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资深菜市场爱好者的16个观察

乐活   2024-08-27 13:19   重庆  





在我们看来,菜市场需要具体地告诉城市人口,日常食物从哪来,又如何生长。比如,如何辨别香料的口感、食品又经过怎样的加工…诸如此类。而不是绕开真实,远离土地和自然,只通过一些看似有趣的概念,或者抽象的、美化过的艺术表达。如果只是这样,那城市生活太单薄了。


生活中大部分时候都是虚无的,如何打败这种虚无?逛菜市场,是一个必要动作。


美食爱好者老刘,历时4年,观察记录了中国不同城市的13个菜市场,写下一些有趣的感受和故事。


口述、图:老刘

采访、文:LOOKFOR编辑部




老刘是一个很爱逛菜市场的人,她热爱吃,不仅会吃,还会做,还对食材了如指掌。她也喜欢写,一写就是几十年,把生活经历变成素材。

 

老刘是安徽人,读的是中文系。她在职场工作过一段时间,但始终不习惯“坐班的日子”,她喜欢到处溜达,然后把溜达的感受写下来。由于从小受家人的熏陶,她对美食异常敏锐。但比起美食爱好者,她更像一个“植物材料坚定者”——食材应该怎么搭配,在什么季节生长出来,她如数家珍。

 

2019年,在朋友的引荐下,她认识了后浪出版社的编辑,两人对于菜市场的话题一拍即合。老刘翻出自己的各种“小记”给他看,内容素材的丰富程度令人惊讶,编辑说,要不我们出一本书吧。

 

当时市面上有很多“美食画册”,但老刘不想做那样的图集书目。她决定边筹备,边采写,继续丰富书的内容,争取出一本有故事的容易阅读的书。她日复一日地“做记录”,走访了中国不同城市的13个菜市场。

 

2024年,老刘出版了《中国人的菜市场》。她坦言自己不是一个作家,但她是一个非常爱写东西的普通人。她说:“普通人也能写出好故事,所以我想试试。”

 

我们跟老刘聊了之后,精选出一些她对中国菜市场的观察和建议:



1


贵州菜市场对我而言非常特别,是因为酸,这确实是我个人口味的偏好。但客观讲,贵州的菜市场也有它特别的道理。


一是贵州的食材。贵州有很多大山,所以大量的香草香料可以完整地被保留下来,比如新鲜的木姜子、吴茱萸等等。我又是对香草非常感兴趣的人,在这里可以完整地体会到多样的风味。


二是贵州人真的非常擅长“发酵的技术”,他们的酸是发酵后的酸,比如贵州很多酸汤都是用本地的小番茄(当地叫毛辣果)来发酵制作的,还有糟辣椒、糍粑辣椒,口感丰富多元。虾酸,也是非常经典的一个口味。



2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各个城市的差异化,其实菜市场就是最大限度的“差异化”。云贵的奇鲜,两广的滋补,中南的香醇,江南的甘美,西北的质朴。



3


长沙的菜市场,最有趣的印象来自于紫苏这个食材。


我第一次去长沙逛菜市场,去的是一个叫“荷花池菜市场”的地方。那天我们早上5点就到了,看上去东西还没有摆放整齐,所以显得整个地方是非常杂乱的。但尽管在那么“乱”的情况下,我发现这里的每个摊位上都有紫苏。


我们第一天到长沙在餐馆吃饭,菜单里也有很多和紫苏相关的菜。有一些饮品店也是会用到紫苏在做,所以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就是有那么一种灵魂香料的,这也是它特别的地方。




4


有不少人对菜市场带有刻板印象:杂乱,而且会觉得每个菜市场都大同小异。特别是近几年,时常会看到很多所谓的“菜市场更新”,通过一些空间设计的翻新、跨界联名、活动形式之类的内容夺回大众注意力。


这是一种多元的尝试。一些做得比较好的菜市场,确实对农产品的销售量起到很大的意义,但在我看来,各个菜市场最重要的区别,不是空间,还是风味或食材本身。




5


再说说云南,蒙自的海边寨花鸟市场非常特别。这本来是个花鸟市集,但因为蒙自这个地方汇合了很多少数民族,比如哈尼族、彝族、壮族、回族、苗族等等,所以他们背着山货下山,有自己种植的蔬菜,也有山上挖出来的稀奇古怪的草本植物,带着这些东西在市场里进行交换和贸易。


特别在哪里呢,就是不同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不一样,每个地方又存在海拔高差,降水和温度影响了风物的形态。所以你会在这个菜市场发现有很多非标准、无体系的东西。这是个非常野性、自由的菜市场,简单说,你来逛,绝对会有很多东西是你不知道的,不认识的。




6


广东的菜市场,城市属性也非常明显。第一次去的时候是春天,全城都是木棉花,菜市场里也完全是顺应季节的食材,木棉花也在其中。因为广东人爱煲汤,众所周知,只要是应季的都可以,“煲一切”。


 

