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CPI开业差不多四个月了,在这短暂的四个月里,它被关注、被讨论、被推到社交网络的流量池里。搞商业和地产的人众说纷纷,评价它、分析它;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走进它,感受它,也吐槽它。
而我们好奇的是——
CPI到底是什么?这里有什么样的人?又在发生什么故事?
文:邱子
Gemma
Gemma是成都人,读大学时她就对“新鲜”的东西很感兴趣。2014年左右,她获得了一个加拿大Google公司的实习机会,当时Google正在做街景地图,她很感兴趣。借由这个项目,她开启研究街区,频繁地逛街。她对街铺和品牌的初步认知,就来源于那次实习经历。两年后,她结束加拿大的实习,去了一趟纽约。
除了纽约,她大部分时间在美国东部游逛,实习经历带来了一些习惯,比如她喜欢留意一些有意思的街铺,高奢品牌是怎么做呈现的,不同的街道上都有些什么东西等等。但在那个时候,她还没想到自己未来会从事商业。
2017年初,Gemma回到成都。机缘巧合,她入职了开在太古里的Hollister,做店员。这是美国高端休闲服饰品牌A&F (Abercrombie Fitch) 旗下的一只副线品牌,主要面向青年男女。这也是她第一次接触到零售这个行业。随后几年,她在仲量联行做tenant rep(品牌代表)的工作,进行数据分析,帮助品牌选址。也是在这个阶段,她累积了更多的资源,当时市场很好,国内商业发展环境景气,Gemma收获甚多。她感叹自己是幸运的。
2019年前后,在成都的商业消费市场,很多国外品牌都是第一次来中国大陆开店,或者第一次进入西南市场。Gemma的工作内容开始变得更精细化,诸如帮品牌分析应该选择怎样的市场,或者选择哪个商圈,以及某个商圈还有哪种业态等等。
“那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作为代表成都市场’的意识,要给租户代表或品牌一些市场资讯,也要写报告。”她不断接触新品牌,几乎被浸泡在大量的新资讯和资源中,那是她成长最快的两年。
然后是2020年,新冠病毒爆发,她所在的行业受到影响,她开始思考是否要进行一些职业上的更新了。在这种思考中,她辞去了当时的工作,然后加入了晶融汇,负责招商。
Gemma后来总结,她其实一直是个“喜欢挑战新鲜事物”的人,她不守规则,总是喜欢不停地去完成自我更新。毕竟总要找些新的事来做,人生才有意义。
2022年,成都的一个新项目找到了Gemma。那是她工作时期认识的朋友Joan正在筹备的一个新商业项目,在成都麓湖。
麓湖
成都人眼中的“麓湖”,是天府新区一个庞大的楼盘。麓湖首个组团在2012年面世,除了住宅,这里还有商业中心,有公园式的景区,有美术馆和剧场。
麓湖的背后,是一个名叫万华的地产开发商。万华想做的,不止是卖房子,它的愿景是成为一个区域运营者。不过这个概念太大了,讲给同行听可以,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听起来有点虚。
2019年之后,成都南门发展迅速,天府新区的人变多了。面对更多的生活需求,万华开始在商业领域进行一些尝试。2020年前后,天府美食岛一期和麓坊中心A馆陆续开始营业。天府美食岛在天府大道左侧,除了餐饮,独特的湖岛景观也很吸引人。麓坊中心A馆距离天府美食岛不远,陆路和船运都方便到达。刚开业的那段时间,这两个商业中心虽然能解决一些麓湖居民的生活需求,但是周围的市民来得还是比较少。
而对于成都市区的居民来说,这些商业中心的名字以及具体位置,都很模糊,像个谜。很多人提起麓湖,对它的印象就是“南门富人区”。
随后,麓坊中心B馆也开业了。B馆打通了跟A馆的间隔,一个完整的麓坊中心,成为一个开放式街区,串联了陆路公园和水域公园。这种松弛自然的氛围,开始吸引周边的居民,以及成都市区的人。
2023年,麓镇完成了一次更新改造。麓镇,其实是万华的第一个作品,最早一批买万华房子的居民都在这边,人口基数庞大。再加上附近还有天府新区的和悦广场,周围的市民也很多。所以当麓镇完成更新后,人流量变得更多了。全新的新雨街吸引了很多人来打卡,A4美术馆和寻麓书馆也搬了过去,麓镇开始变得热闹。
也就是说,虽然万华在商业上的计划开始得很早,但直到2023年,万华在商业上的尝试才逐渐显现。
在万华做商业的过程中,“非标”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词。不同于传统商业规模,万华的“非标”,最直观层面或许就是独特场景的营造。用万华的话来说,“独特场景营造”,不是一味追求造“奇观”,而是为城市创造真正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这其中一个非常特别的项目,就是CPI。
CPI原名为Chinoiserie Party Inn,意思是有中国艺术特色的民宿。这个名字来源于麓湖的别墅样板间集合岛,样板间的功能结束后,那里曾短暂开发成民宿。但后来,万华打算再次改造,做一个全新的商业项目,名字沿用CPI, 但必须予以这个项目新的释义。对万华来说,CPI的尝试很重要,因为背后是更庞大的麓湖水镇试验计划。
不过在2019年,CPI还是一群“死掉”的样板间,虽然启动了更新规划,但对于万华来说,组建一支能够让它“活起来”的团队才是最迫切的。Gemma就是在这时加入了这个团队。
