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李健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讲座

文摘   2024-11-11 18:40   甘肃  

2024年10月29日晚,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李健教授于城关校区明道楼207室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国文论概念的古今之变及其融会策略”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张进教授主持,文学院雷恩海教授、姚富瑞老师、杨瑞峰老师、蒲睿博士后,外国语学院史雄波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曹晓东副教授,各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加。

张进教授对李健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李健教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成果。李健教授长期专注于中国古典文艺学及文艺美学研究,尤其在比兴思维研究、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讲座伊始,李健教授指出,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作为理论筋骨的概念差异极大,很多概念几乎无法找到融通乃至对应的点。这就给人们整体性认识与评价中国文论带来很大的困难,更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带来了空前挑战。关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问题,李健教授认为,概念是文论的理论筋骨,化解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的矛盾,从概念入手是一条根本性的解决途径。李健教授从古今文论概念差异形成的历史经纬、古代文论概念的价值误判及现代转型障碍、古今文论概念融会的可能及其策略三个方面来对这一问题予以回应。

 首先,李健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关键是找到一条融会的途径,理清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非血缘、非传承关系,弄清楚这种状况形成的历史经纬。李健教授梳理了中国现代文论发展历史的三个阶段:前50年中西汇通,中间30年因袭苏联,1980年后因袭欧美西方。其次,关于古代文论概念的价值误判与现代转型问题,李健教授认为1950年以前的现代文论有三条发展路径:中西融会的审美主义路径,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为代表;文化与政党的实用主义路径,文化实证主义以康有为、梁启超、鲁迅、胡适等为代表,政党实用主义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僵守传统的保守主义路径,以学衡派梅光迪、吴宓等为代表。李健教授强调,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西融会的审美主义所取得的成就最大,而文化与政党的实用主义最为普及,影响最为深远,是古代文论价值误判的推手,最终导致了古代文论概念被弃置、边缘化。最后,李健教授指出,古今文论概念的融会有三点策略:一是要深入开展古代文论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强化对它的概念进行现代阐释。重视文献整理工作,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的阐发,发掘它们可以与当下衔接的独特的意义。二是要引进能够与中国文学、文化相适应的西方文论概念,充实、丰富现代文论。三是要深入开展中西文论概念的互释研究。文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概念,对于中西概念的研究,互释是一种可行的方法。通过互释,着重发掘中西文论概念的可通约的理论内涵,正视其不可通约的合理性存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美美与共。

在互动环节,各位老师就讲座内容进行了精彩的讨论。雷恩海教授首先指出,李健教授的整场讲座理论架构宏大,思路非常清晰,为文艺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路径。他建议古代文论的研究首先应当做到熟悉作品,然后再谈文论,否则容易陷入架空的从概念到概念中。外国语学院史雄波副教授就中西文论关键词或基本概念的互译问题与李健教授进行了交流。杨瑞峰老师针对李健教授谈到的王国维概念的沿用问题展开讨论。姚富瑞老师就中西方文论“互释”的限度问题向李健教授请教。

张进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他指出,李健教授讨论的议题是一个颇为重要的大问题,尤其是中国传统文论在异域的文论进入以后一直面对的问题。中西方文论之间彼此影响,我们应以一种特别宽宏的胸襟来对待。李健教授的“互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照。“互释”是一种“平视”,更多是一种“美美与共”和彼此欣赏的态度,而更少布鲁姆所谓的“怨恨式批评”。


文字、图片 | 苗欣

排版 | 江禹宽

责任编辑 | 王安应



兰州大学文学院
学院历史回顾,文化传承研究,新闻动态报道,师生风采展示,文章著述评说,戏剧影视批评,学术交流互动,活动宣传推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