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海蓝鲸——中国海军常规潜艇部队成长纪实(二)

文摘   2024-11-17 09:05   浙江  
文章链接:
1.浩海蓝鲸——中国海军常规潜艇部队成长纪实(一)
2.原南越第一海军区司令回忆西沙海战
3.参战老兵话现场——姜耀平(原389舰信号班长)
4.401核潜艇海试水下危急时刻----三分钟!
5.文著西沙之战,情牵神圣海疆
6.向老战友致敬
浩海蓝鲸——中国海军常规潜艇部队成长纪实(二)
文/陆其明

作者简介:

男,1931年1 2月出生于江苏省沙洲县(今张家港市)。1948年6月参加党的苏南武工队。1949年4月参加人民海军。历任华东军区海军、中央军委海军《人民海军》报记者、编辑,海政新闻处副处长,新华社海军分社记者、副社长。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年。离休后,仍坚持采访写作至今。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特写集、报告文学集、长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纪实文学等30多部著作,约千万字。其中有10余部著作获奖。作品都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以我党我军革命传统为内容,既是富有感染力的军事文学书,又是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书,还是丰富的海军建设史料书。作品都与海洋和海洋军事紧密相连,是当今中国海洋文学和海洋军事文学主要作者之一和积极开拓者。

内容简介

中国海军常规潜艇是怎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一支坚强的水下突击力量的?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谜。这部长篇纪实文学第一次全景式地作了披露。

这部纪实文学是以中国常规潜艇部队的发展为主线,以重大事件为中心而展开的。全书着重写了一批人物,其中既写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海军建设,又写了海军官兵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之间的崇高友谊,真挚感情和生活命运。

 

20世纪50年代初,当中国组建第一支潜艇学习队的时候,世界上拥有潜艇的国家已有十几个。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即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第三潜艇大国。

这是一个出乎许多世人意料的飞跃。

这个飞跃是由许多“之最”构成的。与许多国家的常规潜艇发展相比较,在那时,中国潜艇建设速度是最快的,航行半径是最远的,下潜深度是最深的,集群战术是最成功的……

正是这些“之最”构成了中国常规潜艇的发展史。

但是,中国常规潜艇创造的“之最”,又都是从一个又一个“零”字开始的……

第四章  “紧箍咒”的效应


“出国”留学的头三关总算顺利通过了。中国潜艇学习队的官兵能不能通过条令关,还是个未知数。

中国潜艇学习队处于一种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海军的一个完整的建制单位,归海军直接领导;又生活在苏联海军潜艇部队之中,学习、行政管理都由苏军领导。学习队全体学员日常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按苏军条令条例办事。

然而,官兵在执行条令条例中,总是磕磕碰碰。比如,苏军要求穿军装要熨烫,裤线要直,皮鞋要亮,而有些中国官兵则用手拉拉衣服,用布随便擦擦皮鞋了事;苏军要求出营门之前,要用擦铜油把军装扣子、皮带卡子、军帽帽徽擦得锃亮,有些中国官兵则是随便用手抹抹就算。这些不符合苏军要求的情况,一旦被苏联官兵发现,轻则要受到严厉批评,重则还要受到处罚。对此,有些中国官兵时有不驯。因此,两军官兵争吵的事情时有发生。对此,傅继泽决定采取措施。

就在傅继泽准备采取措施抓条令贯彻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而且是发生在3号艇艇长张继业的身上。

这天,一位苏联潜艇副长来到餐厅,发现一张桌子上剩饭剩菜和刀叉瓢盆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很是恼火。他马上把中国值日军官、3号艇艇长张继业找来,不容分说,就狠狠地把他训斥了一顿。最后还说:“看看你们中国水兵,真不讲文明,这样还能学什么潜艇技术!”本来,不愉快的事情可以不发生。张继业知道那些没有收拾于净的刀叉瓢盆,是苏联水兵干的,与中国水兵无关,他只要心平气和地说明情况,再叫人收拾干净,也就没事了。但是,张继业却当即反驳了这位苏联潜艇副长。

“你说,那是谁干的?”张继业指指刀叉瓢盆提高嗓门吼着。

“这还用说,是你们中国水兵!”苏联潜艇副长的嗓门更高。

“你再说一遍,那是谁干的!”

“你们中国水兵,只有你们中国水兵才干得出来!”

