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罐车运输食用油的乱象再次引起公众对食安问题的担忧。从生产到加工,从运输到销售,每个环节都影响着食物的安全,而每个环节背后的劳动者、管理者、监管者、研究者和资本,共同决定了最后抵达我们餐桌的食物品质。
但是,公众似乎对这个复杂过程和背后的故事知之甚少,只能在每次食安丑闻爆发时,应激性恐慌,然后继续开盲盒般吃饭,很难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而食农领域无数劳动者的真实境遇和故事也被营销广告和食品包装所遮蔽,无法为公众所知。至于我们的一日三餐对自然环境、社会公正的影响,更是少有人探究。
为了了解当今食物和农业的现状,也为了支持更多的人去探讨食农问题背后的复杂性,今年4月,食通社和多家公益和媒体伙伴共同发起2024联禾创作计划,支持媒体创作者和研究者在食农领域开展调研,并资助其完成进行面向公众的内容创作。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一共收到100份申请。其中有非虚构类写作35份,深度调查报告34份,视频20份,视觉艺术5份,书籍出版3份,播客3份。其中,31个项目通过初审,进入面试环节。在经过6位评委多场面试后,最终18个创作项目获得食通社联禾创作计划的支持,其中3个项目受到农民种子网络的联合支持。
100位申请者身份不同,却都同时关注食农和环境、社会、技术、健康、历史、文化等交叉议题。他们有记者、农民、公益机构工作者、学生、自由撰稿人、媒体人以及艺术创作者。在这100份的申请中,我们看到不同创作者对可持续食物和农业的关切,其中不乏媒体谈论多年的“返乡青年”、“谁来种地”等话题。亦有不少创作者将目光聚焦在水果和咖啡这样的热点主题,探究背后的土地、社区与市场。针对AI、光伏和无人机等农业新科技,创作者也提出疑虑。
这两年开始,不少跨界活动选择在菜市场发生,也有申请者开始留意菜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另一边,有的创作者注意到电商大规模入主食农行业也许开始起了反作用力,不少电商和新零售在“消化”食农产品上显得格格不入。
也有创作者从自己的家乡出发,从生活的流域开始,探讨当地食农与人的联系。来自两广和闽南地区的申请者关注当地特殊养殖和种植情况;沿江河湖海地区的创作者既关心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关心渔业渔民生计的问题;关注牧区的创作者发现牧民餐桌上出现进口牛羊肉的怪象。来自海外的创作者则希望探讨欧洲的食农现状和全球超市的故事。
这100份申请无谓好坏,仅代表每位创作者对食物和农业的思考和关心,也让食通社了解到仍有许多人在通过不同的形式持续关注着食物与土地,以及背后的人。感谢所有的申请者,感谢本次食通社联禾创作计划的评委及共创方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入选名单(排名不分先后,按照主题分类罗列):
水果和它背后的世界
牧区怪象:
牧民餐桌上的进口牛羊肉
智慧新农业,科技双刃剑
餐桌上的那些事
环境与食物,变化下的中国
消亡与转型:
老市场和新零售的困境
地区传统:
食物与情感的连接
由食通社和农民种子网络联合支持项目
农民种子网络介绍:农民种子网络创立于2013年,工作足迹遍布全国14个省份40多个乡村社区。通过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和可持续食物系统的行动研究与多元创新,提升小农户的能力与可持续生计。是国内率先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运用参与式研究方法的组织,以参与式发展和行动研究为指导原则鼓励社区和公共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家种保护、利用与创新,促进城乡社区可持续发展。在国内推动了参与式选育种、社区种子资源登记、社区种子库等重要的种子多样性保护利用机制。
入选2024食通社联禾创作计划的创作者们将获得5000-30000元不等的资助,除此之外,食通社联禾创作计划还将提供调研和编辑上的支持。入选作品将在10月陆续发布。如果有媒体和编辑们对本次入选项目感兴趣,愿意提供发表平台,欢迎与食通社联系,一起为食农发声。
再次感谢2024食通社联禾创作计划的评委、共创伙伴及媒体伙伴的支持。
- 联禾创作计划评审-
李 昌 平
三农学者,中国乡建院创始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
曾四次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在基层工作 17 年。2000上书朱镕基总理,指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被评为《南方周末》2000 年度人物。
2011年创立中国乡建院,组建首个从事乡村建设的职业化团队,并实践出一套更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乡村振兴模式。
著有《我向总理说实话》、《我向百姓说实话》、《大气候》、《再向总理说实话》等。
吕 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联合国生态修复十年2021-2030顾问委员。
吕植教授除了长期研究保护生物学,也对农业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有深入的实践和思考。
方 可 成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新闻实验室”发起人。
研究兴趣包括数字媒体、新闻学和政治传播。他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从北京大学获得新闻学本科和硕士学位。在加入学界之前,他曾经在《南方周末》 担任记者。
他也是“新闻实验室”的发起人,致力于和更多伙伴一起塑造更好的信息环境,支持更多样化的优质内容生产,包括从食农领域切入、同时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优质内容。
刘 娟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World Development》副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社会研究与政治生态学、国际发展与农政变迁、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刘娟近年来围绕气候与环境正义、农业—食物体系、乡村振兴中的农民视角等主题发表了系列成果,其关于全球环境正义的论文持续为高被引论文,合著《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政策影响,入选2023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钟 淑 如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人类学博士。
长期从事菜市场文化、可持续食物系统的相关研究,致力于倡导健康饮食生活,促进食农体系绿色可持续发展。2016年起,在全国各地深入调研超过两百个菜市场和生态农场。已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研究成果被食通社、一席、《中国日报》、《南方周末》等媒体报导,总阅读量超百万,引起热烈社会反响。即将出版著作《中国菜市场》、《Sustainable Food Consumption in China: Changing Foodscapes, Values, and Practices》。
常 天 乐
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从2010年开始通过农夫市集协助生态小农和消费者建立可持续的食物社区,合力减少农业污染和食物浪费、促进饮食健康、推动公平贸易。
2017年,她创办了食通社,集结国内外研究者、实践者和媒体人,共同传播和倡导更加可持续的食物系统,为行业搭建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平台,支持从事可持续食物工作的草根组织,推动国内的行业发展,开展政策倡导、促进国际交流。近年来尤其关注食农体系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经济公平、社会公正的复杂关系。
在从事可持续食农工作之前,她曾经在《中国日报》担任财经记者,也在跨国咨询公司、《中国发展简报》工作过。
- 共创伙伴 -
城乡丰年庆
合一绿学园
农民种子网络
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新闻实验室
中国乡建院
智渔
- 媒体伙伴 -
单读
故事FM
结绳志
腾讯新闻·科学
在场 · 非虚构写作奖学金
海报:啊好蓝
版式:十五十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
▼
点击关键词,进入更多文章合集
种子|政策|发酵|营养|野菜|渔业|茶叶|活动|招聘|菜市场|野生菌|畜牧业|食日谈|分享会|读书会|丰年庆|小农故事|气候变化|乡村发展|合作经济|城市农夫|生物多样性|疫情与食物|虚假解决方案|生态农业实习计划
北京|河北|上海|广东|广西|云南|河南|四川|江西|新疆|陕西|香港|重庆|浙江|江苏|贵州|台湾|内蒙古|菲律宾|加拿大|俄罗斯|墨西哥|意大利|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泰国|瑞典|日本
「点赞」「转发」「在看」「留言」
▼ 扩散美味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