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深秋,我从江苏地方高校只身来到兰大工作,在十多年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中,深知导师的责任和担当,为建设良好的导学团队尽心尽力,坚信水涨船高而不是坐看水落石出。感谢研究生院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停下来说说研究生培养中的个人感受,言说对象设定为文科的研究生,我尽量说得抽象一点,看看对不同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能否有些启发。
一、研究生的经典理论阅读
对于初涉文艺学的硕士研究生,强调从经典阅读出发,夯实理论基础,掌握学科谱系脉络,提升概念分析能力,以概念的分析和论证带动问题的思考。博士研究生基于经典阅读,通过专题报告来推进问题研究并形成学术论文,最终获得解决学科前沿问题的学术创新能力。学位论文选题前的阅读原则是:一切写作都是为了阅读,选题后的阅读原则是:一切阅读都是为了写作,两个阶段的阅读要求和阅读方法不同。根据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个体理论素养的训练需要,阅读的主题任务分为经典理论阅读和前沿理论阅读。在我的理解中,理论学习不等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但理论思考离不开理论知识,否则很容易变成游谈或漫谈。
用经典理论文本的话语去复述经典理论,这种理解程度极低,理解和不理解差距不大。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或表达方式去理解理论文本,应该是经典阅读的最终目标。一般而言,经典阅读有四个层次,比如对于康德理论的阅读:其一,用康德的概念但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文本,初次阅读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其二,根据问题,用自己掌握的既有理论话语来理解康德;其三,建立康德理论和其他理论之间的联系,这个理解层次要高一些,博士生差不多要达到这个层次;其四,批判性理解,思考康德在特定问题上所呈现的理论限度,看他是否回答了自己所设定的问题,也许在你的问题中康德没有说出更多,严格来说这不是他的缺陷,让康德操心你的问题,这个要求有些粗暴,在批判性理解之前要建立批判的合法性。
二、怎样理解经典理论文本
概念可以带我们走向理论深处,要着力提升概念分析能力,概念滑动、模糊、似是而非就难以有效地理解经典理论文本。无论写什么类型的论文,总想着观点加例证,大量的举例和引证,急着上升到大观念或者普遍常识层面去论说问题,大概念或大词从题目到正文一路下来,一篇思想平平的论文里面各种概念杂糅在一起,难以垂直向下分析,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
经典阅读除拐杖书或导读书之外,最好不要太快去翻看大量的二、三手文献,先在经典理论的内部理解经典。康德理论如果还没有完整阅读和经受过,用大量的时间阅读马克思、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布迪厄、福柯、阿尔都塞、德勒兹、巴迪欧、朗西埃、阿甘本怎么论康德,这样会错失经典阅读的理解过程。经典之所以叫经典,就是谈论问题的时候总是无法忽略其存在,在不同的问题或问题域中经典总以不同的面相隐现,但是先得读明白康德在自己的问题情境里说了什么,让经典来塑造理论素养。在经典理论的问题情境和逻辑情境里读明白经典,就得理解理论前设或者说预设,再看理论的致思路径。所谓理解就是用自己的经验去“经验”别人的经验,这个事件一旦发生,理解就开始了,差不多就是阐释学意义上的所谓理解。阅读经典理论,目的是读明白当下的文本,不要轻易被相关知识的超链接带走,如果真的对经典理论文本涉及的其他知识感兴趣,记在那里以后可以再重返,经典阅读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的工作。
理解经典理论的论证方式及其论证过程,理论的力量差不多来自这里,没有任何论证的断言对学术来说意义不大。需要说明的是,尼采和维特根斯坦的论证方式就是断言式的,这是一种哲学文体,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随笔。
师生共同经受理论文本的折磨,一起逐字逐句敲打经典文本,相互交流,从而获得相对普遍有效的理论阅读方法。经典阅读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这个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形成,也不是谁聪明不聪明就能悟出来的,需要不断阅读和经受,才能逐步提高。另外,读书和思考其实也不外在于我们的生活,虽然艰辛但豁然开朗或者叫开窍时候还是很快乐,自我智性的养成本来就是良好生活的前提。
三、探索学术前沿问题
有了丰富的经典理论阅读经验,可以慢慢培养从感觉出发而又不限于感觉的判断能力,由此走向学术问题。学术前沿问题的发现,如果可以简化为几个步骤,我认为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其一,判断自我经验。对拥有现实经验和阅读经验的个体来说,这种经验性内容是不是新的?如果是既有的或是普遍的、共同的经验,那就不要深究了,这里面没有多少学术要做。其二,固定自我经验。通过自我意识或经验检查,感觉是新的阅读经验或问题,那就试着用语言来描述这种经验,用语词固定问题,固定经验的过程是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初步筛选和剥离的过程,新的阅读经验从一大团既有的经验中被切割出来。其三,经验的理论定向。能被语词描述出来的新的阅读经验与什么学术问题相关,这只是问题域而不是具体的问题,但经验的理论定向必须经过这一步,写过学位论文的研究生对此该有深刻体会。问题域有大小、层次之分,越小问题将会越明确。经验理论定向的过程实质上就内在地规定了研究学术问题的相关理论,这个阶段概念和理论要联袂出场了。无法理论定向就无法研究,把“困惑”当作“问题”本身就是学术研究中最大的问题,困惑依然是没有理论定向的感觉经验,只能描述还没法深入探究。其四,经验的问题定向。问题域里有许多既有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由语词、概念和理论来表达的,琢磨新的阅读经验与既有学术问题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明确前沿性或创新性。其五,经验的论证过程。确定了问题域、问题以及研究所需的具体理论,剩下来的工作就是进入论证和写作过程。
我认为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是好导师的必备条件,不扮演偶像坚持去做知识的引导者和先行者,强调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示和追问,弱化“观点加例证”式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经验和理论经验出发,建立学术讨论的平台。在书斋里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是我所期许的学术研究方式,理论的现实介入品性让理论拥有改造现实的能力。作为人文知识分子,应该多关注社会底层,对弱势群体保持关切,多操心那些脚手架上的人们。
【作者简介】王大桥,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主任,甘肃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主要从事当代美学与文论、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
文章来源 | 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排版 | 杨子江
责任编辑 | 王安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