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报道咋获中国新闻奖?看招!

科技   2025-01-17 07:38   广东  


摘要



2018年,中国新闻奖增设了媒体融合类奖项,这说明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融媒体作品已经逐渐成为各级媒体关注的重点类型。通过分析第28至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类获奖作品,梳理出我国融媒体作品未来发展的创作路径:合理使用共情传播手段,打造共情内容,强化传播感染力;发挥非线性叙事结构优势,提升传播效果;内容贴近群众,展现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










图片来源丨微信公共图片库(Pixabay提供)



一、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的创新传播路径


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着融合的纵深化发展,2018年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这是对融媒新闻的认可。亨利·詹金斯说过:“媒介融合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转型,在传统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权分配方式上进行着媒介生态内部破与立的拉锯。”融合报道作为一种全新的报道形式,正从不同维度展现其独特价值。本研究通过分析第28到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探究我国融媒体作品未来发展的创新进路。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合理使用共情传播手段,打造共情内容,强化传播感染力
传播中的共情是指人们在社交交互和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情感共鸣和情感传递的方式感受并理解他人情感、意见和观点的过程。好的报道离不开共情,只有讲好故事才能使受众产生共情。在融媒体报道中打造共情传播,让传受双方互相看见彼此、了解对方,提升传播感染力。[1]
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作品《千里挺进大别山——山东湖北携手战“疫”故事》,就是充分运用共情传播手段的典型例子。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最严峻时期,以“千里挺进大别山”为主题,生动重现了疫情期间的一幕幕感人画面。作品以H5的形式呈现,动画和新闻巧妙结合,精心创作的艺术画作和歌曲将作品的情感烘托得更加饱满立体,生动再现了山东支援湖北战“疫”的故事。情感方面,音乐与内容结合产生的效果在构建共情传播方面最为突出。《千里挺进大别山》这部作品通过速写画作和原创的背景音乐,再现“战疫”中的真实故事。用千里画卷的形式完整再现了山东医疗队援鄂的真实场景,配以背景音乐《守护》,讲述了见面即分别、生死时速、没钱可以出力、直面生死、春回大别山等15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将一幕幕感人的“战疫”故事娓娓道来,让观众更有亲近感、沉浸感、融入感,从选题到内容再到背景音乐的配合,无一不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记者利用共情传播打造内容,对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题材内容,融媒体报道还通过技术手段加强了用户与内容互动,使得新闻内容更加真实、可感,强化共情传播。如第30届H5获奖作品《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该作品以湖北贫困村村民联名写信挽留村干部为故事背景,共有“听心声”和“看事迹”两个版块。其中,在“听心声”板块中,主创们以指纹为互动线索,用户通过点击指纹即可听到村民的真切心声。作品中的交互设计既与内容紧密相连,又使得用户有较强的沉浸感。通过展现村干部和村民间可知可感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情,真正做到了共情传播。
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得作品《稻子熟了》,这部作品以袁隆平带领团队致力于耐盐碱水稻研究这一故事为主线,融合了H5、短视频等各种交互形式,通过手绘的方式使得画面风格特色鲜明,真实生动地回溯了半个世纪以来,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粮食问题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回应了时代大主题。这一作品将重大主题与趣味形象相结合,让观众更好地动情、动心。《稻子熟了》这部融媒体作品,多处利用用户互动元素和画面动态效果,营造沉浸式阅读体验效果,最大化地体现了共情传播的优势。

津云记者在新疆岳普湖县的海水稻田地中采访
图源:津云新媒体

(二)发挥非线性叙事结构优势,提升传播效果
在传统的叙事报道中,媒体常使用线性报道方式,这是一种单向性的、直线型的报道方式,常按时间顺序进行报道。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在融媒体报道当中,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也为受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和震撼。
第一,非线性的融合报道为受众带来全知的叙事视角。在第2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一等奖融媒体作品《ofo迷途》就带来了全知视角的体验。叙述者对ofo的市场做了全方位、全景式的报道,创作团队从不同视角进行展示,甚至打乱了时空顺序,给受众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2]进入作品首页后,会出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1个城市的链接按钮,受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城市了解情况;作品也会根据受众的信息接收意图重新排列组合报道内容。在作品中,受众不仅可以了解每个城市的相关运营数据,还可以透过不同主体了解同类行业其他品牌的投诉数据和公司现状。最为特别的是,这则H5作品中呈现的一切都是叙述者对自身所知晓和感知内容的选择结果,全知的叙述视角让受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城市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市场占有率、消费者投诉处理等信息,更全面地展现出主题“ofo”迷途的真实去向。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创作者可以随意调取不同对象和场景相关的内容进行呈现,打破原有线性传播的单调性,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体验。
近年来融媒体作品大多将短视频、图文等各种技术呈现与H5形式相结合,使得新闻作品从单一的线性报道方式转向了多样的非线性叙事方式,这一叙事方式也受到了受众一致好评。[3]例如,第31届三等奖获奖作品《浦东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就是这种叙事方式,该作品分为三个版块,分别从经济、实业、传承三方面生动展示了浦东近30年的取得的成就。这部作品在传统纸媒主题报道中结合了融合报道的手法和元素,根据内容和主题特点,综合运用图文、视频、数据图表、动画、三维建模等表达手段,大大提升了报道的立体纵深感和丰富性,受众可以自己点击选取内容进行阅读观看,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与互动性。这种报道形式既有助于读者完整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又让内容更加新潮,为用户带来全新体验,提升传播效果。

