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多吉 泸沽湖摩梭人博物馆馆长
感谢有农民种子网络来到泸沽湖这片神奇的土地做这件事。我是比土豆还土的土生土长的摩梭人,挖掘、传承、保护摩梭文化,是保护我们祖先的根。这套书用摩梭人的视角,诠释我们摩梭人的生产和生活,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诠释我们的文化。
何锡鸿 宁蒗县拉伯乡乡长
代表摩梭人感谢农民种子网络的到来。这是拥有情感温度的作品,让我们深度感受摩梭文化。通过东巴文化三书的出版,让摩梭文化走出深山走向世界,让大家领略到了摩梭文化的魅力,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够研究摩梭文化,让摩梭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孙庆忠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我对东巴文化带来的理解,对人与自然的理解,都来自油米村的老东巴。期待朋友们跟着农民种子网络的足迹重走四村。金沙江畔的村落,美轮美奂的图片,都将给我们带来心灵的触动。这套书抢救了一段特殊的故事,抢救了一段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去了油米村才明白,民族文化的魂,还一直存续着。一个个东巴名字的背后,是他们的生命故事。
尽管他们生活在山肚子里,生活在远离喧嚣的地方,但他们的未来依然是充满希望的。到底什么是幸福?他们对于山川河流的热爱,对人的尊重,他们是满足的,他们一直都拥有幸福。
宋一青 农民种子网络发起人
“感恩”“感谢”
12年前,感谢上苍让我们走到了石头城,之后木书记带我们徒步,初次走入了油米。感谢油米的东巴们与所有油米人,油米是我们的学校、家园。
亦非常感谢孙庆忠老师引领和指导团队,以及中信出版的含笑编辑和团队为这三本书付出的所有努力。
张艳艳 农民种子网络、本书作者之一
六年的时间中,我和6位团队伙伴一起,稳定合作、相互支持,在孙老师和宋老师的带领下,与秋笔和丁老师等摄影师密切合作中,在油米村东巴们和村民们的支持下,共同完成了稿件。
采录过程中,我目睹了扎实东巴的各种技能,包括拔牙、正骨、画画、写经书、做仪式等等,我问他:你做这么多事不累吗?他说:不累,因为我一次只做一件事。
欢迎大家阅读这套书,从中你会发现非常多有趣和有哲理的故事。
丁振东 摄影师、农民种子网络资深志愿者
我是个摄影的门外汉。9年前我退休后,身体健康还想发光发热,于是走出家门试图用镜头记录我的旅行,开始学习摄影技术。油米村非常古朴安宁,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是由9位东巴2位侠武操办的,他们为村民消灾祈福。我和村民们同吃同住,拍下了一些照片发到了网上,被宋老师看见了,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我是个有情怀没技术的摄影师。在油米村,我为60岁以上的老人拍纪念照片,洗出来送给他们,他们把照片珍藏在家里。除了油米村的东巴文化,我还记录了拉伯的达巴文化,我把所有的仪式都录了下来。
感谢摩梭人博物馆的各位朋友,感谢本书的几位摄影师:秋笔、左凌仁等,也感谢农民种子网络的收留,感谢我的老伴对我的包容。
木文川 宝山石头城村书记和纳西三村网络发起人
我从2013年结识了宋老师的团队,2014年结识了油米,产生了去油米看看的想法,但我自己去作用不大,2015年我一直给宋老师说我听说的油米故事,后来就带着她第一次去了油米。
希望新老朋友,把我们纳西族和摩梭人的文化传播出去。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希望与农友们一起探讨发展的经验,也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和正在做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和善豪 石头城村代表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年已经83岁了。今天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天,我很荣幸来参加今天的发布会,能来参加我感到非常地幸福,祝来参会的大家都身体健康!
阿公塔 油米村东巴
和农民种子网络结缘近10年了,在农民种子网络支持下我也去了很多地方,我主要传播的就是东巴文化。我17岁考上高中,但父亲不让我上,让我学东巴文化,于是我听了他的话。19岁学了烧天香的经书,20岁时父亲去世,把我寄托给我师傅杨扎实东巴。21岁开始正式学东巴。我现在写了1000多份东巴经书放在博物馆,因为我不想让东巴文化断掉,一定要传承下去。
在宋老师和孙老师的支持下,在我们书的发布后,我又更有信心了。东巴是智者,是要带头传播东巴文化的。
杨玉婷 油米村妇女小组领头人
我们油米村萤火虫暖心志愿队”成立于2019年,有20多个人。在农民种子网络的支持下,成立了社区种子库,理解老种子背后的故事。闲暇之余学习传统歌曲、纺织技艺。感谢各位老师、伙伴,东巴三书不仅可以让外界了解我们油米,也让我们年轻一代一起了解和传承摩梭文化。
杨惊生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很感谢有这个机会来这里参加活动。我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保护站工作的关系,来到泸沽湖许多次,很有缘分。谢谢这次有这个机会,学习和交流民族文化。我们云龙有丰富的栗僳族、白族文化都值得好好挖掘和传承。
杨永平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书记
文化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像孙老师、宋老师和农民种子网络团队这样真正走入乡村和田野的研究者少之又少。三书的发布,是致力于乡村振兴走出的踏踏实实的一步。文化是影响人类向上的力量,要找到文化中善的力量,文化才是提升自信心的力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大家能共同感受到,东巴文化的魅力和东巴文化美的力量!
谢和霞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如果说文化的消失是一种罪过,那老品种的消失是一种遗憾,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少一些遗憾。曾经和农民种子网络一起前往社区为老品种保护出谋划策,在和农户交流的时候,了解到品种改良性状等目标。农民们保护老品种,在增加了生计来源的同时,也增进了各社区间的种子交流。
种子与我们的生活和文化都是相关的。老种子的存在就是理由,老品种和新品种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杨立新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我是白族,但是在东巴文化的熏陶下长大。自我从事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相关工作之后,我多次回到家乡,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传统的生态观说:人与自然是兄弟,其实也是说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这样的智慧体会在纳西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村民对这方面的理解很深刻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否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根?答案:是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与传统的生态观有共通之处。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有文化的地方就有希望,未来是可期的。
石含笑 中信出版社责任编辑
我看过所有东巴的故事,今天十分激动能见到阿公塔东巴本人。我已经对书中描写的金沙江四村有了十分深厚的情感。
人类学硕士的我想要毕业之后学有所用,传播、出版会是一种方式,然而编辑的工作是非常繁重琐碎的。有一天收到孙老师邮件后第一次见到油米、见到东巴文化,在翻到杨扎实东巴书写东巴经图片的时候深受震撼。起初觉得这几个村庄是十分神秘的,当阅读细节以后感觉人物们是非常非常鲜明的。他们坚守怎样的信念,怎么去追寻,他们想要传达什么?东巴文化滋养了这里的一切。
这套书是近几年我做的最难但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我们一定要呈现他们本来的样子。每一位东巴对于传承东巴文化都有坚定的信仰,东巴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感悟。文化的传承很不容易,我们一同往前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图片,一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