两人“舌战”一阵后,张继业马上把一个苏联水兵找来。

“请你说说,那是谁干的?”张继业用手指着桌上的刀叉瓢盆,温和地问苏联水兵。

这位水兵虽然害怕,但还是说了实话:“是我们干的。”

张继业得理不饶人,转身指着苏联潜艇副长的鼻子,狠狠地训了他一顿。说得苏联潜艇副长满脸通红,哑口无言。

傅继泽知道后,火冒三丈,当即把张继业叫来。

“你还是艇长呢!这么简单的事都处理不好。”傅继泽两眼瞪着张继业:“你给我好好挖挖思想根子,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你这样处理!”

张继业看着傅继泽那恼火的样子,这才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张继业入党、参军以来,一直是一帆风顺,听到的都是赞扬声,慢慢地产生了一种“傲气”。可是他这种“傲气”又偏偏最容忍不了那些苏联官兵瞧不起中国官兵的“傲气”。

他自来到苏军军营以后,经常听到苏军官兵好吹嘘自己,有时到了不顾事实的程度。更受不了的是,他们还故意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自称苏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和民族,甚至把无线电、鱼雷、汽车、飞机等人类文明成果,都按到苏联人的头上。还用轻蔑的口气,对中国翻译说:“我们苏联历史最悠久,文化最发达。你看,我们吃饭用的刀叉多么精美耐用,而你们中国人却用筷子。这是远古人类简单地取食用的两根木条,这是落后和愚昧的表现!”

本来,用叉子还是用筷子是一个民族习惯的问题,可是苏联这位军官扯到文明不文明的问题上来了!苏联历史最悠久的俄罗斯民族,也不过600多年。中国人用筷子吃饭时俄罗斯公国还没有形成呢!可是,这位苏联军官竟在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面前吹嘘自己,侮辱别人。凡此种种,像张继业这样既有“傲气”,又有强烈爱国感情的人,怎么忍受得了?所以他抓住机会,狠狠地捉弄了那位苏联潜艇副长。

“你那个‘傲气’一定要克服,你那个热爱祖国的感情要发扬,”傅继泽听了张继业的检查,警告说:“以后你要特别注意,同苏军官兵发生矛盾时,即使你有理,也不要去争,更不要去抗,要严格要求自己。”

“这不是‘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了吗?”张继业心底的疙瘩仍没有完全化解。

“要知道,我们是处于特殊环境中,执行着一个特殊任务,”傅继泽说:“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必须这样做。”

张继业再也没有吭声,走了。

傅继泽马上召开队党委会,分析学习队在贯彻条令及其它规章制度中的情况。委员们认为前段时期所以产生这些现象,原因首先要从自身去找。一些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官兵,由于没有受过严格的正规训练,游击习气比较严重,现在要用条令规范自己,一下子适应不了。

从院校出来的,也缺少严格的正规训练,有的连军队生活的经验都没有,就更适应不了。委员们通过分析,认为,正因为有个“不适应”,就更应该认真执行各种条令和规章制度。

“现在我们是生活在苏联海军的军营里,要按《苏联海军舰艇条令》执行。”傅继泽提醒大家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干部一点都不能含糊。”

队党委还通过这类事情得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启示:“在执行苏军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同时,又如何坚持我军优良传统?”委员们对苏军的内务条令、纪律条令、舰艇条令有关条款进行分析后,做出了正式决定:坚持队党委、艇支部集体领导制;坚持政治委员制;坚持艇长、政委为潜艇最高首长制。布置学习任务、奖励、处分等均按这3条原则进行处理。最后还决定,由党委书记傅继泽向全队学员作一次关于贯彻条令的动员报告。

动员报告还没有做,海军司令部发来通知,要傅继泽上北京汇报。傅继泽到北京时间不长,约一个星期就回来了。在北京,肖劲光亲自主持会议,听取了傅继泽的汇报。

傅继泽回来立即向队党委传达了肖司令员的指示。

“肖司令员指示说,”傅继泽翻了一下记录本,一字一句地说:“先全面学过来,‘只准搞好,不准搞坏;只准服从,不准反抗’。但党委集体领导这一条不放弃。”