第30届一等奖获奖作品《2019对话1949:时代
变了 初心未变》  图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第二,最新智媒技术的加持也带来了更奇妙的体验和震撼。如第30届一等奖获奖作品《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 初心未变》,通过双屏互动的形式,让跨越了半个世纪的人物实现了在“平行世界”中的“隔空对话”,深刻阐释“时代变了,初心未变”的主题,呼应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4]从技术层面来说,该作品的突出特征在于其互动性强。它采取了单双机两种互动方式,在单机模式下,不同时代的主人公将同时出现在屏幕两侧进行对话;而在双机模式之下,两位主人公则可以通过两个终端屏幕实现互动和在线交流,富含交互性和趣味性。这种融媒体的创作形式,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营造出了一种超时空感受,通过技术的加持进一步提升了传播效果。总的来说,非线性的叙事视角能够给受众带来多元化的体验,并进一步扩大融媒体传播的影响力。
(三)内容贴近群众,展现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
融合报道逐渐成为受众最喜爱的报道形式之一,不仅因技术的赋能使得受众在参与新闻传播过程中增强了体验感和互动感,同时媒体本身更是在内容打造方面下了大功夫。报道作品一改过去陈旧的传播方式和话语范式,转而从细小之处着眼,从群众生活出发,呈现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
第31届二等奖作品《这些痕迹,刻在你脸上,痛在我心里》以海报的形式展现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抗战一线医护人员脸上被口罩勒出的痕迹。作品用新闻事实说话,以简单的海报形式,突出展现了来自医护人员脸上的故事。这部作品选题贴近群众,通过新媒体平台的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功能,传递了“战疫”期间的人间温情,感动着屏幕前的每一位受众。从内容上来看,该作品的9张海报就是9个故事,作品将镜头对准“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刚刚摘下口罩的脸庞,每个脸庞上都有被口罩勒出的痕迹,这都无声诉说着他们为了守护人民健康的奉献和付出。用9张面部特写镜头,放大细节,透过医护人员脸上深深浅浅的勒痕、坚毅的眼神、略显疲惫的微笑表达敬意,传递温暖和信心,直击受众心灵,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32届获奖作品《北京一处级干部当外卖小哥,12小时仅赚41元:“我觉得很委屈”》也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该作品选择贴近人民生活的选题,从基层群众角度出发进行报道。在这部纪录片中,记者跟随时任人社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沉浸式体验了外卖小哥的一天。片中主人公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匆忙取餐送餐,尽管行程争分夺秒,仍时刻面临超时的风险。最后夜幕降临时,王林坐在马路边感慨:“太委屈了,这个钱太不好挣了。”作品通过微视频的形式,以第三人称视角,直观地展现了外卖小哥送外卖的一天。副处长和外卖员身份的对比,不同岗位和日常工作的反差,引发了网友热议,这部作品也因此获得了很大的反响,它将政府工作和最基层群众的生活连接起来,关注民生,充分发挥融合报道优势,精准把握社会关切,敏锐聚焦价值内容。通过标题反差设置、精心选择内容切入以及多维互动,形成了现象级传播效应。有网友感叹:“挺心酸也挺真实,只有体验过,才知道不容易,才懂得委屈。”这些贴近群众的访问、生动活泼的故事、强烈鲜明的对比等软性选题,刻画出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百态,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32届三等奖作品《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救援》是不得不提的优秀作品。郑州暴雨是2021年夏季牵动全国人民心弦的重大突发事件之一,该作品是融媒体报道中少有涉及的聚焦突发事件类型的报道。通过24小时不间断直播报道的形式,给观众实时带来现场第一手信息。它不仅仅局限于对现场的直播,还联络了气象专家、暴雨亲历者、应急管理部等多方力量。不仅及时传递信息,还起到了科普救灾知识、发布互助信息等功用,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打造出了全景式多功能的报道矩阵。向外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最大化地助力救援任务,发挥了新闻报道最大的作用,充分延伸了媒体职能。该作品前期直播报道重点关注受灾情况、救援进展与相关服务信息,后期增加暖心现场、灾后恢复与保障等正能量内容,在报道中注重及时回应舆论热点和网友关注。将事实报道与情绪传播相融合,有效引导了舆论,尽显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

