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铸辉煌 砥砺奋进续华章——甘肃省档案馆建馆65周年工作回眸

时事   2024-12-16 10:50   北京  

档案史册,赓续万代薪火;兰台文库,铭记千秋伟业。

1959年,一个甲子之前,甘肃省档案馆正式成立。65年来,一代代省档案馆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砥砺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取得蓬勃发展:1997年晋升为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2007年荣获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2023年全国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为优良等次。

坚持固本强基,夯实发展根基

馆库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档案安全保管的前提。

忆往昔,事业初创筚路蓝缕。65年前,刚成立的省档案馆,既没有固定的馆舍,也没有固定的办公用房,条件极为简陋,各项工作从零开始。1966年7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历经2年紧张建设,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皋兰山北麓牟家庄13号院的省档案馆大楼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甘肃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档案馆,总建筑面积7500多平方米,馆库面积、功能设计在当时堪称全国一流。2004年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位于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的省档案馆新馆正式投入使用,馆库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基本满足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的建设布局。

近年来,省档案馆以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为契机,不断优化完善馆库功能布局,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安全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确保各项业务工作有序开展。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为首批建立备份库的省级档案馆,省档案馆在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高家湾村(原省档案馆后库地址)正式开工建设备份库。2011年底,备份库竣工投用,占地约80亩,总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是甘肃与兄弟省市互为备份保存档案和全省各市县档案馆档案备份保存的重要基地。

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大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省档案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记“省之要者”,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抗日战争研究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梳理馆藏抗战档案,出版《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甘肃卷》1—6卷,用档案铁证揭露日军侵华罪行,警示世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出版《红军长征在甘肃》,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在陇原大地的光辉历程。《档案》杂志开辟“百年党史”红色专栏,累计推出主题理论文章100余篇,用档案反击历史虚无主义。在“甘肃档案”微信公众号开设“聚焦党的二十大”“每日一学”专栏,推送各类主题文章1000余篇,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贯彻走深走实。

今年,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开展“颂陇原古今 赏兰台珍藏”“馆长讲档案”“涵咏兰台”等系列宣传活动,举办“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阅动兰州”寻找城市记忆照片展、同甘与共“陇原记忆”等展览,参观人数超16万人次,用档案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在资政服务方面,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主动发力、积极作为。围绕服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肃记忆”“历史将永远铭记”等主题档案文献展,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提供平台。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大节庆纪念活动,及时推出“历史将永远铭记”“甘肃记忆”3D档案文献展数字展厅,打造网上红色家园。围绕祁连山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出版《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献类编·黑河卷》《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献类编·疏勒河卷》及《甘肃省馆藏祁连山与黄河历史生态环境档案叙录》。编写《甘肃地震档案与新时代抗震救灾工作》等档案参考,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高质量资政服务。围绕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从馆藏档案中精选70余件名人书信手稿,策划出版《甘肃省档案馆藏名人手迹》,不断延伸拓展档案文化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遴选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兰州的老照片、舆地图,编辑出版《兰州老图照识读》,全面展现陇原大地的发展变化。

聚焦主责主业,狠抓资源建设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安身立命的根本。省档案馆始终坚持“应归尽归、应收尽收”,在资源建设上铆足干劲,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馆藏档案数量从建馆初期的47卷增加到现在的323个全宗106万卷(件、册),馆藏档案种类和数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省档案馆高度重视重大活动和重特大事件档案征集,高质量完成“两类档案”归集工作。2023年12月,积石山地震发生后,及时指导临夏州和积石山县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档案工作,建立捐赠物资管理使用档案,督导各责任单位从源头上做好档案的形成、整理、移交以及建设重特大事件档案数据库等工作,重特大事件档案得到了完整妥善收集保管。

此外,切实履行红色档案保护利用的政治责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红色档案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提出10项具体举措,收集陕甘宁边区、西路军等珍贵红色档案资料440余件。聚焦反映甘肃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特色产业等档案资料,征集秦州区等地明清地契、账册、串票等历史文献1777件。实施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拍摄录制《记录时代的风华正茂》《抗美援朝老兵》等口述历史视频,用档案再现全省30名在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院士、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

在科技赋能方面,持续推进馆藏档案“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和“双套”接收进馆工作,共接收119家省直单位纸质档案59.02万件,数字化副本943.4万页,数据量达5.41TB。实施“甘肃省档案馆馆藏国家重点档案目录基础体系建设任务”国家级项目,建成全省民国档案目录数据库,收录目录238.7万条。持续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进度,已完成档案数字化3534万画幅,建成8类专题数据库,文书档案数字化率90%以上,为数字档案馆建设奠定了扎实的资源基础。

秉持人民至上,满足群众需求

65年来,省档案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档案利用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加快到期档案开放,不断拓宽利用渠道,全面提升查阅服务质量。

2018年机构改革后,专门成立档案开放审核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开放新中国成立前档案156万件,开放比例达92%。建立便民档案利用体系,79个县区档案馆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建成全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与青海、湖北的多家档案馆签订跨馆查档协议,开通电话查档、“互联网+”查档等便民查档渠道,为学术研究、史志编修、权益维护等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精心查档解难题 存史育人惠学林”……查阅大厅悬挂的一面面锦旗,留言簿上一句句暖心话语,均是干部职工热情服务的真实写照,表达了群众对省档案馆查阅服务的肯定。

近年来,省档案馆不断延伸公共服务效能。2024年举办“红色档案润童心、兰台启梦向未来”开放日活动,邀请中科院兰州分院60名师生“探秘”档案馆,近距离感受档案文化魅力。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兰台寻源 传承红色基因”思政大讲堂,坚持把档案工作融入“大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新格局。此外,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举办“红领巾读档人”“青春读档人”等系列活动,用红色档案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加强队伍建设,积蓄发展动能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关键要靠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经过65年不懈努力,省档案馆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从成立之初只有6名工作人员,逐步发展到今天的100余人。

近年来,省档案馆大力推动人才强档工作,高素质干部队伍成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鲜明选人用人导向,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强化正向激励效应,大力营造有利于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实施“师带徒”计划10项举措,压担子、交任务、教方法,帮助年轻干部成长成才。举办业务大讲堂、青年理论小组学习、业务技能练兵比武、知名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等活动,不断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印发《甘肃省档案馆深化“十项举措”推动干部能力提升常态化工作方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面向未来,省档案馆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全面推进“四个体系”建设,奋力谱写甘肃省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2月16日   总第4226期    第一版











往期回顾

01

王绍忠同志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报告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

03

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在京召开 60个先进集体、44名先进工作者获表彰

04

夯实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法治基础

05

欢迎订阅2024年《中国档案报》

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图文版)征订启事




中国档案报
报道国内外档案行业重大新闻,国家档案局高端信息,各级档案部门工作动态信息、国内外档案界最新学术动态和技术成果,公布解密档案,传播中国档案文化,展示中国档案工作者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