接着,召开了全体队员大会。

如果说,在离开北京前,海军首长所讲的“领袖所嘱,全军所托,全民所望”那12个字是学员们学习潜艇技术的动力的话,那么,这次海军党委所讲的“只准搞好,不准搞坏;只准服从,不准反抗”16个字,就是规范学员们行动的“紧箍咒”。

这个“紧箍咒”,立即发生了作用。

一天假日,中国学员没搞宿舍卫生就进城了。正巧,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位将军来中国学员宿舍视察。这位苏联将军见宿舍里满地纸屑,眉头立即紧皱起来。

“这像什么样子?为什么不打扫干净?”苏联将军发火了。

“学员们放假走了,没有来得及打扫。”中国值日官答道。

“放假就可以不执行内务条令吗?”苏联将军严厉反问。

“是,以后坚决改正。”

“我要你立即改正!你给我马上动手打扫。”

“等你走后,我就打扫。”

“不行!我要你立即打扫!”

中国值日军官二话不说,拿起毛掸,掸着桌椅板凳上的灰尘;又拿起扫帚,扫着地上的纸屑。顿时,室内尘土飞扬,直扑苏联将军的鼻孔。可是这位苏联将军竟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里,监督中国值日军官打扫。当中国值日军官打扫完毕,这位苏联将军认真检查了一遍,才满意地走了。

傅继泽得悉此事,找到这位值日军官,问他有什么体会。这位值日官坦率地说:要在过去,我才不那么办呢。学员不整理内务就走,作为值日官,当然也有责任。但是,总不能冲着我一个人,更不能叫我来整理内务呀。当时,真想“辩”几句,但一想起海军党委的16个字,马上又收敛了自己,老老实实地服从。

“你做得对。”傅继泽高兴地表扬了值日军官:“以后就要这么办,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做;条令怎么规定,你就怎么办!”

苏联将军狠抓条令落实的做法,也启发了傅继泽。

傅继泽在六舰队当参谋长时,管理部队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小中见大,要求特别严格。他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严是爱,松是害”。

可是看看那位苏联将军的做法,特别是学习队来这里后出现的一些情况,作为学习队队长,他感到严格得还很不够。

傅继泽决定从自己做起。他又把苏军内务条令细细读了一遍,然后一滴一点照着办。就说日常的军容风纪吧,每天早晨,他都要整理一次,不管衣服皱不皱,都要拿熨斗熨一熨;不管衣服钮扣、皮带卡子、军帽帽徽上有没有污点,都要用铜油擦一擦;不管皮鞋上有没有灰尘,都要用鞋油刷一刷。自己不放心,还要叫别人检查一遍。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傅继泽对自己严,对学员也严。他按照条令规定,走到哪里,检查到哪里,纠正到哪里。他严得有理,严到是处。有个学员初次上艇,处处感到好奇,这个摸摸,那个动动,打开了消氢器的阀门又忘记关闭,一位苏联水兵发现后,马上把它关上。中国学员的这个动作,由于潜艇是靠在码头上,因此不会导致致命的危险。但却反映了一个随便乱动的坏习惯。傅继泽马上集合队伍,公开点名批评了这个学员。

“在舰艇上,特别是在潜艇上,一颗螺丝的松紧,一个阀门的开关,都要按规定操作,不能随便乱动,这一点,从现在起,就要养成习惯!”傅继泽严肃地说:“要记住,在潜艇上,没有小事,都是大事!潜艇在水下航行,更不能随便乱动乱摸,操错一个动作,旋错一颗螺丝,都有可能造成艇毁人亡的大事故!……”

