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做非遗短视频,赢得上千万粉丝!

科技   2025-01-15 07:26   广东  

导读



数智传播时代,短视频作为近年新兴的传播媒介,为传统文化传播和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全新契机,其中,传统手工艺非遗短视频的“活化”传播尤为引人注目。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视角,梳理短视频及非遗文化传播等基本特征,并以网红达人“彭传明”抖音短视频为例,从传播主体场景化、传播内容垂直化到传播裂变效应等方面,深入剖析非遗传播现象背后的传播机制、困境及优化路径。

彭传明抖音


短视频与非遗文化传播概述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著作《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传播过程“5W”理论,即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说、取得什么成效(with what effect),即5W模式。该模式为我们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与特点提供了有效指导。
短视频与非遗文化的传播特性
后疫情时代以来,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社交媒介,展现出独特的信息传播优势。表现在:高度契合大众碎片化信息消费习惯,内容上更加精练高效;短视频制作门槛低,创作上操作简单,人人都可成为内容生产者,为非遗传承人或爱好者提供便利传播途径;表达形式上综合运用视听元素,带来沉浸体验,满足情感需要;传播效果让短视频依托大数据算法,激发创作者与用户间互动交流和二次创作,利用其社交分享与交互特性,增强用户黏性,扩大短视频传播影响力。
在非遗文化传播特性方面,首先,它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与不可复制性。通常植根于特定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中,例如湖北恩施的西兰卡普织锦、江西景德镇的陶瓷等;其次,它具有口耳相传的特点。通过人与人间的直接交流、亲身示范和口头传授得以延续,一方面保证了非遗传播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又因传播范围较窄,传播影响力较小,导致少数非遗项目生存艰难。再次,非遗来源于民众生活,是群众文化需求与生活状态的直观反映;最后,它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往往先有民间的实用意义,经过时间浸润然后产生文化意义,如剪纸最初用途是装饰门窗,增添节日氛围,之后日渐发展为承载历史、民俗和审美价值的剪纸文化。
非遗文化与短视频的互动传播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非遗资源丰富。近年国家陆续出台各类非遗政策,鼓励各大新媒体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加大非遗传播、传承力度。短视频以其强大的用户基础与独特优势,对我国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方面,非遗文化借助短视频增强其传播优势。一是抖音短视频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流量,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广阔空间。二是短视频平台创设非遗技能分享、幽默搞怪、生活记录等板块内容,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丰富的表现形式。三是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机制,精准地将非遗内容推送给感兴趣用户,极大缩短非遗与大众间的情感距离。另一方面,短视频促进非遗文化更好保护与传承。短视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要体现为三大功能:唤醒、激活、复现。一是非遗文化通过短视频平台,得以被更多人看见和了解,从而提升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激发其保护与参与意识。二是非遗短视频一般由传承人亲自制作和分享,展示非遗技艺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和传承技艺,为非遗技艺传承提供新途径。三是非遗文化利用短视频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产生出新的创意和表现形式,丰富了非遗文化内涵,也为其现代生存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短视频助力非遗文化传播,而非遗文化又为短视频平台提供内容和灵感,非遗传播与短视频之间互嵌互补、互利共赢的关系,有效拓宽了非遗文化的展示维度。同时,借力短视频广泛传播的非遗文化,因其形式直观、生动而吸引大量用户关注,得以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
彭传明非遗短视频“活化”传播机制