CPI团队
CPI的团队总共10个人,用团队负责人Joan的话来说,“这是一支需要打仗的团队。”Joan在来麓湖之前在太古里工作过,也是南门“REGULAR”创始团队的负责人之一。
Joan在2021年底加入万华,并开始组建团队。按照Joan后来的描述,她惊讶于麓湖水镇是万华拿地之初就开始的计划。她说,十几年的规划,如果没有远见和坚定的信心,逻辑不会成立。她也被这种破釜沉舟的信心感染了。
在她看来,做商业的人都是投入百分之百的心血,是把项目当成作品去创造的,是从无到有,要考虑现实,要落地,做商业是和真实世界赤身肉搏,要把悬在空中的想法拽到地上。
CPI筹备了一年半的时间,无论是项目前策,还是筹备过程,Joan都遇到了许多挫败的时刻,但她认为这也是一种生长。
面对团队,她体会到“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有多重要。“我们团队每个人都很有自己的个性,很有特点。尊重个人风格,也是CPI的独特之处。大家在各自的岗位都需要独当一面。”有时候,团队得是一把带刀鞘的“匕首”,韬光养晦,在关键时刻一击即中。Joan常说这很像个创业团队。
Gemma对此深有感触。对她和团队里大部分同事来说,“头皮发紧”是常态。她说,大家好像不在一个公司结构下的“职场”工作,确实像一个创业团队,而Joan就是那个给大家上发条的人。
看待一个创业团队,就不能用各司其职来理解她们,创业更需要每个人的“自主性”,这势必就是打破工作边界。简言之,就是每个人都需要“什么都会点儿”,“什么都要操点儿心”。
Gemma说,团队内部的每个伙伴,风格不同、个性鲜明,大家总能为项目注入一些新鲜感,同时又能心照不宣地保持最基础的共识——感觉,知道这里该有什么,那里缺什么,其实就是每个人都会“选品”。
“感觉是什么?”她说,“乍一听像玄学,但其实就是一种同频共振。”
在CPI的团队,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Gemma说。我想,正是这样一群人,直接决定了CPI为什么一定可以落地。
所有事都需要从零做起。Gemma以前只用专注在招商业务,但到了CPI,她还需要知道学习怎么看工程图,怎么预留走水走电,怎么规划动线等等。对她来说,这些都是新奇又高压的。
在筹备阶段,“到底行不行啊?”的声音层出不穷。招商的品牌久久未定,一是行业规则,不能提前透露;二是CPI整个团队都对品牌应该如何组合,有着极为严谨的态度。
整个招商的过程中团队经历了很多轮讨论。最基本的过程,都要花费2-3个月的时间。招商花的时间如此之久,以至于Gemma说,“在我之前的工作中,从没这样操作过。”
这样一个体量并不大的项目,CPI团队几乎把全中国最有意思的主理人都谈了一遍。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Joan看来,CPI需要让“感觉”这种较为主观的东西不断迭代、不断落地,所以就必须不断思考,不断进化,在Joan的视角里,她知道要做一个有温度有体感的街区,需要找到对的品牌,对的主理人,对的内容,对的运营方式。
主理人
CPI花店「莺Oriole」的主理人Yumi,也是法式风格花店「YC beauty」的老板,这家店很早就在成都市区九眼桥火了。2022年Yumi有了开一家东方风格花店的念头,彼时她和合伙人Yalin正在四处寻找新店地址,也是这时候遇到了Joan,她们说:“新店开在CPI,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她俩还记得第一次到CPI,只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工地,很乱,但经过一片洼地的时候,很强的画面感突然出现了——那个地方就是理想中"岛屿中式花店"的绝佳位置,东方庭院的鸟语花香即刻浮现在眼前。
花店的两个老板都是女生,她们的新店计划做东方风格,取名为「莺Oriole」,代表春天孕育的万物生机之感。新店的花艺作品都是围绕着东方灵感来做。“希望可以续古为潮,将我们理解的东方之美,以轻松惬意的方式表达出来,传达给更多的人。毕竟做花店这么多年,除了日常的社交属性,花还可以给人带来更深意义”。
在市中心的那家店,曾经就有一位老顾客,是一位男士,在他人生每一个重要的时刻,包括求婚的时刻,都会选择买她们家的花来见证。这已经超出仪式感和礼物的范围了。“我认为这是一种陪伴和力量的汲取。而我们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她们说。
「bake no title」是另一家选择在CPI开业的店,这是他们在上海之外的第一家店。店长叫Double,也是合伙人之一。他对成都很熟悉,也打算定居在成都。
这是一家面包店,但似乎又不是。Double说:“因为我们不只是一家面包店,我们想让面包日常化,而且我们还在做kitchen table的概念,就是顾客可以观看、体验我们怎么做面包的,同时我们还有其他餐饮的提供。”
「bake no title」,强调的是去掉面包的名称,去掉贝果、法棍、吐司、巴斯克等等,让面包回归面包,成为食物本身,而食物本身承载的况味,足够让人沉迷。
