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撷英(332) | 神话研读科研兴趣小组举行线下交流活动

文摘   2024-11-15 19:59   甘肃  

11月7日下午,神话研读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在榆中校区秦岭堂B519教室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线下交流活动。活动由指导教师张同胜教授主持,本科生王雨晴、蹇舒晴、赵一帆,硕士生朱展鹏,博士生郭芷彤、陈曦等同学参加。

活动伊始,张同胜教授在了解了同学们近期读书与科研情况后,从读书方法、论文写作技巧等方面对大家进行了指导。张同胜表示:首先,读书所得见于文字则会形成更丰厚的精神财富,要力求将读书所得成果化;其次,读书不一定要追求在孤本秘籍中发掘新知,而是应当锻炼在人皆可得的寻常材料中得出独到观点的能力,在常见的现象中寻得自己的见解;最后,嗅觉叙事、听觉叙事等前沿问题备受关注,说明了聚焦跨学科研究更容易出新的事实,这启发我们读书要有读书的方法,要将兴趣与读书结合起来,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学习学界名师的科研经验。

随后,王雨晴、蹇舒晴、赵一帆、郭芷彤四位同学分别针对近期读书和学习情况作了分享,大家围绕汇报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王雨晴结合具体图像介绍了阅读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小说《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的收获。首先,作品整体上采用了塔罗牌“愚人之旅”的叙事框架,以牌面顺序连缀了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呈现了战争年代两个世仇之家两代人的爱恨情仇。其次,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刻意将人物与情节严格对应牌面图像的写法可能将人物脸谱化,将情节程式化,使阅读的游戏性盖过故事的深刻性。最后,作品中的“三次死亡与幸存”暗示着塞尔维亚人的命运,“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名称也体现了作者的民族立场以及对于战争的反思。

蹇舒晴从四个方面汇报了近期阅读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的收获。第一,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立足希腊本位的民族立场和文化传统,刻画了作为“他者”的“蛮国形象”。第二,希罗多德的《历史》运用神话化的语言阐述历史事件。作品经常将人物神话化,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混入神谕,并且蕴含着因果报应的观念,体现了作者对古希腊神话的崇尚。但希罗多德经常用理性而非神话的眼光审视病患,与同时期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理论似有跨界的呼应。第三,希罗多德的《历史》对希腊和异域的描述是一种东西方二分的意识形态书写,作者经常将希腊文化与异域文化进行比较并且突出希腊文化的优越性,在对习俗差异的评判中暗含着文化冲突。第四,希罗多德在描述东方国度的过程中添加了部分理想化的个人想象,塑造了诸多乌托邦式的异域国度。

赵一帆也围绕希罗多德的《历史》分享了阅读心得。首先,赵一帆对《历史》的作者希罗多德的生平和《历史》的内容进行了简述,介绍了《历史》独具特色的史诗风格及其成因。其次,赵一帆认为《历史》不仅是希波战争的历史,也是个人的历史,更是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史。最后,赵一帆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阐述了《历史》中作为“他者形象”的东方形象,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历史》中东方“乌托邦”所具备的希腊海洋文明底色,并对古希腊的《历史》和中国的《史记》进行了比较分析。

郭芷彤从跨媒介叙事的角度针对近期西游主题游戏《黑神话·悟空》破圈的文化现象,结合经典名著跨界改编的前沿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首先,郭芷彤剖析了“黑神话”的“黑”,从“现实主义”“后现代神话”“新神话”三个层面作了阐释。其次,郭芷彤从时代文化的角度对游戏主角、巨物奇观、空间权利和游戏结局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游戏结合了当代人的时代症候,呼应着当代人的情感结构。最后,《黑神话·悟空》的成功标示着新兴的载体进一步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后生命”,立足于《西游记》跨媒介改编的现状,郭芷彤探讨了“黑神话”系列重新编码《水浒传》的可行性。

最后,张同胜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评,并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期望:第一,“游戏诗学”在当下不只是一种设想,而是一种现实,是目前学术研究应该关注的一个对象。要充分重视作为文化现象的游戏,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第二,学术要把握生活,学术研究要介入现实、回答现实。问题的生成要从现实思考转化成学术问题和理论分析,而非闭门造车。第三,学术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日常学术训练的目的就是培养问题意识,要通过不懈的学术锻炼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与科研素养,自然而然地养成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追问理论可能性的惯性。


文字、图片 | 兰州大学文学院

排版 | 钟欣彤

责任编辑 | 王安应




兰州大学文学院
学院历史回顾,文化传承研究,新闻动态报道,师生风采展示,文章著述评说,戏剧影视批评,学术交流互动,活动宣传推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