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链接:
战地采访回忆:我与八六海战报道
原创 马中彬
在我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参加过多次战役和战斗的报道,最使我难忘的是“八·六”海战。
1965年8月6日海战一打响,我们就日夜兼程地往海防前线赶。记者云集:新华社、军区分社的,还有军内外和当地的记者,有的快手捷足先登,已登出了好几篇消息报道。
这次海战出动兵力多,情况复杂,战斗激烈。这里离北京几千里,我们的报纸又是周三刊,如果跟在通讯社和大报后面,单枪匹马地抢新闻,“黄瓜菜早凉了!”有人幽默地说:“跟在别人马后头跑,要吃一嘴马蹄子灰!”
从何入手?
攥紧拳头,另辟蹊径。就这当口,先期到达的副总编杜炳如从指挥部回来。他介绍了“八·六”海战全面情况,说这是一次夜战近战、干净彻底的海上歼灭战。参战部队正在总结战斗、评功选模,上面还要通令嘉奖,授予光荣称号。我们怎么办?他说着并找五指,伸出个拳头:先集中力量采写一篇反映这次海战全貌的战斗通讯,然后再出第二步、第三步……胸中有全局,采写有计划,我们心中豁亮了。
别开生面,深入开掘。“海上先锋艇”是海上指挥艇,又是国防部命名不久,到这个艇采访的人多,艇长石天定、指导员徐寿棋应接不暇。我们的记者从万山海战就跟踪采访先锋1号艇,没有跟“大拨轰”,到各战位上参加他们的战评会,从不同程度把他们夜战近战敢于“海上拼刺刀”的海上先锋精神发掘出来。
作者:原《人民海军》报采访通联处处长马中彬
想人人之所想,写别人之所无。我们在采写中不仅注意那些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还特别注意开掘英雄的指挥员和艇员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道路。渔民的儿子、钢铁战士麦贤得,英雄快艇艇长许永江和“海上先锋艇”艇长石天定、指导员徐寿祺,在海战中如何发挥夜战近战海上“拼剩刀”当先锋打头阵的精神……许多动人的事迹,就是在深入采访中,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开掘出来的。
敌舰夜间隐蔽出航,一进入东山岛东南40海里海域,就被我观通站对海雷达发现,一直引导我护卫艇、鱼雷艇把敌舰全部击沉。当雷达站来人时,我们就争分夺秒去采访,得到第一手材料:夜海茫茫,渔船、商船……二三十批目标,我们的雷达兵就是在这荧光屏芝麻大的亮点中,紧紧盯住敌舰,一直战斗了十多个小时………当别人还没有发现时,我们已把“海上子里眼”的事迹写出来了。
海战单从一个角度写“一面之辞”,易写得呆板。“八·六”海战俘虏了“剑门”号舰长以下30多人,我们从敌舰长和俘虏口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材料:他们被从海里捞上来,当国民党舰长看到把刚从美国买来的大舰打沉的竞是几艘小艇时,他目瞪口呆了。更使他惊奇的是。他被救捞上我艇时,表链被挣断了掉在甲板上,艇上的水兵拾起来,帮他装在上衣口袋里……
采访回来一汇报,杜副总编连声说:“有货!有货!”大家研究,列出提纲,分工合作,最后由社副总编、总编室主任马宁修改定稿,一篇反映“八·六”海战全貌的通讯很快发出去了。南海舰政宣传部的同志闻讯约我们合写一篇海上歼灭战纪实的通讯,在当地《油头日报》登出来,引起反响。这头一炮打响了!
“吃一、看二、眼观三”。当第一拳出手时,我们已在着手出第二拳、第三拳。611艇——“海上英雄艇”、119鱼雷快艇——“英维快艇”、钢铁战士麦贤得…·明确分工,分头采写。当国防部通令嘉奖,麦贤得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海军授予海上英雄艇、英雄快艇称号时,《人民海军》报都及时发表了有分量的通讯和言论,形成一环扣一环、一浪高一浪的“气候”。
“众人拾柴火焰高”。“八·六”海战涌现出那么多英模人物,光是我们三四个记者是采写不过来的。杜副总编要我们既当记者又干通联,发动舰队、水警区、大队的通讯员写稿,他还把体验生活的作家和文工团创作员都拉了进来。路子打开了:写海战指挥员的,写航渡和战斗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写枪炮班长、瞄准手、鱼雷手的,写机舱进水保证高速航行的机电兵的,写雷达、侦察、通讯兵的·…·好稿连篇,源源而来。我们的编辑不得不忍痛割爱,把长的压缩成故事、片断,以通栏标题,加上编者的话,一版又一版刊登出来。就连《北京晚报》也看中了,开辟个专栏“八·六’海战英雄谱”。
“八·六”海战是六十年代打得最漂亮的一次海上歼灭战。我们这次报道可以说是有计划、有步骤、有力度、有深度。就在这时,作家高源找上门来,约我们为《人民日报》合写一篇报告文学。经高源同志润色,《一场漂亮的海上歼灭战》在1965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出来。这给“八·六”海战的报道,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涉浅水者捞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八·六”海战的报道搞得有声有色,是领导与群众拧成一股合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