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25西南政法大学新传考研*专硕学硕真题详细解析

2025-01-05 16:57   重庆  
欢迎添加vx:cccky728 获取1v1咨询

❥期待与你邂逅山城重庆

我们一定会相约在阳光明媚的山城!





西南政法大学押题反馈
ZHENKE





西南政法大学专硕



西南政法大学专硕334

一、论述题

结合新闻客观性原则演进过程,结合实例,谈谈新闻采访面临的挑战(20 分)

答题思路:本题把新闻客观性与新闻采访结合起来进行考察,问题落脚点是新闻采访的挑战,但答题时需要结合新闻客观性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脉络,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回答。新闻客观性的定义、原则、历史等知识点可以穿插进自己的答案中。


参考答案:

新闻客观性是西方新闻专业性的核心概念,被认作“负责的新闻业”的标志,其在中国也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原则。客观性既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也是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贯穿于新闻采访始终。它要求新闻工作者应摆脱个人偏见和主观意识,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采访对象和事实。如今,技术不断更新,媒介环境不同于以往,世界范围内政治博弈仍在加剧,国际安全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新闻客观性在其演进过程中,新闻采访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诞生于商业逻辑下狭隘的新闻客观性

宏观上看,新闻客观性始于美国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历经传播科技和实证主义思潮的推动,并逐渐被确立为新闻界公认的职业理念和道德准则。其诞生之初就带有商业属性,通讯社的诞生与发展是客观报道原则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讯社强化了新闻的商品性,1900年美联社社训“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标志着“客观性”作为一个重要新闻观念问世。然而由西方私人资本所掌控的商业化新闻媒体,在替代原来狭隘的资产阶级党派新闻的过程中,把激进的、并已开始培育工人阶级意识的劳工新闻边缘化,使新闻成为特定群体的传话筒,而忽视了普通大众的利益,丧失了新闻应该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与客观性。如麦卡锡事件使人们看到,客观性理念可能沦为强势权力的工具,代表权势阶层抛头露面发表观点,成为政治势力的应声虫,新闻采访的客观性之于民主社会的价值被削减。


二、工具依赖导致新闻采访的客观性弱化

塔奇曼提出新闻业中有一套例行的程序,主要被专业人士用于保护自己免受批评的攻击。新闻工作者竭尽所能提供的只是一些从形式上能够证明其文字客观的证据,而形式上的客观不能保证内容上的客观。比如新闻采访中的专家权威来源,这种做法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免于编辑的责难以及可能发生的诉讼困扰,但是缺少挖掘与探究,让公众自己判断新闻事实,实际上是转嫁了呈现事实真相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上的责任,增加了公众认识世界的负担,无益于事实真相的揭露。在这个层面上,新闻客观性只是记者逃避责任的“幌子”,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规避了报道的责任职业风险。中国新闻业中也有这种现象,当新闻工作者因害怕担负责任而过度依赖新闻来源,只是罗列从官方部门获取的消息来源时,也不能真正保障客观性的实现。因为对官方新闻来源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普通公众的声音被淹没在强势群体之中。


三、技术涵化下新闻采访遭遇“合法性”危机

在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客观性遭遇的挑战还面临技术介入因素的冲击。20世纪上半叶客观性法则确立时,职业新闻机构和专业新闻工作者是掌握整个新闻实践的主体,他们垄断各种新闻专业知识、核心概念和评价体系。数字时代,新闻实践是多维结构去中心化的,新闻实践主体的权威和专业性被分解了。新闻生产及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技术赋权扩展了原先单一的职业新闻传播主体,大量非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涌入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各个环节。新闻业正在遭遇“去专业化”危机。相比职业新闻传播主体,非职业新闻传播主体客观上缺少获得权威信息来源的渠道,主观上也没有遵循客观性专业理念那些“清规戒律”的自我要求。非职业新闻传播者获得合法性的来源也不再是客观性,而是来源于和用户之间的互动。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业中的重要职业理想,规范指导着新闻实践活动。新闻客观性也因其自身的先天不足、后天新闻业的变化发展等原因,面临诸多挑战。人们批判陈腐的客观性法则,也可以为新闻业注入的活力,在嘈杂的声音中,促进新闻客观性不断地审视、反省自我。




二、实务题

1.在报道中,如何吸引读者注意力同时保证客观准确?(25 分)

答题思路:这道题和上面的论述题一脉相承,问的是怎么做,在答题是可以参考一些共同知识点。吸引读者注意力与保证新闻客观准确,涉及的知识点是新闻的趣味性和客观性,可以在书上既有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前新闻发展的时代变化进行拓展。


参考答案: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既要传承传统新闻业的优良传统,也要利用好新媒体,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让读者真正感受到新闻的魅力和重要性。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注重对所隐藏的事实进行挖掘、对复杂的事实进行分析,以此来完成新闻的制作和报道。要从各个方面做到对事实原貌的还原,为受众展现事实本真。客观报道是新闻的生命线,客观性贯穿于新闻事实的始末,失去客观性的新闻报道也难以告知大众事实真相。客观报道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对性。但是客观事实是一种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的相对性,是受外界非信息采集人员等因素影响客观事实的一种情况。它普遍存在于实际的新闻采编过程中。要克服这种情况,新闻从业者就要不断完善采编的手段和方法,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知识面与职业素养、加强责任感、尽最大可能把事实呈现给受众,做到相对的客观。


