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金:历史教研员听课笔记①:为什么讲不完

文化   2024-12-11 20:54   安徽  

在下校听课中,发现老师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在规定课时内没有完成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确实多”,相比以往的教材,统编教材纲要式的编写体例具有时空跨度大、史实概念多的特点;二是老师“讲得多”,不会取舍和整合,老师们对于课标的解读和教材的分析不到位,主线不明,主题不清,在落实课标和使用教材中存在偏差;三是学生的基础千差万别,在教学中需要面对许多具体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讲不完”的问题呢?我的建议如下:

一、聚焦主线,减量提质。梳理课标意识,加强课标研读,学会解析课标,聚焦关键史实和核心问题,严格依标施教。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辛亥概念》一课为例,课标要求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那么本课并非传统讲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而是从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入手,去梳理相关的史实,去评价辛亥革命。围绕“三民主义”的内容、提出背景、以武昌首义、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看“三民主义”的落实情况,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作用,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况及孙中山的革命行动和相关言论思考“三民主义”的局限,从而认识到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再放到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去看“三民主义”可知,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人民解放事业中里程碑式的成就。我们在分析历史时,不仅要看到先人没有做到什么,更要看到其做到了什么,对历史怀有理解和同情之心,不可苛求古人,因为历史的进程是波浪式推进、螺旋式上升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二、整合教材,精准施教。以单元视角进行教材分析,提炼单元主题和教学立意,理清课时结构,做好顶层设计,然后逐步实施。在备课环节,老师们要发挥集体教研的力量,认真进行教材分析,尤其是注意从单元视角入手,从而准确把握课时教学的目标。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有几个小建议:

1.要认真阅读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尤其是其中的“课标解读及单元分析”部分。我在调研中发现,老师们基本不看《教学参考用书》,这个毛病要改。《教学参考用书》是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非常重要的资料,也是进行教材内容取舍、调整以及整合的重要依据。

2.要认真研读单元导语,根据课与课之间、课内各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制作思维导图,在单元框架中进行教材优化整合,合并同类项,进行单元课时数总体设计。

3.重视课内“学习聚焦”栏目,“学习聚焦置于每一目的标题旁,以精练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或要点,认真学习“学习聚焦”可以明确子目的讲授重点,将课内各子目的“学习聚焦”串起来,可以梳理本课的主线,提炼本课的主题及核心问题,确保教学的精准性。

三、做好“断代”,进行顶层设计。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每个学习专题所涉及的范围,一定要学会“断代”。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没有这个意识,直接就是具体史实的讲授和学习,但是对于学习内容涉及的时空范围却不曾提及和强调。我们一直在教导学生要有时空观念,反观我们的教学是否明确了时空范围?我们今天历史教学的一大困境就是:老师本身学科素养不足却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为例,本课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范围是“1912.3——1919”即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起至五四运动爆发前,而根据教材的内容又可将这段时间分为1916年袁世凯死之前和袁世凯死之后两段。这样在教学中就有了明确的时间线索,从而也就方便学生理清阶段特征,而不是零碎的史实。

四、整体架构,贯通讲授。即使没有讲完也没事,关键是要处理做好各课时之间的关联,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围绕一条主线和一个问题的分层次、分角度的逐步学习与交流。由于学生基础差异很大,没有在规定课时内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是很常见的。问题不是讲不完,关键是讲得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盲人摸象,形不成整体认识,呈现给学生的是零碎的史实和概念。我们一定要树立整体思维和贯通思维,把历史学科的“通感”讲出来。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一课为例,首先要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涉及的范围为“1919—1927年”即五四运动至国民革命失败,其中的重大史实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这些史实在旧教材中都是单独一课,但是现在放在一课一中怎么讲授?有的老师还是按照以往的单史实授课方式,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三个史实依次讲授,耗时至少三个课时。这样讲授的问题不在于课时,关键在于学生没有形成对1919—1927年这一时间段的整体认识,也没有理解三个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如何改进呢?将三个史实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贯穿起来,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入手,将五四运动纳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下分析,将国民革命置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分析,这样本课就成为主题明确,主线清晰立体讲授,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在主题引领下分课时完成学习内容。

五、做实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教材史实多、概念多,非常有必要指导学生利用早读、晚修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助于教学的顺利推进。课前预习要明确任务,课中要对预习成果进行点评。课前预习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制作课时思维导图和单元思维导图,可以指导学生用双色笔划出教材中的史实、概念和结论,可以制作问题反馈卡,收集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分类和提炼,将其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授和课堂讨论。

当下“讲不完”的问题比较突出,是新课标、新教材在课堂实施阶段的痛点和难点,对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非常重要。“讲不完”的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教学中课标、教材、学情的适配度不够,实际对教师的个人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课标解析、教材分析、主题确立、问题设计、史料研习、教学评价、作业设计等等方面都需要潜心学习和专业指导。

目前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了教学关系中的优先项。在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老师少讲,学生多动”确实是当下的折中之策,但是并不应该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忽视“教师教”,而是应该加大教师专业培训,尽快建构起适应“三新”背景下的教学方式。

历史论文悦读分享
精品历史资料汇集地,学习历史的好助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