7


当我们在聊菜市场趋同的时候,我只能说是你贴得还不够近。对一个地方不够了解的时候,我们大部分时候是以个人视角去看,经常会以偏概全。


我们常说要回归到具体的生活,去逛菜市场,才是开始。我觉得夺回生活的主动权,是菜市场存在的更大意义。



8


逛菜市场,一定要早去。早起有虫吃没说错,只有早到的菜市场才值得逛,不止新鲜,种类也多。



9


去买菜,最好拿菜篮子。环保是其一,其二是摊主很会识人,带个菜篮子至少可以迷惑住对方,你不是一个对最近的菜价一无所知的人。



10


我是一个对香草和香料等原材料非常感兴趣的人,所以每次逛菜市场会更关注食材或材料本身。以植物类材料居多的菜市场,和其他的菜市场有明显区别——人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嗅觉捕获很多资讯的。


就像春天云南的菜市场里,有很多野花野菜,这些应季生长出来的东西一窝蜂地涌入到市场里面,比如桑葚花、奶浆花、棠梨花等等,天然材料的气味直接呈现在你面前,你就知道什么季节来了,拿到不同滋味的材料能做什么。


通过嗅觉,“你闻到了”这个动作,就可以非常敏锐的获得信息,这个浓度是非常强的,来得也会很快。但在其他的菜市场或者超市,这种感觉浓度并不会很强。




11


当我们谈食材本身的时候,很容易出一些概念。也不是评判概念不好,只是比起造词,更重要的是想想应该如何把食材本身的“智慧”传递出去。


还是以食材作为具体例子,比如说,有一些西餐里面或者bistro餐厅,通常都会用到两种材料,番茄搭配罗勒,或许根据口味再加上奶酪,这三种材料组合是常见搭配。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这是餐厅主厨的巧思。但是,一旦深入了解你会发现,番茄和罗勒这两个材料,它们本身在土地里面就是一个互助驱虫,共生共荣的关系。


所以真正厉害的不是人类,土地才是真正的主厨。




12


当我们真正去打开一个植物世界,才会发现,呈现到餐桌上的所有东西并不是人类决定,而是土地决定的,是由不同的土壤、节气决定的。是自然的能量在整个地球的生物系统的体现,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提倡的真正的饮食习惯——要多吃应季食物。


现在,城市的便利性太强,强到有一种特定性,就是我可以随时买到我喜欢的某个东西,而忘了思考我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需要这个东西。用在吃上一样的,应该是这个季节有什么,我就顺应时节去感知什么。



13


逛菜市场,一定要穿舒服的鞋子和衣服。这是一场体力运动,不夸张,最后一定会大包小包带走一堆,预防自己太狼狈,所以一定要舒服一点。


记得多拍照,除了增加对食材的了解,对比和记录一段时间,你会更热爱生活。



14


我曾去过安徽的一个叫“农夫市集”的菜市场,它会跑到不同的地方做市集,除了卖基础的菜,还会把更多农产品和手作物带出去。有时候会在商超里面举办,有时候会选择在村落,有时候在学校里。


我觉得这种菜市场对城市生活很有意义。讲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这个市集每次都在换场景,每一次都有新的手工农产品,或者有新的农场主来参加。最开始的组织方是一些很关注食品安全、关注食材来源的人,有专业的大学学科研究者,也有食品安全的从业者。


所以在我看来,这样的菜市场能给我们当下的城市生活带来新东西。


一方面,这具有很强的科普性质,介绍食材类目,生长的环境特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辨别等等。对现在的人来说,这是很好的途径去了解“土地”。


另一方面,来自不同村庄的人和风物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每个无人知晓的村落都有手工农产品,即便现在网络如此发达,有直播或者电商,但是我们大多时候还是没办法直接跟很多手工艺人打交道的,也没办法和农场主接触,但这是一种形式。




15


走过的菜市场越来越多,我也观察到一个现象,菜市场里的年轻人好像越来越多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但这并不是“年轻人重返乡村”那种层面的好——要建设什么、带动什么,而是回归到,越来越多人开始接纳自我,管好自己的事,过好具体的生活,不是把生活方式当口号,而是真正意义上接地气地去过日子。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引起热议,四个在大厂做到P7级别的员工,被优化之后,扭头搭伙卖起了包子。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而菜市场成为了这些故事的发生地。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喜欢去菜市场摆摆地摊什么的,就是更接地气地感受生活。


可能越来越多人回归到生活本身,除了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更多的变化是经历新冠爆发之后,大家的心态变宽了。



16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菜市场就像一个心灵按摩,或者说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最小单位的“灾后重建”。生活里遇到点什么事,逛逛菜市场就好了,去摸一摸新鲜的水果蔬菜,感受一下扒拉在上面的还没洗干净的泥土,触摸一些真实的东西。这也正是当下我们所处环境,所需要的菜市场。





图片来自老刘、LOOKFOR




LOOKFOR编辑部
关注理想城市的创造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