学员们对傅继泽的这种严格管理,先是敬而远之,继而敬而近之,最后是敬而敬之,都亲昵地叫他“严队长”。

学习时候的傅继泽

第五章  一个绝妙的折衷方案

条令在慢慢地、无声地缩短着两个国家、两支军队、两种文化之间的距离。

但是,两个国家、两支军队、两种文化的距离又同样被条令慢慢地、无声地拉开了。其中尤以官兵之间的关系最为明显。

苏军官兵之间有着明显的界线。有的正是条令强行把他们拉开的。在条令里,强调军官的职责是指挥,士兵的任务是执行。他们官兵的衣、食、住、行严格分开。潜艇靠上码头,除了一名值日军官留下外,其他军官都上岸干自己的事情去了,而士兵则抱作一团消闲。就是娱乐,官兵也是分开的。军官进军官俱乐部,士兵“不得擅自入内”;士兵俱乐部,军官也“不得擅自入内”。各玩各的。由于受了苏军官兵分离的影响,中国学习队的一些年轻军官,也在不知不觉中摆起架子来。这就引起了多数官兵,特别是参加过革命战争的那些官兵的强烈不满。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是劳动日。按苏军条令规定,军官一律不参加劳动。在苏联军队宿舍那边,苏联水兵照例擦玻璃、拖地板,忙得满头大汗,但没有一个军官参加。在中国军队宿舍这边,水兵们清理干净室内卫生后,又到室外去忙着拔草、浇花、平地。这时,一位机电长坐不住了,拿起一把铁锹就去和水兵一起清理水沟。这位机电长正忙着,被路过的一位苏军士兵看到,毫不客气地上前制止:“这是水兵干的,快走开!”这位机电长无奈地摇摇头,只好放下手中铁锹走了。

一次,潜艇学习队的两位部门长和两位水兵在一起打扑克。结果是两位水兵赢了,马上伸出手指刮着两位军官的鼻子。边刮还边取笑。就在他们刮鼻子取笑的时候,一位苏联军官上前吼道:“军官不像军官,水兵不像水兵,平时搞习惯了,将来打起仗来,还能消灭敌人!”搞得四人不欢而散。

这一件件事,引起了潜艇学习队官兵的强烈不满。

这一桩桩事,无不敲打着潜艇学习队队领导的心。

由于国情、军情及其文化的不同,中苏两支军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优良传统作风这是很自然的。在《苏联海军舰艇条令》中,就包含着苏联及其军队的优良传统作风。但是,它的条令的某些部分又排斥着中国军队的官兵一致的传统作风。而实行官兵一致,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官兵关系,正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正是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正是我军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正是这种优良传统作风,在战争年代,保证了我军亲密团结、克敌制胜。难道中国军队的这个优良传统作风,也要无条件地服从《苏联海军舰艇条令》而放弃吗?不能,绝对不能!那么,去否定《苏联海军舰艇条令》中不适应中国军队的那一部分内容吗?不行,也不行!傅继泽与几位队领导认认真真地讨论着、思考着。结论是一致的: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传家宝,不能丢;态度也是明确的:我军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不仅不能因“全面向苏联学习”而丢掉,而且要坚持下去,发扬光大!

苏联125潜艇支队长格洛瓦乔夫海军少将

在苏联军队的军营里,怎样才能做到既不违背《苏联海军舰艇条令》,又能保持和发扬中国军队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呢?傅继泽决定同苏联潜艇支队长戈罗瓦乔夫上校谈一谈。

谈话是在苏联潜艇支队长的办公室进行的。

傅继泽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很尊重贵军的条令,并努力贯彻执行;但是,我们中国军队也有自己的优良传统……”

“你是指什么?”戈罗瓦乔打断傅继泽的话问道。

“我是指我军实行了几十年的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

“官兵一致!官就是官,兵就是兵,这怎么能一致?”戈罗瓦乔夫又打断傅继泽的话,不解地问。

“我军官兵一致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这样的,”傅继泽解释说:“官兵政治平等,实行民主制度,肃清封建主义、军阀主义的恶劣影响,根除打骂现象,建立自觉纪律;军官爱护士兵,士兵尊重军官,官兵团结互助,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这就是我军正确处理官兵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开始,戈罗瓦乔夫还能安静地听着,到后来,也许对这个不感兴趣,也许根本就听不懂,有点不耐烦起来。他一会儿摸摸脑袋,一会儿抓抓耳朵。

“傅将军,你打算怎样实行官兵一致呢?”戈罗瓦乔夫问。

“比如说劳动吧,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水兵见军官袖手旁观不劳动,思想上很反感;而我们的军官呢,在战争年代'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在和平时期是以身作则,处处带头,都习惯了,现在在一旁光看不干,心里总不是个滋味。”

“你的意思是,让指挥潜艇的军官与水兵一起拿着扫把去扫地,拿着铁锹去平地?”戈罗瓦乔夫反问道。

“不,我们尊重贵军的条令规定。”傅继泽马上摇头否定。

“那怎么办?”戈罗瓦乔夫疑惑地问。

“我们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傅继泽说:“让我们部门长以下的军官一律换上水兵服。”

“军官穿水兵服?”戈罗瓦乔夫耸耸肩,不可思议地问道:“你怎样去向你的军官解释呢?“

“我们潜艇学习队,包括我在内,全部是学员。既然是学员,就有学成与学不成两种可能。谁学得成,谁学不成,现在不能定论。待将来通过毕业考试,合格的就任命,再穿军官服,不合格的,仍穿水兵服,或者调任他职。你看这个办法好不好?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折衷方案!

