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北京记忆”数字展陈出海为例

时事   2024-12-26 17:09   北京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字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题中之义与重要手段。文化数字化强调借助数字技术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文化元素转化为具象、生动的数字形态,通过对文化内容的深度数字化处理,为文化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生命力与传播力。

自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采集与建设不断加速,数字文化内容供给扩容增质,数字文化内容创新传播需求更加明显。将已积累和建设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使其创造性转化为数字产品,并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等手段形成创新性文化叙事,多样化打造数字场景,已成为当前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有为之举。

近年来,文化出海渐成风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产品转化的基础上,应以更具战略性的方式,塑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形象。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北京记忆”团队自2013年起,围绕北京传统历史文化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叙事产品转化研究,积十年之功构建了“北京记忆”大型文化数字叙事项目及其资源平台,并在2024年成功实现数字展陈出海迪拜,探索出一条从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实体到数字文化记忆,再到数字叙事,再到数字展陈和数字出海的完整路线,为数字技术驱动与应用支持下的城市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体贯通的可复制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叙事与创意出海提供了生动的北京方案。


专题网络式数字资源体系化建设

根据“北京记忆”团队的研究,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有124个城市,国际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自己的城市记忆项目,但这些项目普遍停留在资源的一般性收集上,存在数据规范化建设程度低、数字资源深度挖掘不够、领域专业模型建构缺乏等问题。

“北京记忆”团队自2013年开始建设城市数字记忆专题项目,基于专题性文化资源“后库”,进行专题式文化“前台”叙事开发,逐步探索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记忆建构方案,打造了北京城市记忆与历史文化深度研究并数字化多维呈现的专题网络式集成平台“北京记忆”(www.bjjy.cn)。

“北京记忆”数字专题网页

该平台目前已上线23个专题,包括大运河、孔庙、武英殿、皇史宬、史家胡同、冰嬉大典、爨底下村、京剧脸谱、北京童谣等。专题网站由专家领衔建设,对特定文化遗产加以专精展示,形成对该专题相关的文化空间资源与图文资源的全数字化采集、著录、识别与系统化存储。

其中,空间资源数字化采集包括通过摄影、测绘、WebGL建模等手段,采集各类建筑、街区、道路、物体的布局与形态。图文资源数字化采集包括通过拍摄、扫描、人工著录、口述采访、田野调查等,采集官方档案、书刊方志、音视频、口述、私人文献、实地数据等。

这些专题数字资源被统一纳入“北京记忆”数字资源库,进行“管起来—算起来—亮起来”三步走的标准化细粒度城市记忆数字资源治理。即,先通过柔性元数据方案组配和系统化著录封装,实现城市记忆数字资源标准化入库管理。再通过交互式数据治理、语义层数据挖掘、矢量化数据关联,实现城市记忆数字资源内容层深度计算。最后,通过多维分类组织、实体自动识别以及跨模态全量资源检索,实现城市记忆资源文化元素的智能发现。由此,形成专题网络式数字资源体系,为更深度和多元的历史文化内容挖掘与数字叙事产品开发奠定资源基础。


数字文化叙事产品开发与文旅融合

在专题网络式数字资源体系化建设的基础上,“北京记忆”项目持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智能化开发。

为适应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场景,探索出“场景化应用呈现”的文化数字产品研发思路,将多模态城市记忆资源进行规范化入库管理后,通过语义组织、关联挖掘和数字编研,实现北京城市文化的场景式叙事可视化,并通过网站、小程序、H5、短视频、游戏、动画、建模等手段与渠道,搭建24小时全天候北京城市文化遗产数字传播平台,形成城市记忆的完整叙事脉络和知识体系。

在此基础上,将“数据要素×文旅”作为场景化应用呈现的重要方向,主动寻求文化数字化科教融合、产研融合,与数字文化产业创新主体共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产品化研发、流通与交易。团队先后与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中法数字文化与遗产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合作,发行国内首个传统文化动画3D模型数字藏品“冰嘻嘻”,首创数字文创与出版融合产品“冰嬉大典”,制作并推广北京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微课“数字记忆看北京”,联通主题网站群与各专题独立开放的各类传播渠道,形成数据级、平台级、服务级全方位的北京城市文化叙事产品,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传播与出海打造丰富的内容产品支撑。

“冰嬉大典”数字文创与出版融合产品


数字文化艺术化展陈设计与出海传播

在体系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与多层级的数字文化产品服务的基础上,“北京记忆”团队继续探索北京城市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更多可能。2024年,“北京记忆”项目作为学术合作方以及数字人文单元策展机构,与InCulture和Foundry合作,共同完成赴阿联酋迪拜的首次国际展览“生生(ALWAYS GROWING)”,成为迪拜乃至中东地区首次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艺术展。

  “生生”展览中“北京记忆之脸谱”专题展项

从城市记忆资源建设到数字文化艺术出海,此次展览呈现出鲜明的“跨域合作”特色。

一是出海展览主体间的跨域合作。此次展览由专业艺术策展团队和艺术展览运维空间主导,由迪拜当地最大的地产开发商伊玛尔(Emaar Properties)提供支持,与“北京记忆”团队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开展学术合作,邀请长期活跃在中国当代数字艺术创作前沿的10位艺术家共同开展数字艺术转化创作,由国内先进广电设备研发厂商提供设备保障,并与中国与中东地区多家媒体达成合作,最大程度寻求国内国际各方支持,多方携手确保展览以高品质内容与高精尖设备呈现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

二是出海展览内容中的跨域合作。此次展览内容体现中国当代数字艺术与数字人文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覆盖人工智能、生成艺术、3D影像、游戏、混合现实、体感交互、电脑编程作曲、Live coding等多种数字艺术类型和城市文化数字叙事,同时应用了中国“智造”的拥有丰富色彩视域的MicroLED,将“北京记忆”项目中的“京城大运河”“京剧脸谱”“北京童谣”专题进行视觉艺术转化、听觉艺术再造和模型艺术呈现。例如,在展览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Fn媒体实验室与艺术家王长存带来了协作完成的“北京记忆”数字艺术Live作品,展示了人工智能参与下的传统文化艺术转化的创新成果。

三是出海展览传播上的跨域合作。此次展览既得到国内媒体的报道和关注,还经由迪拜旅游局作为当地文旅项目在互联网上广泛推荐。迪拜Foundry艺术中心进行了高频宣传,北京地铁8条线路154个站点超过1.3万台移动电视屏9天滚动播放,总覆盖人次1.08亿,实现了线上线下全媒体平台联动,是讲出且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尝试。

从城市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叙事化产品研发再到数字艺术出海展陈,“北京记忆”走了10余年的时间。未来,还将积极争取政府、业界与社会多方力量协同配合,实现北京城市记忆数字展陈的国内与海外、线上与线下有效联动。持续将文化叙事产品与文化教育产品研发相结合,实现文化体验、文化传播与文化教育多线并举和分线出动。积极探索更多数字技术参与下的文化服务新场景,为北京以及更多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寻可行路径。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重大项目“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与创新研究”〔21ZDA05〕阶段性成果。冯惠玲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北京记忆”大型数字记忆项目牵头人;祁天娇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2月26日   总第4230期    第四版











往期回顾

01

王绍忠同志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报告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

03

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在京召开 60个先进集体、44名先进工作者获表彰

04

夯实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法治基础

05

欢迎订阅2024年《中国档案报》

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图文版)征订启事




中国档案报
报道国内外档案行业重大新闻,国家档案局高端信息,各级档案部门工作动态信息、国内外档案界最新学术动态和技术成果,公布解密档案,传播中国档案文化,展示中国档案工作者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