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闻理论研究中,通常把新闻同报道混为一谈,新闻报道成为无人问津的学术荒漠。报道是媒体选择事实,把某种意图注入新闻文本,通过写作、摄录、把关、修改、编排,向受众推送新闻事件及其媒体判断。新闻则是受众从新闻文本中看到的事实及媒体倾向,媒体究竟如何完成和向社会推送文本,受众不得而知。通过探讨新闻报道的理论范畴,结合实例论证新闻报道的方式、法则及其规律。
新闻理论研究把“新闻报道”视为常识的常识,无人将其视为学问,研究论著寥寥无几。学界通常把新闻与报道连在一起使用,但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因为有了新闻才有报道,报道的对象是新闻,稍加推敲,二者的区别一清二楚。“新闻报道”是一种习惯说法,这一概念的核心是“报道”,“新闻”仅是附加词。学界和业界通常给“新闻”下定义,没有人给“新闻报道”下过定义,这恰恰说明学界对报道不屑一顾。除了“新闻写作”课研究报道方法外,新闻理论对报道则浮学浅思,使“报道”俨然成为理论的“不毛之地”。
图片来源丨AI生成
一
报道与新闻是两个不同概念
二
不同性质的媒体遵循不同的报道标准
三
报道方式与新闻氛围的铸塑
四
新闻报道的致效法则
五
打消对新闻报道审稿的疑虑
六
新闻报道诉诸宣传的机制与理性
有人提出,“淡化宣传”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标准,这使人想起美国学者杰茜·丹尼尔丝的观点:“在数字时代,宣传更加难以辨别。如今,当权者试图通过政府宣传向我们推销一场不必要的战争,而政府宣传则试图向我们推销政治候选人、电视真人秀和牙膏。所有这些形式的宣传都存在于分散的、多对多(而非一对多)的媒体环境中,并且大量人可以轻松访问。”①
纵观当今世界,一切国家、政党、团体都把宣传作为推行内外政策的先导,使新闻媒体成为高效率的宣传媒介。但就本质而言,新闻报道的核心问题不是“淡化宣传”,而是遵循科学的新闻宣传机制,严谨、深入地借助新闻报道推介正确的思想。如果大量新闻带上意识形态枷锁,新闻宣传无限度地充斥于媒体,受众则难以摆脱说教,媒体的社会声望就被蒙上一层阴影。
所谓新闻宣传,是以新闻报道为手段,组织报道阵容,借助事实表达意见,向受众传播某种观念。新闻宣传始终发挥思想“先导”与“加速器”的作用,媒体用思想家的眼力审视新闻事实,反复突出事实的倾向性让受众接受某种观点。
新闻报道不都是新闻宣传,只有强调新闻事实的思想性,多次或连续地通过同类事实推广某种主张,才具有新闻宣传的特性。新闻宣传包括思想宣传、政治宣传、经济宣传、方针政策宣传、形势宣传、军事宣传和战争宣传等,这七种宣传长时间的连续推出同类事实的报道才具有宣传的属性,只有两三次同类事实的报道不具有宣传性质。
把一般新闻报道意识形态化,不仅达不到宣传目的,而且易将新闻扭曲为思想灌输,削弱新闻的客观性,将失去大量受众。如果随意把某一客观事实的意义宣传为某种主张,甚至制造宣传声势,定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也经受不住时间与空间的考验。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报纸上一度报道“社会主义皮包公司”“私有作坊在走资本主义道路”“自由市场倒买倒卖是大发不义之财”“长途贩运、投机倒把是犯罪”,并连续掀起宣传高潮。这种反复折腾一度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给群众思想造成混乱。
但在数月或一两年后,不同地方的媒体先后大量报道“鼓励民营经济”“个体运输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开放早市夜市,活跃商业,满足人民的需要”。这类新闻一出现就形成宣传高潮,不仅报道的时间长,而且强调多种经营的发展方向。新闻宣传不辩真伪,不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有害于社会和人民。
新闻宣传与新闻报道有不同的机制。新闻报道向受众介绍有价值的最新事实,告诉受众社会出现的某种变化。新闻宣传则反复提供和分析同类事实,借助事实表达某种观点,以大量同类事实印证宣传的观点是真理。
列宁指出:“每个宣传员和鼓动员的艺术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方式影响自己的听众,尽可能使某个真理对他们有最大的说服力,更容易领会,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4]
新闻报道偏重于事实,选择能够显露客观事实倾向的事象和角度,向受众暗示社会现象的某种征候和走向。新闻宣传作为沟通宣传主题与宣传对象之间的心灵渠道,不断用同类事实证明宣传观点的可信度,因而新闻宣传的主要机制是反复列举事实向受众头脑渗透某种主张。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在人心的种种思想和观念之间,有一种联系的原则,而且在他们记忆和想象时,他们会以某种次序和规则互相引生。”[5]媒体多次重复某种事实和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引导受众观念的变化,最终接受了媒体宣传的主张。
新闻宣传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推出观点的顺序发挥更大作用,即首先提出和多次阐述的观点能给受众留下更深的印象,使受众形成的观念更为牢固。
正如苏联宣传心理学家纳奇拉什维里在《宣传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的,在讨论不同观点和论点时,应以什么顺序分析这些观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他的回答是:“凡是在讨论的开头或结尾提出的观点,比在讨论中间提出的观点具有较大的说服力。”[6]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罗杰·谢帕德和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卡尔·霍夫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了美国士兵接受各种宣传的心理与思想反应,也提出把宣传内容排成什么样的顺序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②
这两个人提出的“顺序论”都认为,最先提出的观点首次闯入人的思想空间,形成难以磨灭的第一印象,造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态势。新闻宣传的先后和快慢是决定宣传效果的重要因素,正如列宁所说,“报纸要是落后,就会毁灭”“单调和迟误都是与报刊工作不相容的”。[7]
媒体要推翻和改变受众的旧观念,动用大量的同类真人真事构成事实群,描绘一个崭新的图景,引导受众进入新境界。在受众接受大量感性认知之前,媒体不宜宣传新的观点,因为人们还不具备接受新观点的前提——对事实演变趋势的了解。受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产生于事实,只有报道足够分量的事实,新闻宣传才能对受众产生潜在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说:“宇宙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8]新闻宣传总是借助事实的多次诱导,使受众原来的观念被事实证明难以成立,进而发生怀疑,在这种时候,媒体发表精辟的言论,让受众的思考豁然开朗,开始改变原来的认识。新闻宣传这一机制,使受众重新确立新的心理定式,事实成为新的思想基础。
②R. N. Shepard. , Carl I. Hovland. Biographical memoir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1998, p,246.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刘建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原文刊登于《新闻爱好者》2025年第1期(总第565期)
详见《新闻爱好者》2025年第1期杂志、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重庆维普等
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杂志
来源丨新闻爱好者杂志公众号
作者丨刘建明
原标题丨消除新闻报道的学术盲区
联系我们
转载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编采圈转载须知
市县媒体领导新闻业务交流群 加微信cfbjq3,注明姓名、职务、单位,核实后拉入群。新闻业务交流群群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