二连是潜艇部队,吃团结灶,伙食一样。报到当天每人发一顶安全帽、陆军的棉衣棉裤。我们是工程二连,连长是通讯科参谋张锐凯,指导员是131潜艇副政委邓宏(后来仼支队政委、青岛基地政委),任务是开山放炮,搬运石头、浇灌水泥。

那时开挖石质山洞缺乏现代化设备,主要靠打眼放炮,靠人力,靠钢钎大锤,而打眼放炮则是重中之重。打眼放炮最危险,钢钎握不住,重锤下被震得两手发麻;大锤砸下去没准头,有时还伤害到他人;锤重,干不了一会便累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好的是我们班只负责从山洞往外用小车运石头。

用小车拉石头虽然是简单劳动,但体力消耗很大,那时早饭能吃七、八个馒头。为了擦汗、洗澡方便,还生平第一次剃了个光头。

大块的石头需用锤子锤成小块,然后才能搬运。那个年代大家都积极要求进步,谁也不甘人后,搬石头挑大块的,车上的石头装得满满的,推动起来健步如飞,中途几乎没有歇息。

到了浇灌水泥时,我们推车又改拉水泥。水泥浇灌时不能停,人歇马不歇,有一天连续干了16小时,中途除了半小时吃饭,几乎没有休息。
工程连从春节过后一直干到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整整一百天。期间,进行反骄破满教育。一次,邓宏在我们开会学习时走进会议室,看到我神情严肃,好像在批评人,不放心地问:谁又犯错误了?印象特深刻。

那时,《宁波大众》还发表了我一篇反骄破满的豆腐块文章。

由于完成任务突出,能抓好班里的活思想(摘自事迹评语),获得了工程连的嘉奖。
除了工程连,当兵几年,《五好战士》和表扬、嘉奖没少得。表彰先进每年也是有名额比例的,而且又往往为战士的入党打基础。大家都想进步,二三部门老是报我,弄得我也很不好意思。
(七)第一次探亲
19693月当兵离家,直到1973年才回老家探亲。

海军水面舰艇服役期是三年,潜艇是四年,服役期间是没有探亲假的。因此,我第一次探亲是当兵的第五年。

探親是快乐的。我就不用传记,改用修辞细腻流畅、更好表达情感的散文形式来记叙吧!
你们都还好吗?

1973年,我正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经过几年如歌的部队生活,我拎着部队出海发的大白兔、高梁饴糖果和黄桃、菠萝、梨等各种水果罐头,踏上了回家的路。

相聚的一切美好可期!

父老乡亲们,你们都还好吗?

回家的美好

乘长途车到了芦庄下车,首先去了车站边上的姐姐、姐夫家,然后才直奔我家的东野庄。

走进熟悉的村庄熟悉的路看到熟悉的老乡,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回家的美好。

农村信息灵通,到了庄上遇到人聊上几句抽根烟,就有人把我回来了的消息传递给家里人。

父母站在门前翘首眺望,满怀期待地盯着屋东边回家的小路,那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等待和往日思念煎熬的释放。

兵宝宝回来了!

爸、妈、奶奶好!
团聚的喜悦

周围传来欢声笑语,家人团聚的喜悦洋溢在空气中。

爸妈终于盼到了最亲爱的儿子回归,心中和脸上都充满着幸福。父母的笑容比一切都珍贵,好久不见的亲情熔化在眼神和拉家常中。

门前人潮涌动,家乡的人们热情洋溢。整个家族和生产小队的老老少少都来了,幸福感溢于言表。

感受到亲人们满满的爱意,心里无比幸福。他们的齐声欢笑,给了我无尽的温暖。

儿时一起玩的大狗头、小狗头来了!毛头、回头、如高头来了!树林头、树枝头、松枝头来了!他们都来了!亲人们的笑脸,让我心里开心得难以形容!

