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小人毁谤,惹不起肯定躲不掉
史记《袁盎姚错列传》中,袁盎为人耿直,仁爱,善于直谏,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
宦官赵同受到文帝的宠幸,经常说袁盎的坏话,伤害袁盎,袁盎为此很忧虑,担心时间久了,失去文帝的信任,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对付这样的小人。
袁盎的侄子袁种担任常侍骑,护卫文帝的车驾,袁种劝说叔叔袁盎:“您不要怕他,您在朝廷上毁辱他,使他的毁谤不起作用。”
于是,文帝外出的时候,赵同又一次陪乘,和文帝坐同一辆车,袁盎上前俯伏在车前说:“我听说跟天子同坐六尺高大车的,都是天下的英豪。现今汉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唯独要跟受过刀、锯刑罚的人同坐一辆车吗!”
文帝一听笑了,宦官的确实被人看成身残之人被人鄙视,就让赵同下车。
赵同流着泪下了车。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馀人载!”於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在文帝面前毁辱袁盎。
袁盎当面毁辱赵同之后,赵同不敢再毁谤他,是因为赵同知道了袁盎不是好欺负的是一块硬骨头,小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欺软怕硬。
另外一点,小人做的事情,说的话,大多都是在背后,不能摆在台面上,而袁种的建议,反其道而行,你惹不起,想躲开,这其实让小人更加嚣张,你不惹他,他更加肆无忌惮的去毁谤你。
索性将将矛盾放在阳光下,要翻脸,要得罪,直接将小人得罪的更狠,这样第一告诉他你不好惹,第二以后如果他因此而再毁谤你,文帝和其他人都会觉得他是公报私仇,因此不会相信他说的话,从而让他的毁谤起不了作用。
细想袁种给袁盎出的主意,面对小人确实这种处理才更有效,俗话说得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你若不敢面对不敢惹,真的能躲得了吗?
2.处在危险境地,装无能不进去摆脱危险
史记中对袁盎侄子袁种的描述很少,只有与袁盎相关的两个故事,但是都是帮助袁盎出主意解决危机,并且都很好得解决了,从中可以看出袁盎侄子袁种是一个看问题很深刻且能有效解决问题很会自保也不好惹,也很让人倾佩得人。
袁盎因为数次直谏,得罪人不能久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蔚,他仁慈又爱护士兵,士兵们都争相为他效力。后来又升任齐国丞相,又改任吴国丞相。辞行的时候,侄子袁种对他说:“吴王骄横的时间很久了,国内有很多奸邪的人,现如今如果你想要揭发惩治,他们不是上书控告你,就是刺杀您了。南方地方低洼潮湿,假如您能够每天喝酒,没什么的,时常劝说吴王不要反叛罢了。这样,就能侥幸摆脱灾祸。”
袁盎采用了袁种的计谋,吴王果然优待了他,后来袁盎顺利回来。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迁为齐相。徙为吴相,辞行,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苟欲劾治,彼不上书告君,即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君能日饮,毋何,时说王曰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
不得不说袁种对诸侯了解的非常清楚,也能判断出他们的行为,分析叔叔将面临的危险并给出侥幸拜托威胁的方法。
对自己处境有清晰的认知的人并知道怎么做的人的人生注定不同。
袁种帮助袁盎避免危险的这两件事,看出袁种对日常细微事情的思考的深入全面。
很多事情,好好地想一想,简单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形成脉络,才能想出应对解决的方法。
袁种是史记中少见的看事情解决问题通透通达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