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下午,生态文学经典导读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在榆中校区宏远楼B104教室开展第四次读书报告会。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研读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书,促进同学们对生态文学研究的深入理解。报告会由郭茂全老师主持,2022级本科生谷小溪,2023级本科生姜家美、傅鑫坤、张顺琴参加。
谷小溪同学围绕“沙乡年鉴的美学价值”,从生态散文的文学之美、共同体下的自然之美、荒野走向哲学与美学三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她以程相占的“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与生态美学建构”一文作为思考契机,指出“将《沙乡年鉴》作为一本生态文学来阅读,并从美学视角整合书中大地伦理的美学基础,或许是一个阅读和理解作品的较为有益的角度”。接着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详细叙述了利奥波德本人丰富的情感与审美体验;利用“二月·好橡树”这一篇目说明本书叙述节奏与自然生态发展形成的巧妙呼应。她将传统的自然审美与利奥波德的自然审美进行对比,提出我们要重视生物的内在价值。最后,以道家思想和罗尔斯顿的观点为例,深度阐发了“荒野”的概念。
小组成员就她对文本的细致观察以及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表达了肯定。郭茂全老师也肯定了她的论证架构,认为她将存在论美学、荒野美学等生态美学理论与文本结合起来,分析细致、层次清晰、例证丰富,有文献综述意识,学术视野开阔;同时建议她以共同体之美、荒野之美、语言之美为序做好后续的修改完善工作,增强板块之间的逻辑性。郭老师指出,举例子时应先基于文本和作者本身,再引用其他学者的相关理论。
姜家美同学从色彩美学运用、土地伦理、幼小与平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她介绍了色彩与情感表达的关系,从直感性心理效应、间接性心理效应两个方面说明了色彩对情绪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了色彩描述技巧及其在文学中的应用。接着她指出了利奥波德土地伦理的核心思想:尊重自然、生态中心主义视角、可持续发展,用“我们靠土地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土地而活着”引出“土地的神圣性”这一概念,并将其与中国文学中的“大地母亲”进行比较,阐述了两者的相似性。关于幼小与平等问题,她通过文本的直接例证,提出了平等、和谐的生态共同体理念。
小组成员对她的研究视角表示赞同,认为色彩美学部分对“色彩”这一概念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但整体三个部分联系不够紧密。郭老师认为色彩美学部分的研究值得肯定,后续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以《沙乡年鉴》中的色彩词、视觉审美及生态意义为主题,探讨色彩词和生态伦理之间关系,也可以与《瓦尔登湖》中的色彩词作对比,探寻生态散文中的色彩词具有的审美价值。郭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读书报告的几种形式,推荐大家阅读《金字塔原理》一书,培养文献综述意识,理清研究路径。
傅鑫坤同学作了题为《生态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解读——以〈沙乡年鉴〉为例》的读书报告。他首先介绍了陌生化理论的起源、理论内容,以及翻译中的陌生化概念。他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使人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接着,他探究了生态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原因,提出通过语言陌生化可以传达生态意识,并通过举例阐释了艺术创新和审美需求、生态意识的觉醒和表达、语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
小组成员对他汇报中的“语言陌生化”概念存在疑惑,他作出了回应与解释。郭老师认为他的报告理论基础契合性需要加强,应找到合适的理论作为切入点解读《沙乡年鉴》。郭老师建议他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路径解读作品中的话语表达,或从月令时序角度思考文本的自然生态意蕴;培养文献综述意识,增强学理逻辑。
张顺琴同学从书的基本内容及其文笔特色、利奥波德的生态理念、《沙乡年鉴》的影响与启示三个方面作了汇报。首先,她介绍了《沙乡年鉴》的文本结构及各个部分的内容,并深入探究了这本书的“散文语言之美”。在这本书的前两个部分,利奥波德将宏观和微观视角有机结合,分别通过纵向的时间线索和横向的时空移动为我们展现了宏阔的自然画卷。她提出,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是一种可以对人与土地和在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的伦理观,土地伦理的前提是接受人类、土壤、水、动植物组成一个共同体的概念,即“生态共同体”。最后,她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自然的和解两方面阐发了《沙乡年鉴》带给我们的启示。
小组成员认为“城市与自然的和解”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有新意,可以把重点放在阐述第三部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上。郭老师肯定了她的阅读成果,提出重点可以放在解析《沙乡年鉴》对当下的现实意义上,建议弱化书中第一部分的时间关系,强化第二部分“这儿和那儿”的空间关系,进一步研究《沙乡年鉴》中的生态地方感,探讨地方感与土地伦理的关系,用“地”把各个部分串联起来。
同学们汇报结束后,郭茂全老师进行了总结。他肯定了大家所展现出的认真态度和对阅读内容的深刻见解,同时也指出了汇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对每一位同学作了针对性指导,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和后续的研究方向与思路。郭老师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将转变模式,从读书分享变为论文修改,将与研究生同学一起探讨论文的写作,完善读书报告,形成学术论文。他强调,应树立文献综述意识,讲清研究方法、价值指向、理论支撑、学理架构等问题。
文字、图片 | 张顺琴
排版 | 钟欣彤
责任编辑 | 王安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