彭传明出身福建山村,是一位知名的80后抖音网红。其视频主要选取传统手工艺非遗内容进行展示与传播,包括古法制墨、古法造纸等,他用春夏秋冬与时空更替,将这些古老技艺通过镜头一一还原,让观众得以窥见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自2020年1月16日发布视频以来,至今累计粉丝量达1084.4万,获赞6889.2万,其中,“东方非遗传承”系列33集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0.7亿次,“东方古法妆品复原”系列22集视频,累计播放量达3亿次。彭传明的抖音短视频以其独特的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和受众,形成一套有效的非遗传播机制,传播效果显著,在商业转化率上也大获成功,实现了文化传播和商业价值的双赢。
“东方非遗传承”系列视频
基于“5W模式”,笔者认为彭传明非遗短视频获得大众青睐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传播主体:突出生活场景,非遗技艺融入生活
非遗短视频传播主体大致可归为三类:非遗传承人、自媒体创作者与MCN机构创作团队。彭传明属于第一类,作为非遗创作者,他运用直观、生动的视频拍摄技巧,全程记录传统手工古法制墨、竹子造纸术等制作过程,凸显安静、悠闲的农村生活场景,与现代喧闹街市形成鲜明对比。纵观网络,大多非遗短视频将叙事重点放在非遗物质载体上,忽略其生活根源性,导致观众感知非遗与生活脱节,与其“活化”传播背道而驰。显然,非遗从大众日常生活中而来,以活态性即生活性为根本特征,如彭传明通过视频展示“古法香油”制作细节,吸引大量观众关注,其视频获赞达88W。
彭传明通过视频展示“古法香油”制作细节
传播内容:叙事方式独特,提升观众视听体验
彭传明坚持展示传统手工艺并持续发布高品质内容,其视频画面朴素真实,没有过多修饰和特效,不仅还原了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还融入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个性化解读,使得传统手工艺不再是冷冰冰的技艺展示,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文化底蕴的故事讲述,让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绵长魅力。他通过精心设计拍摄角度和构图,增强短视频视觉冲击力,极大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视觉上巧用非遗符号复现传统生活场景,听觉上采用现场声和节奏舒缓音乐,增强视频真实生动性与感染力,叙事节奏上遵循“快慢交织”原则,利用影视蒙太奇手法重塑叙事时空,使画面更简洁清晰,视频摄制上采用微距、延时摄影等,既保持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又深化观众对非遗工艺复杂性与美感的理解。以上诸要素共同构成传统古法技艺“集体记忆”,彰显出彭传明短视频独特的叙事魅力。
传播渠道:降低传播成本,促进消费意愿转化
传统非遗主要借助官方展览、展演与专题宣传片等展开宣传,耗资成本大。短视频平台作为轻量级表达方式,因其门槛低、时间短、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用户喜爱。彭传明利用抖音平台用户基数大、传播面广优势,实现非遗技艺信息的快速扩散。同时,彭传明开设“官方旗舰店”账号,添加橱窗和直播售卖等,采取“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方式,激发粉丝圈层效应并产生购买行为。正如鲍德里亚所言:消费者所消费的是一种被塑造的意象。久而久之,用户对视频制作者产生信任和支持,然后,形成非遗传承人与粉丝之间的良性循环。最终,推动粉圈效应由“观看-兴趣-意愿-购买”,实现消费场景的变现转化,为非遗传承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从而达到促进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目的。
传播受众:满足审美期待,调动用户广泛参与
彭传明视频受众群体,主要是年轻人、中老年群体等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者,其视频内容经常引发观众热烈讨论和分享。短视频平台的互动特性与平台算法机制,将具有共同文化期待的受众聚合在一起,形成对外扩张的趣缘圈层,趣缘圈层通过点赞、收藏与实时评论等行为,促进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从而提高粉丝对创作者内容的忠诚度。
传播效果:突破地域区隔,实现双重价值共赢
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彭传明通过挖掘传统技艺价值,打造出传统文化和生活记录相结合的独特标签,有效触达目标用户群体,增强观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非遗“短视频+直播”,突破非遗地域性,以其丰富的视频影像内容,扩大非遗传播用户群体,其传播效果直接关系到非遗普及和社会认知水平。一是他精心策划制作系列非遗短视频,成功吸引大量粉丝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二是他对拍摄过程把控与镜头设计,成功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三是其伴随的匠心精神与精益求精品质,极大拓展了彭传明自我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如该账号一月内发布4条视频,新增粉丝数10.8W,新增点赞数113.9W,新增分享数和评论数分别达到10.4W和4.5W。直播变现方面,其官方旗舰店账号一月内7场直播,观看人次累计达到54.3W,直播销售额达到10W至25W。
彭传明抖音账号成功实现商业变现

