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子们好!欢迎来到振可考前答题冲刺频道!
除了基本的论述题之外,材料类型的论述题也需要大家掌握!另外,关于法律条款、政策法规的解读也是新传的考点之一。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则10月24日出台的法律条例,而且与咱们新传考生息息相关。一起来看看吧!
10月24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并明确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共7章60条,其出台历经7年讨论、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旨在通过坚持“问题导向、社会共治、立法协同”的方式,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1.91亿。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条例》压紧压实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为网络企业规范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表示。
近些年来,国家也在不断搭建网络安全“藩篱”,逐步推进未成年网络生态建设。国家网信办自2020年启动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聚焦未成年人较为活跃的网站平台、产品功能和位置版块,及时发现处置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有力遏制一些乱象隐形变异、反弹反复。
如果说专项整治活动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法律基础,那么《条例》的出台则是兼具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条例》重点规定了五大内容,既要从根源上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又要在具体的“触网”行为中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通过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同时针对具体的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现象,《条例》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设置便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保存遭受网络欺凌记录、行使通知权利的功能、渠道。
材料分析题是川外、工商、交大、西政的必考题目,近两年西南大学也开始出现有材料的论述题。此次材料是最近刚出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颁布,从材料中能找到的是条例拟解决的问题、意义等,所以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用新传的语言去分析就好。注意材料分析题一定要紧扣原材料内容,在论述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到材料的话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以其迅捷、便利、 开放、互通等特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未成年人一代作为“数字原住民”,通过互联网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又接受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和改变,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保护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安全上网,既关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家庭、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以此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出台为契机,加强统筹协调、压实各方责任,持续筑牢网络保护屏障、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让网络为未成年的生活添彩、为他们的成长赋能。
一、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潜在风险
(一)有害信息与网络暴力泛滥
内容风险与未成年人接触可能有害的信息有关,一般包括挑衅性内容和错误信息。挑衅性内容包括反映色情、暴力、种族主义或仇恨的图像或文本,还有少部分未成年人关注自杀网站、饮食失调和药物滥用等网站。2020年 9 月,澳大利亚网络安全专员办公室对 627 名 12-17 岁未成年人的调查显示,过去的六个月内44% 的未成年人有负面的在线体验,其中 20%的未成年人接收不适当、不需要的内容,如色情或暴力材料。内容风险也与错误或不可信的信息有关。未成年人缺少足够的社会经验和防范心理,网络安全意识不足,容易成为网络安全问题的受害者。
(二)风险传播与隐私泄露
未成年人的线上接触可能会导致各种风险情况,像网络欺凌、性招揽和隐私威胁。网络欺凌是未成年人经常遭遇的在线风险之一。美国网络欺凌中心 2021 年的样本报告显示,过去三十天内经历特定类型的网欺凌时,网络谣言传播 ( 33.2%) 和刻薄或伤害性评论 ( 28.7%) 是最常报告的内容。42% 的样本报告在过去三十天内发生过两次或多次一种或多种类型的网络欺凌。除了网络欺凌,未成年人隐私被泄露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近年来,我国相当多的未成年女孩采取了不安全的在线联系行为,她在初次在线接触后披露个人信息、发送个人照片和进行面对面的接触。
(三)商业风险与数据造假
商业风险包括线上商业开发和不必要收集个人数据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扮演的消费者角色也可能导致风险。近几年,未成年人盗用家长信用卡给主播打赏、购买高额玩具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未成年人对于商业网站的分辨并不到位,他们最开始以为只是娱乐网站,没想到背后还有商业陷阱。另一个比较隐蔽的商业风险是向网民索取背景信息。未成年人被邀请注册并传递他们的姓名、年龄或电子邮件地址等个人信息,被邀请回答关于消费行为、偏好以及喜欢产品程度的小型调查,在无意中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人或网站。根据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 2019 上半年) 》显示,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防范意识,18 岁以下未成年人占 9%。
(四)网络沉迷问题持续发酵
未成年人阶段是大脑的神经发育和认知发育的关键期,如果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会造成未成年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偏差,从而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未成年人愈发沉浸在智能化移动设备使用、视频观看中,超三成表示自己“更爱玩手机、玩游戏了,难以自己控制”(32.3%),每天用网时长超过三小时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比例较往年显著增长,而且有10.6% 的孩子察觉到自己“更孤独了,与人面对面接触减少了”。网络沉迷极大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滋长。
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许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的难点和痛点问题;规范了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促进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网络暴力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健全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有助于发挥平台企业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对推动数字时代未成年人保护规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互联网治理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政策规制
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这一议题,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始终高度重视,积极发声,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接下来,要继续发挥政策规制的指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多方力量,优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首先,要敏感于时代变化,持续推进未成年人互联网专项治理,严查诱导应援消费、侵犯隐私数据、网络游戏弹窗等网络乱象,统合多部门力量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其次,应加强对已有举措或产品的质量评估,通过未成年人及其家长了解一线使用者的真实想法,完善研发、应用、测试、反馈等环节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可以推进部署网络产品通用的行为规范准则,深化细化国家智能终端和网络运营商的共同技术标准,探索能够指导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普适化标准。
(二)推进技术保护,互联网平台落实未成年人用网服务细节
前沿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互联网产品带来更多可能,给未成年人用网监管提出更多挑战,也为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保护与引导提供了更多路径。从“未成年人模式”等举措的细化、落地,到《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具体实行,背后都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推动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技术治理,需要互联网企业和平台加强自律,推动技术向善。推动内容监测和治理平台建设,完善不良信息识别和预警系统,打造属于未成年人的互联网生态环境。网络平台要担当社会责任,加强技术保护,用好技术手段为未成年人用网保驾护航。
(三)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活动,加强区域校际交流和教育资源互通
网络素养教育活动有助于提升地方未成年人信息获取与运用的能力,不仅对未成年人个体提供帮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普资源和教育资源均等化,补足区域信息差异,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具体来看,在培训内容上,选择贴合未成年人现实网络活动的知识和场景带入网络素养课堂,避免老生常谈或泛泛而谈,切实为未成年人提供用网信息和基本技能;在教育方式上,除去传统的课堂宣讲,还可以策划同教育、体验式学习等教学活动,从效果导向出发创新教育理念。
(四)宣扬包容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念,倡导代际沟通与监管并行
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教育和用网监管,家庭的首要责任不言而喻。应继续倡导包容有爱的家庭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开放的代际关系,避免家庭教育缺位。网络中的代际连结是亲子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住校学生等与父母分开的未成年人而言,借助互联网与父母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既可以满足孩子基本心理需要,也是父母监管未成年人上网的重要途径。
从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再到网络传播,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随着技术迭代而不断改变。信息环境的变化,乃至信息控制权的变化,使得互联网治理的要求愈发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良好的网络生态是网络强国战略的目标,是网络时代每个社会个体的期待,也是当下推进未成年人用网保护的必然要求。
✨
在线等你
✨
24振可录取通知书来啦
「点击图片跳转振可24录取通知书推文」
“送你斗志昂扬地走进考场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