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在别人的眼中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然而他凭一己之力,制定了汉朝的礼仪制度,保住了太子之位,为儒生争取了地位,创建了沿用至今的宗庙敬献的礼仪。
司马迁评论: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叔孙通依世随俗,度量事物,制定礼仪,注重删减,善于随着时势而变化,最终成为汉代的大儒宗师。书上说“最直的好像是弯曲的,道理本来就是曲折发展的。”大概说的就是这样。
懂人性,及时变通,保住性命为第一
叔孙通是在秦朝时期靠文学才能被征为博士,秦二世的时候,陈胜起义,秦二世召集博士儒生们问道:从楚地征调守边士兵攻打陈地,各位怎么看?
三十多位博士儒生上前说:“为人臣子,不能逆乱,逆乱就是造反,要判死罪不可赦免,希望陛下马上攻打他们。”
秦二世听了发怒,变了脸色。
叔孙通见状,马上上前说:“各位儒生说的都错了,现在天下成为一体,毁掉郡县的城堡,销熔各地的兵器,向天下人表示不再使用他,况且上有英明的君王,下有完备的法令,使人奉公守职,四面八方都来归属,哪里有敢反叛的人!陈胜这批人只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罢了,何足挂齿?郡守,郡蔚正在捉拿归纳,哪里值得忧虑!”
秦二世听了很高兴。
秦二世再次问儒生们,有的人说是反叛,有的人说是盗贼。凡是说盗贼的秦二世都不予追究,说反叛的儒生都交给了狱史治罪。
秦二世赏赐给叔孙通丝绸,并任命他为博士。
叔孙通离开秦宫以后,回到舍馆,儒生们都质问他为什么这样阿谀奉承,叔孙通说:"诸位不知,我几乎不能逃离虎口。"
于是叔孙通逃离了,前往家乡薛郡,薛郡已经投降了楚军,叔孙通等项梁到了薛郡就随从了项梁,项梁在定陶军败身死,叔孙通就随从了楚怀王,楚怀王成了义帝,移居长沙,叔孙通留下来侍奉项羽。汉高帝二年,汉王进入彭城,叔孙通投降了汉王。
叔孙通随从了汉王刘邦后,穿着儒生的衣服,汉王厌恶儒生,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服装,穿上了短衣,随楚地习惯,汉王于是高兴了。
叔孙通没有说一定要追随谁到底,一定要坚守什么形式,随着时势变化,观察人性,随时随势而变,保住性命,不让当权者厌恶才是关键。
想想如果丢了性命,即使再有才华有什么用呢?如屈原,比干。
或者保住了性命,如果让当权者厌恶,他能有计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抱负吗?
根据时变推举人才
叔孙通投降汉朝的时候,随从他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但是叔孙通一直没有推荐谁,只推荐从前从群盗中来的壮士。
于是他的弟子们私下都骂他:“我们服侍先生几年,有幸能跟他投奔汉王,如今他不推荐我们,唯独推荐奸猾之徒,为什么呢!”
叔孙通听说了,便对他们说:“汉王现在正在冒弓弩箭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够战斗吗?所以我先推荐能够斩将拔旗的人。各位暂且等我,我绝不会忘记你们。”
汉王任命他为博士。
后来叔孙通自荐替汉王制定朝纲礼仪,规范大臣们的礼仪言行,让汉高祖体验到了做皇上的尊贵,汉王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太常,赏赐他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没有忘记他的弟子们,乘机进言说:“众弟子儒生,跟随我很久了,和我一同制定朝仪,希望陛下也能让他们做官。”
于是汉高祖全部任命他们为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五百斤黄金都赏赐给儒生,儒生们高兴的说:“叔孙先生真是圣人,懂得当代的要务!”
不迂腐,功成名就
在叔孙通为高祖制定朝仪时,去鲁国征召儒生,鲁国有两位儒生不肯跟他去,说他服侍过的君王不下十位了,他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而得到亲近和富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死人都还没有埋葬,伤员还没有康复,又想来制定礼乐,我们不忍做您所做的事,你所做的事不合符古道,我们不去,不要玷污我们!
叔孙通也不生气,只是笑着对他们说:“你们真是鄙陋的读书人,不知道时势的变化。”
后来他带领着召集的儒士,制定的礼仪尊贵威严不繁缛,成为后世遵从的礼仪。
叔孙通能够成为汉朝的儒学宗师,制定朝仪以及祭祀礼仪,与其懂人性,随势随时变通,不迂腐分不开。
那么过程重要吗?他服侍十几位君王,还能受到重用做出贡献,那就是能力。
别人不理解重要吗?普通的人和高认知的人看待事物,做出决定本来就不一样。
随时随势,让自己适应时代适应生活,并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等时代时势来迁就自己。
大直若拙,高认知看的远的人,行事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