在Gemma看来,无论是被CPI吸引而来的品牌,还是CPI自己的团队,都是在“召集朋友”。比如说「bake no title」,她在小红书刷到这家店,感觉非常符合CPI想要的那种街区面包店该有的温馨感,所以立即去了上海。他们第一次认识交流的过程中,很快同频,并达成了共识。
Gemma说,某种意义上,这是身为“朋友”才能触达的频率。在CPI,她相信这个“召集朋友”的过程一定会持久地进行下去。
生活方式
在万华的视角上,CPI其实是在麓湖现存地块上进行一次旧改更新。从基因上,万华就希望是可以区别于城市传统商业场景,找到那些有相同价值观的品牌,进行一次从源头开始的共创。所以CPI的每个空间,都是和品牌从建筑改造初期就密切沟通、共同描摹的成品。
打个比方,如果把商业看作一本杂志,CPI表达了这本杂志的编辑方式,而这种编辑方式就是“选品”。选品具有很强的编辑性,不断将新的生活方式推荐、展现给大家,让大家在这里得到快乐,以及自己心中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大家共同追逐同样的东西。
"选品",顾名思义,一定有非常强烈的个人喜好,以“CPI想表达的、传递的”为主。这不像shopping mall的业态和品牌组合,那是非常理性的,人们去大型购物商场几乎都是非常满意的,在那里你可以高效完成许多事,这种效率型的商场,一站式解决了全龄段的生活需求。
但注重选品的商业,无法实现这一点,因为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牌是“被选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限量性,它无法提供像购物中心那样全面和标准化的服务。它强调的是个性化和独特性,给消费者带来的是与众不同的购物和生活体验。
但是,比起单纯用场景独特下的“非标商业”来理解CPI,不如回归到商业本质。
万华战略研策部的高高对“非标商业”这个词有另一种解读,和她一样的不少同事一致认为,这只是一种概念,一种造词。万华的商业不能简单用“非标”来定义,无论外界有怎样的声音。
在她来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商业唯一的标准是通过盈利保持可持续性。在不同发展条件和竞争环境下,需要有不同的策略和表达,要以更加个性化需求的人为导向进行的场景、消费的打造。”
中国商业的发展时间其实很短,但基本上走完了整个西方100多年的历史。当前商业面临的环境,是一个线上线下渠道竞争、商品品类和数量供给充分、消费者信息获取渠道分散、追求个体价值的充分表达等叠满BUFF的竞争情况。
以前,商业通过品类的聚集性去号召别人来,但现在,随着越来越多像CPI这样的商业涌现,它们不在体量取胜,不够大,很难通过量来形成一次召集。而需要通过“人格魅力”——那种一致性的,从空间、场景到消费,到心智,这一系列,形成一个很统一的对社会的召集,散发出这种自己独特的魅力,由此形成吸引。
所以,理解CPI,不需要找到一个标签定义它。CPI,只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一个样本
2024年春天,CPI正式亮相了。
除了「莺Oriole」和「bake no title」,CPI最终落定的还有——「SND」,先锋服饰买手店,成都首店(之前在阿那亚、重庆都深受欢迎);「纸贵」,在CPI以半开放设计工作室亮相,整个CPI的标识系统出自它手;「proper定常」,青莲上街的老牌潮流名所;「jojo&nana」,无早的新店,还有来自日本的高端户外品牌「Sonw peak」旗舰店。
2019年我第一次去CPI,很野。开业当天,我实地再次走了一圈。从雅州路进去,草丛里CPI的logo若隐若现,不规整的字体设计一下就抓到眼球。随着台阶下去,我走上了CPI的主动线,左边是一条高路线,右边是一条低低的路径,从左到右——高、中、低,落差感穿插其中,很流畅。远处看去,不同的空间错落地沿路叠放。
我最喜欢的是「纸贵」下面的那条道路,左边是裸露地质肌理的景观,右边的建筑延伸出一整片蜿蜒的弧形台面,头顶是被树影覆盖的舒爽,流动的、惬意的,是一种可以随时“席地而坐”的感觉。
麓湖在营造“场景体验”上一直很有优势,独特的湖岛景观是它最大的特点,但在面对CPI的改造时,仍然有不小的挑战。进行改造的景观团队负责人贾文婧说,CPI地处麓客岛的位置,改造前后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改造之前,这里是一个样板间的杂乱群落,植被景观的选择也已经过时,很像多年前那种在人民公园里看到的风格,花植草植,包括排布都非常老派。而且CPI本来就落在一些高低起伏的山丘上,现在大家能看到上中下的三条动线,都是后来保留的。
最大程度上尊重地形的特征,做轻微的调整,场景塑造是根据自有的地形与风格保留更新的,并不是刻意为之,这是景观团队与CPI团队的共识。也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不破不立,让CPI的场景特征更加鲜明。
Joan后来说,我们想要的场景是可视的,也是怀揣着这样明确的目的,让那些形容词(比如舒适、松弛、自在)变成实感。
穿过「SND」前的大广场,看着月亮阶梯,我坐在广场旁边公共空间的阶梯处,眼前是一汪湖水,风掠过湖面。我忍不住想,若以此为demo,为一个小小的起点,未来的麓湖水镇会是怎样的?