戈罗瓦乔夫无言以对,只好妥协。

从此,全队除艇长、政委以上十几名军官外,部门长以下军官一律穿上了水兵服。

穿水兵服的军官情绪怎么样?苏联潜艇支队长怀着疑虑和担心找到了傅继泽。他想,穿上水兵服的军官,情绪肯定低落。

“我想看看那些穿水兵服的军官。”戈罗瓦乔夫说。

“走,我陪你去。”傅继泽会意地点点头。

傅继泽陪着戈罗瓦乔夫来到靠在码头的潜艇上。只见学员们正忙着擦拭各种仪器,转动各种机械,他们那种欢快劲儿,你无法知道哪是水兵,哪是军官。

傅继泽又陪着戈罗瓦乔夫来到正在复习功课的教室。教室里,学员们有的在讨论苏联军官讲课的内容,有的在研究解决难题。他们亲密和谐的气氛,你也无法弄清哪是军官,哪是水兵。

戈罗瓦乔夫似乎非常激动,惊奇地问傅继泽:“你们的军官为什么爱穿水兵服,为什么喜欢同水兵在一起?”

傅继泽笑而不答。因为他知道,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往往是只能意会而无法言明的。

戈罗瓦乔夫见傅继泽只笑不答,更感到不可理解,摊开双手,耸着肩膀走了。

第六章  队长吹响了冲锋号


其实,学习队令苏联官兵难以理解的事多着哩!

中国潜艇学习队官兵的文化程度大多偏低,怎么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潜艇理论和技术呢?开始,苏联官兵也无法理解。

按照苏联海军规定,一般专业水兵,都要具备高中毕业文化程度。而学习队的官兵文化水平是“两头小中间大”,即:小学文化程度约占33%,大学文化程度约占7%,中学文化程度约占60%。粗看起来,他们的总体文化水平还说得过去。但是,细细分析,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小学文化程度”,多数只读了三四年书,真正小学毕业的很少;“大学文化程度”,只有胡维行、李建球、金士谟、刘天河等20多人,而且多数是没有毕业的一、二年级大学学生;至于“中学文化程度”差距就更大,真正高中毕业生极少,大多是初中还未毕业的学生。如果要按苏联海军“高中毕业文化”的标准来衡量,学员队只有约20%的学员符合要求,约80%的学员却不具备学潜艇技术的条件。

但是苏联官兵却忽视了中国学员的另一面。从200多名学员中可以看出几个特点:一,参加过战争的人多;二,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多;三,在战斗及其它工作中立功的人多。这些特点说明,中国潜艇学习队官兵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是好的,这是掌握潜艇技术的基础。

由于苏联官兵忽视中国学员的特点,开始时总是错误估计中国学员掌握潜艇技术的能力。他们认为中国官兵就那么一点“文化水”,要想掌握艇长、航海、机电、通讯、声纳、鱼雷、枪炮等20多个涉及高等数学的大小专业是难以理解的。

一天,苏联教官给学习队官兵上了一堂高等数学方程式的题解课。苏联教官讲完后,抬起头,双眼扫视了一下课堂。

“我敢说,在座的没有一个能听懂我刚才讲的课!”苏联教官不无轻蔑地说:“这还是比较浅易的课题,以后还有更难的呢!”

果然,教室里一片寂静,连喘气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报告!”一个身着水兵服名叫叶楠的学员,突然举起了右手。

125潜艇支队机电业务长沙赫特与学习队机电业务长叶楠

叶楠是河南信阳人。1948年参军,1949年底考入大连海军学校学机械工程。后又调入潜艇学习队学习机电专业。叶楠高中没有毕业。他也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到了海校,特别是到了学习队,深知高等数学对于学习潜艇各个专业的重要性,就自学高等数学。他天赋聪慧,又能刻苦钻研,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初步掌握了高等数学这门课。现在,叶楠见这位苏联教官如此轻视中国官兵,很不是滋味,就举手“报告”,站了起来。

“我听懂了!”

