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年前的小学生作业:唐景龙四年卜天寿抄《论语郑玄注》

时事   2024-12-27 16:22   北京  

卜天寿抄《论语郑玄注》局部

文献遗产名称:唐景龙四年卜天寿抄《论语郑玄注》

文献形成年代:唐景龙四年(710)

文献数量:1件

文献保存者:吐鲁番博物馆

1967年,新疆阿斯塔那第363号墓出土了唐景龙四年(710)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卜天寿抄写的《论语》。该写本长538厘米、宽27厘米,用白麻纸分幅粘接成卷,每行20字左右,整齐地抄写着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注《论语》中的《八佾》《里仁》《公冶长》3篇以及《为政》部分。这几篇都是过去未曾发现或未曾完整发现过的,因此,该写本的出土在文献学上具有重要价值。它的发现为古代民间文学、书法艺术以及训诂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是一件难得的文献珍品。

《论语郑玄注》是唐以后就失传的一部书。郑玄,字康成,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他遍注《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诸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代,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对社会各阶层具有旷日持久的吸引力。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的《论语》,是学子们走向仕途的必习之典。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于人间。”意思是,隋代何晏《论语集解》与《论语郑玄注》均广泛流传,而以后者为要。

卜天寿是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高昌县学堂的一名学生,老师督促他好好学习,用心练字。在教完《论语》后,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简单的书面作业,即抄写《论语郑玄注》。在这份5米多长的卷轴上,卜天寿用稚嫩的书法誊抄了其中的几个章节。或许是年龄太小,抄卷中还有不少错别字。从这件珍贵的档案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西州学堂的教学主要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教学方式与中原地区几乎没有差别。西州深处西北一隅,与统治中心长安远隔千里。然而,两地学子对于《论语》的取径却惊人一致,足见唐代中原文化对西域教育和办学影响之深及推行官学、私学力度之大,社会科举氛围之浓。

有趣的是,卜天寿在抄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写下两首充满童趣的“打油诗”。一首是“放飞自我”式的吐槽:“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还有一首是:“写书今日了,先生莫碱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意思是,今天学生的作业已经做完,您不要责怪学生写得慢,明天就是假期了,恳请先生能够让学生早点放学回家。寥寥数语,成为了解古代西域学子日常的鲜活素材。

自20世纪以来,在敦煌、吐鲁番等地还出土了许多《论语郑玄注》残本,卜天寿抄本是这些残本中保存较好且最长的卷轴,不仅为研究儒学沿革流变及古代民间书法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也是唐代中原文化对西域教育影响的实证和体现。

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供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2月27日   总第4231期    第四版












往期推荐

01

毛泽东在我党历史的转折关头

02

严慈相济 大爱无边——周恩来与烈士子女

03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的日子

04

邓小平与十二大党章的诞生

05

从抗日救亡歌曲到新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背后的故事




中国档案报
报道国内外档案行业重大新闻,国家档案局高端信息,各级档案部门工作动态信息、国内外档案界最新学术动态和技术成果,公布解密档案,传播中国档案文化,展示中国档案工作者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