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 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钧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讲座

文摘   2024-11-05 21:26   甘肃  

2024年10月28日下午,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青海日报高级编辑马钧在榆中校区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浅说中国风格的文学研究术语”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王大桥教授主持,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宗喀教授,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艳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李利芳教授、古世仓教授、郭茂全教授、刘文江教授、朱超亚研究员、傅钱余副教授、张春燕副教授、吴世奇讲师、陈柏彤讲师、石倩讲师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

本次讲座的核心议题围绕文学批评、术语创新以及文化自信展开,探讨了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首先,马钧强调了在文学批评中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的重要性。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根本要求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对我国人文学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广大文学研究者应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自觉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术语和话语体系。

接着,马钧对当前文学研究中过度依靠西方话语进行表达的现象表达了担忧。他认为,近些年学术论文中大量引用西方文论与术语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后果就是我们总在别人的取景框中看风景,在他人的话语框架中去观察。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学研究如果只是简单照搬西方术语,而不进行严谨的考量,将会处于“失焦”或“失语”的状态。

随后,马钧先生以中国学者钱钟书为个案,探讨在文学批评中建构中国特色术语的可行性路径。他认为,钱钟书先生在术语运用方面有着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他的早年论文《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就非常有价值,所总结概括的“将文章系统的人化或生命化”,是我国文学批评重要的特征之一。马钧先生还详细分析了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所提出的“正言若反”的“冤亲词”“倩女离魂法”“暝色起愁”等术语,并结合生活化的例子作了生动阐释。马钧先生最后指出,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及中国气派的文学批评术语十分重要,也是学术界应当积极予以思考和践行的重要方向。

在讨论交流环节,宗喀教授、古世仓教授、刘文江教授、张春燕副教授以及西北民族大学王艳教授分别对马钧先生的观点予以回应。古世仓教授表示,如何从各种见解和理解中提炼出最本色的概念,是建构中国特色文学批评术语的关键,可以尝试从中国古典文论中去提炼,抓住核心概念和范畴,注重“通感”的作用。刘文江教授认为,马钧先生的报告体现出浓郁的“诗性”特征,以诗的语言进行文学批评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独特价值。张春燕副教授认为,马钧先生的讲座视野开阔,用鲜活的词汇打开切面,还原文学风景的鲜活与自由,很有创见。现场学生也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关心的话题与马钧主席作了讨论交流。

最后,王大桥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马钧先生一方面系统分析了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强调让中国文学批评术语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具有中国特色,从语言当中“敲打”语言,让文学回归到“感觉”之中。


文字 | 韩亚轩

图片 | 杨瀚淇、熊师

排版 | 江禹宽

责任编辑 | 王安应



兰州大学文学院
学院历史回顾,文化传承研究,新闻动态报道,师生风采展示,文章著述评说,戏剧影视批评,学术交流互动,活动宣传推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