彭传明非遗短视频成功传播的启示

当前,快速变化的传播环境,给非遗传播带来诸多挑战。纵观大量非遗短视频,其传播呈现碎片化、同质化、泛娱乐化、表浅化等“四化”倾向,使受众对非遗文化形成刻板印象或误解,亟需引起政府、传播者等的高度重视与改进。
彭传明非遗短视频成功传播启示我们,面对非遗传播碎片化、同质化等问题,需要从系统构建、创意策划、原真保持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以促进非遗健康、可持续发展,让非遗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心灵与文化的桥梁。
加强顶层设计,激发多元主体价值
通过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促进非遗资源优化配置与多元主体协同创新,适应数字时代非遗传承与发展需求。一是激发各类主体主动传播非遗积极性,深入挖掘地方非遗文化特色,构建非遗传承人、文化机构、媒体平台以及广大网民参与的,多层次、多维度非遗文化传播主体群体。二是选择合适的非遗手工艺主题和风格,确保垂直内容具有足够吸引力和竞争力。如围绕手工艺制作流程、背后的文化故事、手工艺人的日常生活等展开。三是注重分析目标受众需求和视听习惯,精准定位目标群体。如年轻群体可能对创新性非遗手工艺更感兴趣,而中老年群体可能更注重手工艺的历史文化内涵。
注重创意策划,实现多维叙事创新
非遗传播者拥有精湛的拍摄技巧与独特创意构思尤为重要。拍摄与制作上,创作者应不断提高视频拍摄质量,确保画面清晰稳定,注重剪辑技巧和音乐选择,使视频更加生动有趣。如可采用航拍、跟拍、特写等手法,展现手工艺品创作背景、制作流程与细节。创意策划上结合时下流行文化元素或网络热点,寻找独特角度和切入点,使非遗手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为视频注入新鲜感和趣味性。团队合作上,鼓励个人与专业团队合作,采用不同拍摄、剪辑和叙事方法,引入新的元素和视角,融合现代审美与VR、AR等新兴技术,创造出更丰富、更多元的非遗短视频内容,提升视频吸引力与感染力。
强化原真传播,满足用户审美需求
一是强化传统短视频的文化教育功能,坚持正面导向。二是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与精髓,秉持初心,精心策划和创作,将非遗技艺与人文精神,以短视频形式呈现给大众。三是注重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不断优化内容创作,让传统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四是运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对用户属性、偏好、行为等数据展开分析,构建标签化用户模型,实现非遗内容分发的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同时,选择用户活跃度高的时段发布视频,增加视频曝光率,提高用户参与度和粘性。
提升人才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提升工程
针对技术手段相对匮乏的非遗传承者,短视频平台应通过线上与线下培训扶持相结合方式,构建非遗人才提升计划、“新农人”计划等,为非遗传播者提供技术指导,培育更多优秀短视频创作主力军,促进更好实现非遗文化价值。针对非遗深度兴趣用户,可提供线上高质量付费内容,如推出系列教学视频,或举办非遗专题讲座,以专业知识结合趣味性,满足用户深度求知需求,同时,线下与知名品牌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联名产品,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实现更广泛的市场推广和流量变现,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提升工程。


(作者黄芙蓉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负责人,陈爽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本文摘自《新闻前哨》2024年12月(下),原标题非遗短视频传播机制与“活化”路径。引用请参考原文。


来源丨新闻前哨公众号

作者丨黄芙蓉 陈爽

联系我们


转载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编采圈转载须知


投稿 请发y767593159@163.com编采圈投稿须知


市县媒体领导新闻业务交流群  加微信cfbjq3,注明姓名、职务、单位,核实后拉入群。新闻业务交流群群规


实用文章

全员提升式新闻业务培训   

评奖高手是如何找到获奖选题的(完整版)

一大波很可能获奖的新闻选题来了!

职称申报 ,你的评审材料准备好了吗?

新闻专业技术工作述职报告

新闻部副主任竞聘报告

新闻部主任竞聘报告(2份)

新闻频道总监竞聘报告

总编室主任竞聘报告


往期经典回顾

台包括台长,统一基础工资标准3500元
速收藏!国务院机构简称名单来了
新闻审校“四必看”“四必查”
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短视频
夜班小编92后,一年内得了7个省新闻奖
“宣传部长”还是“宣传部部长”?很多人分不清,唯一的区别在这,千万别写错
国家规定“作出”“做出”“和”“及”等词的规范用法
90后拿了5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就3个!


点击名片 关注星标我们





关注我们  点赞 转发 在看 留言

编采圈
新闻人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原采访编辑圈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