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 绍兴文理学院特聘教授曹建国先生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文摘   2024-11-10 20:06   甘肃  

2024年10月28日上午,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绍兴文理学院特聘教授曹建国先生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宏远楼B201室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由三种<蟋蟀>文本看早期<诗>本的稳定性问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兰州大学高璐副教授主持,文学院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

讲座之初,曹建国教授以学界对现存三种名为《蟋蟀》的文本研究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西方汉学界的一些学术观点。这些学者认为早期《诗》的文本缺乏稳定性,诗歌创作是利用主题和表达的“素材库”来不断生成新的文本,早期文本的“族谱”中并不存在“祖本”。由此,清华简《蟋蟀》文本与毛诗本之间并无必要联系。曹建国教授针对上述学者看法,提出单一口头诗学理论并不能解释早期《诗》本所有问题。他结合清华简、安大简《蟋蟀》和《毛诗· 蟋蟀》三种文本展开了详细论述。

首先,曹建国教授就《蟋蟀》文本研究中争议最大的清华简《蟋蟀》进行训释,将之与《毛诗·蟋蟀》的文辞、章节作对比,对“不喜不乐”句中“不”字意义作了详细解读。接下来,曹建国教授从三个方面梳理了学界关于今本《毛诗· 蟋蟀》同清华简《蟋蟀》二者关系的研究成果:一是周公是否为《蟋蟀》作者,二是简本是否为传世本的祖本,三是周公所作诗为什么不进入《豳风》和《雅》诗。曹建国教授分别就学者们的不同观点展开了细致的辨析,认为清华简本《蟋蟀》是一个拟写文本,属于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创作范畴。

接着,曹建国教授针对柯马丁《早期中国诗歌与文本研究诸问题——从<蟋蟀>谈起》一文梳理了西方汉学界的相似观点,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辨正。曹建国教授认为,口头诗学理论对早期文本分析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但它并不能解释早期《诗》本的所有问题。他以鲍则岳“模块理论”为例,认为这一理论并不能用来分析《诗经》中有秩序的文本,故而《诗》篇并非是一种可以借助“公共素材库”随意拼合的文本。曹建国教授还就《毛诗·蟋蟀》与安大简本《蟋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二者在主题、文本方面存在高度形似性,从而说明《蟋蟀》文本具有稳定的文本形态。在此基础上,曹建国教授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力证《诗》在战国时期已然具备抄写文本。


曹建国教授认为,早期经典书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关注文本本身之外,还应关注与文本相关的其他问题。在整理研究过程中,应将文本流传的时间和地域因素纳入考量范围,尽可能客观地梳理前人成果。当新观点和已有学术观点发生冲突时,要仔细审视其中的“变”与“不变”,来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讲座讨论环节,文学院师生分别就“公共素材库”、周公形象建构、西方理论运用等问题同曹建国教授展开交流。大家表示,曹建国教授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与扎实的学术功底,本次讲座不仅对《蟋蟀》文本作出了全面充分的解读,也就如何归纳学术史不同观点、从事学术研究进行了方法论层面的指导,对今后的学习研究大有裨益。


文字、图片 | 申琳娜

排版 | 张顺琴

责任编辑 | 王安应




兰州大学文学院
学院历史回顾,文化传承研究,新闻动态报道,师生风采展示,文章著述评说,戏剧影视批评,学术交流互动,活动宣传推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