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项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文摘   2024-12-20 14:42   甘肃  

1.曹无伤告密(鸿门宴起因)


项羽将要攻取秦关中地带。函谷关有兵把守,不能进去。又听说沛公已经攻破咸阳,项羽大怒,项羽便到达戏水西岸。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称王关中,使子婴(秦二世之子)为相,占有了全部珍宝。项羽大怒犒赏士兵准备击溃沛公的军队,项羽有兵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有兵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也劝告项羽赶快进击,不要失掉机会。

2.项伯报恩(经过)


楚国左尹项伯(项羽的叔父),和张良相友好。听到项羽要歼灭沛公,就连夜到沛公军营,打算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去。张良认为逃走是不道义的,不能不和沛公说一声。所以张良把情况全部告诉了沛公。沛公大吃一惊,问张良该怎么,张良请求让他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张良邀请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告诉他自己我所以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别的盗贼出入和意外事件,自己日日夜夜盼望将军到来,不敢反叛!请伯兄向项王详细说明自己不敢忘恩负义。项伯于是答应了,让沛公第二天早上来向项王道歉。项伯又当夜离去,回到军中,随即向项羽沛公不敢反叛,攻打他是不道义的,要借他来请罪的机会好好对待他,王答应了。

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经过)


次日早晨,沛公带着一百多名骑兵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王留沛公一同饮酒。席间范增向项王多次使眼色,再三举起佩带的玉玦向项王示意杀了沛公,项王默然不应。范增于是起身出去找来项庄,让他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乘机在座上袭击沛公,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掩蔽沛公,项庄得不到刺杀机会。

4.樊哙护主(经过)


危机关头,张良出来招呼樊哙。樊哙立即带着剑,手拥盾牌,反馈强行进入大帐,圆睁怒目,看着项王,头发上指,眼眶破裂,项王赏赐他一杯酒,樊哙拜谢后起来,站着一饮而尽。项王又赏给他猪腿。左右就给一只生猪腿。樊哙覆盾于地,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肉吃。项王问他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唯恐杀不尽,用刑唯恐刑不重,天下人都反叛他。楚怀王和将领们约定说先攻破秦地进入咸阳的做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攻破了秦地进入咸阳,丝毫利益不敢有所接近,封闭宫室,回军霸上,等待大王到来。所以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别的盗贼和意外事件。如此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而听信闲言细语,要杀有功的人。这是继承了已经灭亡的秦朝的道路,以我私见,大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项王无辞以对,只说:坐。

5.沛公逃走(结果)


樊哙在张良旁边坐下来。坐了不一会儿,沛公起来上厕所,乘机招呼樊哙出来。

沛公出去后,说:我们现在出去,没有辞行,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不顾忌细枝节,行大礼不讲究小谦让。如今人家为刀俎,我们为鱼肉,还辞别什么!于是就不辞而去。让叫张良留下道谢。

当时,项王的军队在鸿门,沛公的军队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丢下车骑,一人骑马脱身而去,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握剑持盾步行,从郦山下取道芷阳,抄行小路。

沛公走后,张良估计抄小路已经到达军中,就进去道谢说:沛公经受不了杯盏,不能亲自来辞行。谨使张良奉上白壁一只,拜献大王;玉斗一只,拜送大将军。项玉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独自脱身而去,已经回到军中了。项王接过王壁,放在坐席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愤怒地拔剑一击而碎,说:唉!这小子不足以共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沛公回到军中,立刻杀了曹无伤。

看清楚,想明白,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史记》中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出生低下的小人物,能够被太史公记录下来的,都是有其鲜明的故事,而纵观史记,这种鲜明代表性的故事,无不体现为看清楚,想明白。当一个人看清楚想明白的时候就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而项羽在鸿门宴中尽显其优柔寡断,看不清局势,想不明沛公行为变化的目的原因。

而他在巨鹿之战中却能清楚的看清目前局势,想明白诸侯不救援的原因,采取果断措施,掌握兵权,采取破釜沉舟的战术,一举奠定自己在诸侯王中的位置。

所以,有的人终身都活得稀里糊涂,看不清楚想不明白,而有的人在自己低贱的时候,能够看清看清楚,想明白,而等到自己取得成就之后,胜利和取得的成就反而变成了遮住自己眼睛的浮云,看不清楚现在的局势,想不到未来的方向,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牧歌笔记
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次心智的提升和磨练,分享生活成长,思维提升和沟通,让自己越来越接近心中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