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躬身拓路 笃行不怠昂首奋进——四川省绵阳市档案馆成立60年事业发展纪实

时事   2024-12-26 14:50   北京  

1964年12月28日,四川省绵阳市档案馆正式成立。60年来,一代又一代绵阳档案馆人忠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神圣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91年和1999年两度荣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4年创建为国家二级档案馆,2022年和2023年获评全省“工作成绩突出档案馆”。

不忘初心,政治底色历久弥新

60年来,从专区档案馆、地区档案馆到市档案馆,历经多次更名。1983年开始局馆合署办公。2018年机构改革,局馆分设,市档案馆由政府序列调整为党委序列,成为市委直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了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无论是“局馆合一”还是“局馆分设”,市档案馆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档案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找准档案工作服务市委中心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持续推动档案工作与各项事业发展有机融合、同频共振,构建起市委统一领导、市委办切实履行档案主管部门职责、局馆既分工负责又协同配合的机制,党管档案工作的体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全馆干部职工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档案工作环境得到显著优化。

三易馆址,基础功能换新升级

6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支持下,市档案馆三易馆址、两次扩能,面积由小变大,馆库功能迭代更新,安全保管条件持续改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2009年,市档案馆被列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计划,在市级集中办公区选址重建,总投资5000余万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2019年,新馆建成使用。目前,馆库软硬件环境充分满足各项工作所需,库容充足,设施齐全,恒温恒湿、馆库环境集中监控、防盗报警、门禁管理、消防联动、特藏库保管等安全保管保护条件完备,公共服务条件完善。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备份中心功能配齐建强,事业发展根基筑得更牢、基础夯得更实,为各项业务工作规范、有序、创新开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2019年建成的绵阳市档案馆新馆 照片由作者提供

靶向发力,资源建设加速提质

60年来,市档案馆始终秉持“大资源”观,聚焦“注重系统性、突出主动性、强调特色性”的工作导向,坚持接收与征集并重,深化拓展业务领域、创新工作方法,持续推动档案资源建设“增量提质”。

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资源建设新路径,全省首创、全国先行“双套制”档案移交接收工作获全省创新案例奖。聚力打造“四库工程”(红色资源库、历史档案库、地方特色库、发展成就库),围绕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三线精神等加强档案资料收集,留存宝贵历史记忆。

60年来,馆藏资源得到极大丰富,既保持了量的增长,更实现了质的提升。馆藏量从建馆初期的1.8万卷(册)增长到如今的31万余卷(册)。馆藏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纸质、电子、实物等载体档案达10余种,专门档案达15种,特殊载体档案占比达6.4%,档案所涉年限向上扩展至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基本建成了富含绵阳特色、富集历史和时代信息的资源宝库。

数字赋能,信息化建设换挡加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市档案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档案工作深度融合,积极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管理应用电子化工作,跑出了信息化建设加速度。 

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馆藏档案数字化,投入近千万元,形成数字化成果2400余万幅,并建立数字资源总库,以及实物、音像、照片档案和民生档案等18类专题数据库,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进馆纸质档案均同步移交数字化副本,近5年来,累计接收数字化副本60余万件500余万幅,抓牢了“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这个牛鼻子,实现了从纸质到数字化的“蝶变”。

把握全省首批数字档案馆建设试点任务的契机,主动融入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发展和数字化政务体系,围绕业务流程数字化、馆库管理智能化、数字档案应用场景化等施策发力,投入资金380余万元,建成数字化加工室,配备音视频采编系统、防磁柜、光盘柜等。安装可扩展和安全可靠的软件系统,建立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三网隔离的网络环境,机房建设达到数据中心设计规范B级标准,对接全省数字档案系统,基本构建起档案工作数字信息生态。

60年来,历经全人工、计算机辅助、数字信息全覆盖几个阶段,市档案馆通过主动创新、乘势转型,实现了从手工管理到信息化云时代的顺畅跨越,馆藏数字化率达95%,数字成果及时链接到了各项业务运用端,为档案工作插上了高效率、全时态的信息化翅膀。