叶楠准确而又流畅地叙述了方程式的解法。

苏联教官先是惊愕,继之赞叹:“好。非常好!”

叶楠的这一举动,既打掉了苏联教官的“傲气”,又增强了中国官兵的学习自信心。

中国学员们的这种学习自信心,在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视察学习队以后有了质的飞跃。

那是1952年秋。一天,周恩来总理在大连市委书记韩光和市长欧阳钦的陪同下,突然来到老虎尾。消息传开,全队振奋。周总理非常关心潜艇学习队。为组建这支学习队,从审批海军计划,购置苏联潜艇,到学习队的编制、学习、驻地、生活,他都一一过问过。现在,周总理又亲自来看望学习队,学员们怎能不高兴!在会议室里,周总理听取了傅继泽的汇报。周总理在傅继泽汇报过程中,不时地插话说“这样抓得对”,“就是要严格些”,“一定要尊重苏联专家”。……

“你们还有什么困难吗?”周总理问。

“没有,就是有点困难我们也能克服。”傅继泽回答道。

“有困难就给市委书记和市长讲么。”周总理侧身对大连市委书记韩光和市长欧阳钦说:“当初,我们考虑到旅大地区没有我们驻军,所以把潜艇学习队党组织关系转到你们这里,由大连市委直接领导,你们可要负起领导责任呀!”

大连市委书记和市长点点头。

“还有,你这位队长,也要经常向市委汇报工作。有了困难,就去找他们,他们解决不了,就向海军肖司令员报告,也可以向我报告!”周总理又对傅继泽说:“现在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向苏联学习潜艇技术。你们能不能学到潜艇技术,关系着中国海军能不能建设一支潜艇部队,关系到能不能提高海军战斗力。你们肩上的担子不轻呀。”

周总理讲完话,又由傅继泽陪同,到宿舍看望了中国学员,还去看望了苏联官兵,最后登上“秀克”型潜艇,走遍所有舱室,并与许多官兵握了手,谈了话。

继周总理以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陈毅元帅以及罗瑞卿、张爱萍也先后视察了潜艇学习队。他们有的发表谈话,有的题词做诗,也有的与全体学员合影留念。彭德怀是志愿军司令员,他是从朝鲜战场来到学习队视察的。他感慨地说:“你们要很好学习,掌握技术,如果朝鲜战场有这么一条潜艇也管用!”他们的每一次视察,都极大地鼓舞着学习队的学员们。

一个学习潜艇理论的新热潮很快在老虎尾掀起。

在这个学习新高潮中,军官们始终站在潮头上。

傅继泽既要领导全队学习和处理繁多的党政工作,又要学习潜艇技术,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苏联潜艇支队长马斯洛夫和后来的支队长戈罗瓦乔夫,都曾多次劝他放弃学习,最多听听课,看看讲义,了解一般知识就行了。可是,傅继泽执意要学。他说:“不会潜艇操作的指挥员,就不是称职的指挥员。”课堂上,他用心听,做笔记;课后,他认真复习,认真写体会。艇长学的内容,傅继泽全学,常常学得比艇长还多还深。理论学习,他力求弄懂弄通,重要处,他要硬背死记。晚上躺在床上,白天走在路上,还要默背几遍。傅继泽更重视实作。对艇长下达的每一个口令,他不仅研究领会口令的内容,还要研究领会下达的时机、下达的节拍,还请苏联教官进行监听,直到苏联教官满意为止。

一天,苏军潜艇艇长、教官普雷孔阔夫中校带着中国学员上艇熟悉管道阀门的位置和形状。学习这个内容,必须爬到底舱去摸去看。普雷孔阔夫叫一个,中国学员就爬进去一个。

“下一个,上!”普雷孔阔夫叫道。

“到!”

普雷孔阔夫一看,犹豫了。

“傅将军,你也要爬到舱底去?”

“是!”傅继泽笔直地站在教官面前,坚定地说:“要当指挥员,首先必须当好水兵!”

“好吧,”普雷孔阔夫敬佩地点点头:“准备,开始!”