二、国外融媒体报道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启示


融合报道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发达国家的融媒体报道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对我国融媒体产品的未来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一)报道视角不断创新
融媒体时代的信息是繁杂多元的,因此创作者在创作内容时会利用大数据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整理,以开阔视角,更好地进行系列报道。如Postdata.com是古巴目前唯一一个致力于数据新闻的网站,在他们的作品《古巴的电动车》报道中,新闻报道团队搜集了各种不同的相关数据,包括采访记录、广告的播送、官方统计数据等等,并利用技术工具来处理大数据以形成有体系的内容进行检索。[5]2014年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媒体在新闻网站中特设针对爆炸案的直播博客平台,广泛收集现场目击者以及相关人员提供的信息和数据,并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尽可能完整且立体地还原整个事件发展的全过程。[6]由此可以窥见,融合报道中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不论从技术方面还是主体方面都有所改变,随之也带来了报道视角的不断创新。
(二)报道形式上呈现出直观化、多样化和互动化的趋势
如《华盛顿邮报》2019年的作品《边界线》通过技术手段为受众带来可视化的体验,新闻团队借助交互式手段绘出实景地图,形象地为受众解释“边界”是什么,同时通过VR技术让受众沉浸式感受飞越边界线,360度全景式打造提升用户体验感,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读者在阅读新闻时可以自行选择标识地点,近距离感受现场情况,通过技术手段带来个性化具身体验。2013年美国《纽约时报》著名新闻作品《雪崩》亦是如此,它也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报道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技术的加持下,该作品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它运用了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全景式地图、交互图片、虚拟现实等多种表现形式,生动还原了灾难现场的具体情况。[6]作品内容呈现出大雪滚落山崖的现场情况,页面操作人性化,受众通过简单操作即可全景式亲身体验雪崩发生时刻所感,这是一种技术加持下的全新感受。融媒时代新闻作品可以借助技术的力量,打造出兼具感染力和趣味性的新闻产品,以满足网络时代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整合式报道
当前,碎片化信息充斥着网络,往往使得受众对某一事件了解不透彻、不全面。融媒体报道可以将有关某一类新闻事件,或某一新闻事件的各个侧面报道编辑整合在一起,这也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多方位报道的一种深度报道方式。2016年《洛杉矶时报》对加州圣伯纳迪诺枪击案的报道,以及紧接其后关于反恐调查的报道就是融媒体报道中整合式报道的典型。新闻记者采用了连续报道的方式,在事发第一时间将新闻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来,实时更新救援情况和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这是报道突发新闻的基本要求。在事件发生之后,记者继续对事件跟踪报道调查,补充了事件发生背后的背景资料和相关人员信息,尽可能向受众提供最新的舆论观点,配之图片、视频的形式,不断完善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融合报道的这一形式阐明了“新闻真实是过程性的”这一观点,也使得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完整事实情况。[5]

三、结语


媒体融合背景下,融媒体作品已经逐渐成为各级媒体关注的重点类型。选题的创新、形式的多元、技术的加持都成为融媒体体系和矩阵健全的必要要素。无论是中国新闻奖中融媒体报道,抑或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融媒作品,都体现出融媒体新闻产品的勃勃生机。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媒体要努力抓住能够引起观众共情和共鸣的契合点,学会利用新型的媒体技术不断增强作品的视听体验,更好地实现非视觉文化符号向视觉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创造出更多融媒体优质作品,扩大主流舆论阵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杨爽.坚持“内容为王” 突出形式创新——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优秀作品双月赛获奖作品评析[J].城市党报研究,2022(06).
[2] 郝周成.新媒体语境下“融合报道”的叙事学分析——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为例[J].出版广角,2020(14).
[3] 贾皓.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看H5制作趋势与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9(12).
[4] 郭京.技术驱动下融合报道创新升级的四个维度——兼评第30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J].新闻世界,2021(07).
[5] 贺琛,吴莹.融媒体时代原创新闻创新路径探析——以美国网络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青年记者,2020(30).
[6] 雷跃捷,何晓菡,古丽尼歌尔·伊力哈木.“融合报道”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融合报道”作品的比较分析[J].新闻战线,2019(13).

基金项目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智媒时代信息变异及协同治理机制研究”(编号:CSY22043)。

来源  |  《融媒》2024年第01期
作者  |    陈明,新闻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李剑娅,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丨  融媒杂志公众号

作者丨 陈明 李剑娅


联系我们


转载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编采圈转载须知


投稿 请发y767593159@163.com编采圈投稿须知


市县媒体领导新闻业务交流群  加微信cfbjq3,注明姓名、职务、单位,核实后拉入群。新闻业务交流群群规


实用文章

全员提升式新闻业务培训   

评奖高手是如何找到获奖选题的(完整版)

一大波很可能获奖的新闻选题来了!

职称申报 ,你的评审材料准备好了吗?

新闻专业技术工作述职报告

新闻部副主任竞聘报告

新闻部主任竞聘报告(2份)

新闻频道总监竞聘报告

总编室主任竞聘报告


往期经典回顾

台包括台长,统一基础工资标准3500元
速收藏!国务院机构简称名单来了
新闻审校“四必看”“四必查”
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短视频
夜班小编92后,一年内得了7个省新闻奖
“宣传部长”还是“宣传部部长”?很多人分不清,唯一的区别在这,千万别写错
国家规定“作出”“做出”“和”“及”等词的规范用法
90后拿了5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就3个!


点击名片 关注星标我们





关注我们  点赞 转发 在看 留言

编采圈
新闻人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原采访编辑圈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