围绕中心,档案服务扩面拓能

市档案馆始终致力于提高档案服务质效,将其作为发挥档案馆功能、建树形象、壮大影响的重要依托。

从60年前一间简陋的办公用房、两张简易的查阅桌,到如今宽敞明亮、分区明确的查阅利用大厅,从全人工翻找到智能查询,档案查阅利用工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先后与3个省外档案馆缔结了民生档案资源共享、利用互助合作关系,及时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实现了市域、省内、全国档案利用“三平台”联动。配备便民设施,提供网络、电话、信函等多种查阅方式,以及延时、预约、节假日查阅服务,确保利用需求保障无断档、不延迟。近5年,累计接待1.9万余人次,利用窗口工作人员被评为市“一线党员服务标兵”。

60年来,市档案馆依法推进档案开放,不断拓宽利用渠道,持续优化工作条件,档案部门已成为各级各部门重要的工作伙伴,档案服务已成为常驻市民群众心中的一股暖流。

发掘宝库,档案文化润心育人

推动档案主动“出闺”,彰显人文气韵,用档案诠释历史的真实,档案文化元素化物润人,是市档案馆一直坚守的责任和使命。

积极探索档案工作资政辅政、服务发展的新手段新模式,谋划推进“化档为文,以文辅政”主题系列文化活动。推动编研工作主动服务中心工作,形成了《抗震救灾大事记》《绵阳地名故事丛书》《档案见证——中国共产党绵阳100年光辉历程》等一系列特色编研成果。精心筹办《档案资政》专刊,以“一期一专题加专项建议”的方式编印,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送阅7期1500余册,多次获得好评。

近年来,市档案馆按照“档案+创新绵阳+品牌绵阳”“红色文化+绵阳精神”等思路,组织拍摄视频《科技先行谱新篇 创新引领写华章》,并获全省“十佳读档视频”奖。先后推出“档案见证脱贫攻坚”“档案颂辉煌”等展览,承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展,建成“千年绵州·辉煌绵阳”档案文献基本陈列展。承办全省档案馆与文化建设研讨会,首创“千人读档”进机关现场展演。利用馆藏红色档案开发的“烽火求学路 拳拳赤子心”思政课入选全省首批“万档思政”精品课程。将市档案馆创建成为全市党史教育基地、绵阳师范学院“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基地、市委党校现场教学点,被市委列入全市党性教育阵地。

育才爱才,干部队伍聚力向新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市档案馆对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锚定全国档案系统“三支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加强档案干部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和教育培训。

先后组织馆内干部赴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参加专题班培训,持续提升干部职工业务水平。通过军转安置、紧缺专业选调、干部交流等方式引进具有档案专业基础的年轻干部。目前,全馆在编人员全部具有本科(含)以上学历,其中业务工作人员占全馆工作人员的76%,有4名干部入选全省档案高级人才和工匠型人才库。干部人才队伍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持续优化,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实现了人可为才、人尽其才。

回顾60年奋斗历程,市档案馆深刻感到,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坚持资源立馆,必须坚持科技赋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安全第一,必须坚持强基固本。

时节如流,击鼓催征。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市档案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不忘初心中行稳致远,在牢记使命中开创未来,以档案人特有的执着和坚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努力开创绵阳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档案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2月26日   总第4230期    第一版











往期回顾

01

王绍忠同志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报告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

03

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在京召开 60个先进集体、44名先进工作者获表彰

04

夯实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法治基础

05

欢迎订阅2024年《中国档案报》

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图文版)征订启事




中国档案报
报道国内外档案行业重大新闻,国家档案局高端信息,各级档案部门工作动态信息、国内外档案界最新学术动态和技术成果,公布解密档案,传播中国档案文化,展示中国档案工作者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