傅继泽马上趴下,往下钻去。他个头稍胖,钻了几次,才钻到舱底,爬到一个管道阀门跟前。傅继泽细看它的位置和形状,又伸手去摸着体会。这时,舱底又闷又热,傅继泽已是大汗淋淋,直喘粗气。他抹掉脸上的汗珠,向另一个管道阀门爬去。紧接着,他又向第三个、第四个管道阀门爬去……

“傅将军,身体受不了,就快上来吧!”普雷孔阔夫喊道。

“能坚持!”

傅继泽摸看了最后一个管道阀门,才爬上甲板,只见他衣服已被汗水浸透,脸上沾上了油泥,手指也变成黑色的了。

“傅将军,你真了不起!”普照雷孔阔夫激动地说。

“谢谢你的指导!”傅继泽恭恭敬敬地向他敬了一个礼。

傅继泽的榜样,像号手吹响了号角,干部们率先向“制高点”发起了冲击!

八十年代张予三

张予三,是学习队的秘书。傅继泽交给他的任务有3个:组织打字员打印讲义;保管各种文件;做各种会议记录。这些都是非常繁忙而又必须做的工作。就说学员用的讲义吧,苏方为了保密,明天要讲的课,今天才能交给翻译,不早也不晚,天天如此。翻译翻成中文以后,再交给打字员打字、油印、装订、登记、分发,其工作量可想而知。打字员忙不过来,张予三就一起干,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忙到深更半夜。他每天这样忙,哪有时间学习!所以,在苏联教官的学员名单上,没有“张予三”这个名字。为此,张予三不止一次地向苏联教官提过意见。苏联教官反问他:“你有时间学习吗?”问得张予三哑口无言。

张予三是个有宏大志愿的人。他在大连海校时,就立志献身于海军事业;到了学习队后,这种志愿又具体化了,要为潜艇事业奋斗终身。不学会潜艇技术,志愿再好再美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他找到傅继泽:“让我下艇学技术吧。”傅继泽摇摇头:“你走了,会影响更多人学技术,还是自己抓时间,边工作边学习吧。”张予三一想也是,到学习队来的人,都是有抱负的人,任何一个人调来做自己的工作,都会影响学习。他又想,队长不是更忙吗,可是他并没有耽误学习呀!方向明,决心大,办法就多了。

张予三很会“假公济私”。翻译把译成的中文讲义交给张予三,他就先看一遍,再送打字员打印,这是必经的手续。过去他看讲义,只是注意语句通不通顺,有没有错别字,现在不同了,他还要进一步领会其内容。打字员打出讲义,他又通过校对,再加深对讲义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官在讲课前,张予三对第二天的上课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所以,他听起课来,领会就比其他人快一些,深一些。

张予三很会“发挥优势”。教官讲课,张予三很少能听完整,不是迟到就是早退,更多的是旷课。可是张予三发现,中国教员和翻译都与队部住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也由于工作关系,与苏联官兵接触的机会多。他很会利用这种优势。他看了讲义,或听了课,遇到不懂之处就记在心里,一有机会就向中国教员或苏联教官提问请教。由于目的明确,提问具体,张予三听了记得更牢。有时,教员和教官竟被他“问”住了,需要准备一番再回答他。对这些内容,张予三领会得就更深,记得更牢。

张予三还很会“利用时间”。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限的,对张予三来说更是如此。但是时间又是“无限的”,就看你如何利用它了。他脑子里经常装着一些学习题,睡觉想,走路背;他手不释卷,走到哪里读到哪里。一次,他跟傅继泽上北京汇报工作,张予三把要学的材料全带在身边。不约而同,傅继泽也带了全套学习材料。两人走一路学一路。那种刻苦精神令人敬佩。

学得怎么样?张予三报名参加考试。可是苏联教官不允,说:“你不是正式学员,又没有系统学习,不行。”张予三再三申述,苏联教官仍坚持己见。最后还是傅继泽出面说了话:“让他试试吧!”试的结果,嘿!张予三竟考了个优秀!

干部们率先攻下“制高点”,战士们一呼百应,紧紧跟上,终于提前攻下了“理论关”。结业考试,无论是个人的成绩,还是专业部门的成绩,平均成绩都在4分以上(5分制)。没有出现一个人或一个专业部门不及格的现象。

苏联教官们惊叹不已!


潜战友之家
回忆抒发战友情谊,宣传正能量,为社会做贡献,公益,友爱、团结,爱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