听听别人怎么看CPI?
范姐
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麓湖的“明星业主”范姐很有发言权。截至到开业,范姐一共去过4次CPI。
“那天我走进一家店(聊完以后才知道那叫买手店),当时看到他们那个花瓶摆放的位置,和前台、转角在一起打挤,我就直接说你这样放不合适,不美观,他们老板听到马上跟我聊起来了,问我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摆放,我就给他换了个位置。错开了色系,然后告诉他这样从窗户外面也没有视线遮挡,可以一下看到这个花瓶。老板也很认同,我们就这样聊了起来。”
也是基于这样热络的一次交流和表达,范姐真正意义上搞懂了什么是「买手店」:每个东西都是“淘来的”,精挑细选来的,只有一件。这就是买手的意义,选择美好的事物呈现出来,遇见有缘的人带走它。
在这种交流中,范姐说,固有印象被打破了——一些不明所以的微妙感受,比如高冷、比如距离。她发现,这里的品牌们都要显出自己的特别之处。如果你想要了解他们的故事,只需要坐在店里花几分钟聊聊天,就能有很明显的感受。
范姐从不知道什么是“CPI”,到去CPI看戏剧节,再到购物,最后和品牌店铺老板聊起展陈。对她来说,“感受”这种虚无的词,突然在这里变真实了。
她说:“最开始我是真没搞明白CPI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后来开业当天才知道自己走着逛起来很舒服的地方就是CPI的时候,那种人在场景中被感染的心理变化,我觉得挺微妙的,就是体验感吧。”当然,范姐也问了身边的其他朋友,有人和她一样对这里“有感”,也有人是“无感的”。
九今
九今是麓湖「能量社」的会长,热衷于在公园里散步、接触自然。于她而言“CPI整体设计确实挺好看的,简约又不复杂,很干净,很好出片。但具体里面能逛的东西其实很少,尤其是吃的、喝的,我有时候逛到那里想吃点喝点什么,都没有什么选择。”
作为自由职业者九今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在麓湖发生。她认为CPI很适合做一个针对自由人士的办公地,做一个集合的小空间,类似于云南大理那边的数字游民集合地,这样大家也可以结交更多的人脉。但目前CPI给她最大的感受是功能性还有些单调,希望之后可以有变化。
大熊
关注户外运动的大熊,有着二十年的户外经验。他在麓湖经常会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如徒步、攀冰、自驾旅行等,同时也会组织一些日常的户外运动如麓湖玩水等。
“CPI很漂亮,但有点距离,我感觉它并不属于我生活场景当中的一部分,不像麓坊中心,也不像麓客岛的那些草坪,这些才更像是我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他说,如果CPI增加了更多可逛的商铺,餐饮业态也更完善地建立起来,他和朋友更会选择去到CPI逛逛,聊个事情或者喝杯咖啡放松。
赵先生
麓湖「设享会」的赵先生非常喜欢CPI。
“我一直对麓湖的每一个项目都充满了期待。当我第一次走进CPI时,我的惊讶和触动更是难以言表,这里从样板间转变成了一种非标准的商业形式呈现在我面前,这在成都乃至全国的一线城市都极为罕见。”
CPI给他最大的感受,是他看到了一种对自然地形的尊重,以及一种自然生长的力量。无论是房屋还是视觉导览系统,都给他了一种自然生长而非人为雕琢的感觉。他和家人也经常去CPI岛上遛狗散步,他很享受这里给人的松弛感受,尤其是晚上散步的时候。
图片来自CPI及品牌、Holi河狸景观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