吃糖、吃糖!邻居的孩子们手拉手围上来,笑声如音乐般美好,母亲忙着给他们分糖。喜事连着左邻右舍,家门洋溢着浓浓的幸福气息。

参军,是我一家的光荣!部队5年的潜艇兵生涯,是我一生中的荣耀。父亲的双手握住我的手,显示出父子深情;母亲亲切的笑容,让我觉得离家5年无怨无悔;奶奶脸上掛着慈详的笑容,远远地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眼前令人陶醉的一切;10岁的妹妹,人前人后笑得像朵花,无邪的童真温暖了我的心。

家乡的方言、熟悉的嗓音和特有的乡土烟草味,弥漫着一种久违的气息,让我觉得仿佛回到了小辰光。与亲人们说笑,感受到无尽的欢乐。

团圆饭

晚上,一家人品尝着久违的团圆饭,喜悦溢满心间。比鱼肉更香更甜的是父母欢快忙碌的身影和满满开心慈爱的眼神。即便是平时不易激动的我,看着熟悉的橱桌炉灶,感受着家人的欢声笑语和温馨,也会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好酒款待

探亲归来,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父老乡亲和大队干部的感激和思念。五年前,是他们为我光荣入伍而奔走操劳,最后敲锣打鼓把手捧《毛泽东选集》(四卷)的我送上八里外的芦庄汽车站。

第二天中午,父母亲准备了一桌好菜,把生产大队的支书、大队长和生产小队的队长请到家里好酒好菜招待。我与二弟都去当兵了,我明白生产队干部的重要性,感恩有他们一直对我家的关照和支持!

可圈可点:

①、大狗头、小狗头是我们村儿的红二代,他父亲是新四军时期的乡长。小狗头与我同岁,我回去时第三天大狗头送来了两只他用汽枪打的野鸡,味道鲜美但羽毛实在太漂亮了,杀时不忍拔毛;

②、回头是比我大一岁的三堂姐,有天把与我同来的表妹叫到她园田上拔萝卜,拔出来后擦一下剥掉皮,又嫩又甜。因为这件事,她到现在都说我们老家的人热情好客;

③、有天下午,大约两、三点钟,我们在屋前帮奶奶洗脚。这次回来,她与奶奶一起睡。奶奶小脚,记得那裹脚布真长。那年奶奶85岁,第二年我再回家探亲,满屋子找敬爱的奶奶,但已经不在了。

这次探亲与我同回的还有现在的妻子
她尤如北归的大雁,从遥远的天际飞过长江,飘过田野,陪我一起度过了第一次探亲的美好时光。

离别家乡

相聚是美好的,分别是惆怅的,但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不懈努力奋斗的人。

短暂的探亲假,就这样在与家人团聚、走亲访友中匆匆而过。最后,父母怀着满脸的忧伤,不得不挥手告别儿郎让他去守卫海疆!我呢,肩负使命和责任,不得不背起行囊离别家乡,不忍心回头多看一眼爹娘,义无反顾地回到那诗的远方。

(八)换 装
军内外对65式海军服装意见较大。1972年,海军着手研究恢复1965年以前的军服颜色与式样,并于1973714日向中央军委请示报告。

  197451日,经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批准,海军战士恢复水兵服。
水兵服,夏服上白下蓝和全蓝两种,戴水兵帽;冬服为全蓝,戴栽绒帽;佩戴长方形红色小肩章。
  1974年这一年,我穿了三种服装:51日之前穿65式,五一之后穿战士的水兵服,下半年穿干部服。

  
1974.5.12(星期天)与周谷青、朱炳林身着水兵服在上海外滩留影

(九)提  干
1974114日提干,实现了干部身份的转变,是我人生的第二次转折点。

记得65式军装,战士是两个口袋,干部是四个口袋,对穿干部服自己想都不敢想,只有羡慕的份。如今提干了,不像入党有个写申请书、支部大会通过的过程,而是直接谈话通知,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得知提干,也不像入党时那么激动,可能是更成熟了的缘故吧!不过,还是很开心的,感到新征程即将开始。尽管50年过去,却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2023.8.9. 席来虎()与徐福泉来我家时留影

