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刘邦救命恩人,为什么项伯封侯,丁公被斩?

文摘   2024-11-20 16:08   甘肃  

1.项伯的救命之恩

当刘邦首先进入咸阳后,项羽大怒要攻打刘邦,项羽的小叔父项伯因担心自己的恩人和好友张良有危险,于是连夜到沛公营中找张良,劝他赶紧逃命,张良不愿离开沛公,所以拉着项伯见了沛公,说明缘由,沛公大惊。

随机立刻和项伯拉关系,将自己的女儿许配项伯的儿子,并赠送很多宝物,战战兢兢的说自己绝无二心,不敢擅自称王,进入咸阳是想先替项王看管好咸阳,等待项羽来。

在鸿门宴中,要不是项伯的阻挡和保护以及在项羽面前说话,估计项羽早已杀了沛公。

2.丁公的救命之恩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季布是项羽的猛将,多次让汉王刘邦陷入困境,所以刘邦非常恨季布。

丁公曾替项羽在彭城西面追逼刘邦,短兵相见,高祖刘邦危急,紧要关头,回头对丁公说:“两个好汉,怎能互相为难残害呢!”不知道丁公怎么想的,竟然因为这句话领兵撤退,汉王得以脱身逃跑。

要不是这次放走刘邦,后面就没有刘邦啥事了。

3.丁公讨功被斩示众,项伯封侯

项羽败亡后,刘邦做了皇帝,丁公来见刘邦,刘邦命人把他抓起来,将他带到军队中游行示众,说:“丁公作为项羽的臣子却不忠诚,让项羽失去天下的人,就是丁公。”

刘邦杀死了丁公并示众,说:“做臣子的千万不要效仿丁公!”

然而同丁公一样,对项羽来说是通敌,对刘邦是有恩的项伯,却在项羽败亡后被刘邦封侯,赐姓刘,后半生安然在封地度过。
4.为什么杀丁公而封项伯?
有人说是高祖个人偏好,喜欢项伯的义气,而不喜欢丁公的虚荣,仅仅为了一句好汉就放了刘邦。
也许有一定原因,人都是喜欢硬骨头和讲义气的人,项伯来刘邦军营,他的出发点不是为刘邦而是为了曾今救过自己的张良。
其实在我看来杀丁公而封项伯,高祖更多是为刚打下的江山稳定而做出的选择,而不是个人喜好。
杀丁公为敲打警告武将
高祖称帝,天下初定,论功行赏,不管怎么封赏总会有人不满意,这时候自认为自己劳苦功高的武将都有气,蠢蠢欲动。陈郗未被封赏,不满造反,高祖平定,彭越韩信静待观望,刘氏子弟无功而封,外姓将领多有不满。
所以,高祖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震慑这些武将,让他们安分守己,不存异心。
而刚刚平定天下的他,一时没有严重过错造反的话他还不能拿功臣集团祭旗。
偏偏丁公不知死活,作为叛主将领,还亲自跑来见高祖,高祖正愁找不到杀鸡儆猴的替死鬼,他却自己送上门来了。
所以,高祖乘机拿下他,带他到军营示众斩首,借机敲打他的将领,作为人臣,不能效仿丁公背主。
封项伯为安抚天下人
天下稳定,对拥功自傲的将领们要敲打警告,而对百姓和各地列侯豪杰需要安抚,彰显高祖的宽厚体恤。
项羽虽然败亡,但是鲁地人最重义气道义,不肯归顺刘邦,直到刘邦拿着项羽的头颅让他们看了,才无奈归顺。
所以高祖需要体现自己的宽容心怀,妥善安置向氏家族就成了他的智慧。
因此,刘邦没有残杀向氏,而是将他们迁到原来居住的地方,赐姓为刘。
另一方面,从通敌的角度说,项伯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既重家族也不想看朋友遇难,他和项羽都是向梁抚养长大,他是项羽的小叔叔也是一起长大的伙伴。
在既不也不中他矛盾重重,但是自始至终他都是和项羽在一起,直到项羽死后。
再者,张良是刘邦最信任的谋士,项羽败亡后项伯能在封地安然度过,离不开张良。
启示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你帮了一个人如果要求人家回报一定会失望,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和选择。
就如,割肉救晋文公的介子推,在晋文公回国后论功行赏感谢大家,是他真的忘记了介子推吗?
不是,是他自己不愿让有人说没有谁就没有你,他真的愚蠢到放火烧山来逼找自己的恩人吗?
不是,他就是故意的。
丁公的悲剧就在于过后邀功,如果他了解了秦朝大将王翦,如何自黑当场和秦始皇谈条件出兵的故事,他在放刘邦走的时候能当场要求提各种条件,兴许后来还有一点活的希望。

牧歌笔记
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次心智的提升和磨练,分享生活成长,思维提升和沟通,让自己越来越接近心中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