提干很难

我当兵学的是潜艇鱼雷指挥仪专业,独立岗位,19724月任班长,对三舱指挥仪我能默画原理线路图,实际线路也了如指掌;对分布在一到七舱所掌管的33个仪器的位置、性能也熟记在心。但隔行如隔山,只能在这个岗位上窝着。如果不提干,到远洋公司是最好的结局。鱼雷班席来虎与我同年入伍,1974年底进了上海远洋公司并在上海成了家。

 2023.10.21.与陈科长在宁波天一阁留影

贵人相助

能提干完全是由于有贵人相助,这个贵人便是当时组织的科长陈玉嘉。

19747月,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陈玉嘉来到正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修艇的我们120潜艇蹲点。说是蹲点,实际上是到基层选拔干部。原来,组织科的党委秘书王冶中准备调整去负责党支部工作,这样党委秘书便要空缺。陈科长参加我艇批林批孔大会,听了我的发言之后,当即让艇领导给我提干上报,将来调政治部任职。

对于这个贵人我一直感恩在心,去年278潜艇在宁波组织战友聚会,到宁波的当天下午便登门拜访。尽管他已90岁高龄,但我还是特地邀请他一道参加晚上的聚会和第二天部队军营等参观游览活动。

这次聚会,他又谈起当年王冶中给支队副政委写发言稿,领导在大会上照本宣科的有趣场景,也谈了对我那次批林批孔发言的印象。

那次发言,自己也比较满意,从林彪的一句顶一万句和《五七一工程纪要》,到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作了思想上一脉相承和哲学理论上的分析,陈科长认为政治部干事也写不出来,非常难能可贵
(十)参加海军读书班
197411月提干后,支队便送我去参加海军为期三个月的读书班,全班共12人,南、东、北海三大舰队分别是345人,地点设在海淀区海军后勤学院,内容是学习《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和毛主席的三本书:《矛盾论》、《实践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部分学员在天安门广场留影

参观游览

11月底学习到19752月。北京天气干燥,虽下雪但室内一点也不冷。有次晚上我们学习到九点多,大家都只穿一件衬衫,我这才突然意识到是由于房间暖气,留下了深刻印象。学习虽有外面的老师讲课,但基本上都是自学,穿插一点参观考察。

期间,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75113日至17日在北京召开,周总理作了他最后一次在人大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正因战友聊天时谈到“1.8”纪念周总理,才想起当时我正在北京,于是有了本篇《二十五岁的那一年》。当时我们学员并不清楚人民大会堂正在召开人大,星期天照常去天安门、故宫、长城游览。

故宫

太和殿

天坛公园

参观新华印刷厂

读书班期间,我们还参观了北京新华印刷厂,分南北两个厂区,其规模之大留下深刻印象。

与张力在国家博物馆门前合影,还在前门请我吃了北京烤鸭。

去北京人民工具厂学习取经

北京人民工具厂的理论小组搞得非常好,出了许多经验。学习中认识了理论小组的张力,并成为好朋友,他为我提供了许多学习资料。

(十一)不忘初心


北京海军读书班六本书的学习,使我终身受益。特别是《共产党宣言》,让我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也为以后的政治工作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来我写的《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大的实惠》被东海舰队列为四有教育的优秀论文,并邀我参加了海军小型政治工作座谈会。

至今,仍不忘初心,常常参加各项志愿者活动。

-END-

作者简介


张如秀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49年5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先在海军北海舰队潜艇2支队新127艇,鱼电专业。1970年7月随艇调东海舰队潜艇22支队120艇,1975年5月调支队政治部,1981年任278艇副政委,1982年任257艇政委,1983-1985年进南京海军学院学习,1989年8月在278艇政委岗位上转业,安排在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任纪委办公室主任,曾担任过上海市驻珠海联络处处长,2009年5月在上海市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书记岗位上退休。



潜战友之家
回忆抒发战友情谊,宣传正能量,为社会做贡献,公益,友爱、团结,爱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