二、在新闻制作中,熟练掌握网络技术与规律,增强网络新闻吸引力。随着21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人们了解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新媒体时代也应运而生。新闻传播的媒介日趋多元化,网络正逐渐成长为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网络新闻写作吸引力的增强对于网络新闻至关重要。如标题要强化新鲜元素,新闻网站多采用新闻标题集中组合式的引导式版面布局,每条新闻的详细内容需要点击标题链接才可以阅读,因此高质量的新闻标题作用十分突出;导语要凝练核心内容,在网上看消息,人们很少逐字逐句地详细阅读,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知晓新闻的内容要点,使用简短准确的语言,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杜绝使用夸大的、带有促销意味的言辞等;主体突出关键词处理,主体写作要注意层次清楚、点面结合、精选材料并且与导语呼应,力求生动活泼。


三、做好新闻把关,处理好政治方向与新闻品质、内容生产与新闻把关、媒体融合与内容安全、导向风险与业务风险、传统形态与新媒体、新闻内容与“媒体内容”、正向“加油”与逆向“刹车”、知识积累与临场处置、风险形态与把关能力等之间的关系。学者陈力丹认为,就职业传媒工作而言,选择与组合是传媒产品生产的一种职业性控制方式,一则新闻得以发表,是传播者选择与组合的结果,代表了传媒或具体工作者观察事物的方式或观点。把关的标准,不仅限于偏重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还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等因素,更广泛和深远地影响把关人的行为选择。作为新闻作品生产的末端环节,新闻编审是融媒体新闻报道的最后一道防线,承担着审查和核实新闻内容的责任,严格执行把关流程,规范新闻编辑、校对和审核,是确保新闻真实性、避免不良影响、维护社会稳定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


2.在采访中,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结合实例进行解释。(25分)

答题思路:此题考察的是新闻采访过中与采访对象的沟通技巧,可以分步骤进行答题。如:采访前,深入了解采访对象;采访时,营造轻松的采访氛围、使用闭合式提问、换位思考、保持专业与诚信等。按照以上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再结合自己积累的案例辅助说明即可。



三、策划题

“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设计一个报道策划(30 分)包括策划主题、目标受众、信息来源、采访计划、策划预期效果。(小班课原题)


答题思路:报道策划是常规题型,“一带一路”话题也是常考热点,都是大家练习过的内容,应该不难,注意格式正确和内容的完整性即可。




四、材料分析题(30 分)

材料是第一财经的财政部颁发一系列增量政策(内容围绕化债政策)


根据材料分析来源可靠性和信息完整性(5 分),分析其写作技巧和结构安排(15 分), 以及产生的效果影响(10 分)(小班学姐小班群发布过)


答题思路: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涉及的知识点是新闻来源、新闻写作结构与技巧、新闻传播效果,都是教材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原题,答题时注意把知识点和材料相结合即可。




五、评论题(20 分)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流量为王、娱乐至上的时代,是否还需要进行现场采访,进行旷日持久的调查,权威媒体该如何进行议程设置。有人说新闻传播行业已经是“夕阳行业”,AI 将来可以取代记者。

根据以上内容进行 300 字的评论。


答题思路:这道题考察的是技术革新对人类职业的冲击,不是很新的热点,但是人工智能话题也算是一个长期热议话题,对考生来说不算陌生。评论的立意肯定是要从正面角度写的,即AI不可取代记者。论证角度可以从内容为王、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必要性、AI的局限性展开。





西南政法大学专硕440

新闻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15分)

1.新闻发言人(一模原题)

参考答案:新闻发言人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或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事,约见记者或举办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针对有关问题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初步建立于1983年,2003年SARS疫情爆发卫生部举办多次新闻发布会成为全国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标志。作为新闻发言人,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及工作技巧是必备的素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在于:满足公众知情权,实现公众的民主权利;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促进政府形象的建设,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和公信力。


2.话语

话语的概念来源于语言学,话语分析理论是其代表理论,宝子们如果看过《作为话语的新闻》《话语与社会的变迁》等相关话语分析著作应该会比较了解。

参考答案: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话语分析脱胎于语言学与语义学,是指借助于符号理论和话语理论对传播活动的各种符号、象征、文本及话语进行解剖,从表象中发现其中隐含的深层寓意与真实用意,常用的研究方法一般有结构分析、语用分析语言交际分析、社会语言分析等。


3.突发公共事件

参考答案: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事件,需要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来应对。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二、简答题(20分)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二模原题)

答题思路:此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与新时代的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属于基础知识,主要包含: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人民;服务大局,推动经济发展;成风化人,培育社会风尚;激励人民奋进,促进社会和谐;传递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答题时注意知识点的全面即可。


2.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

答题思路:常考知识点,考察的是出版自由的特点,主要回答以下几点:1.出版自由相对性的定义2.宪法法律的制约3.国家利益的制约4.伦理道德与习俗的制约。



三、论述题(15分)

1.舆论工作的时度效是什么,如何把握?(二模原题)

答题思路:本题来自马工程《新闻学概论》第二版,宝子们在教材中可以找到对应知识点。舆论引导也是新传考研中的热门知识点,本题旨在考察新闻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阐述,答题基本要点是:

①时,就是新闻舆论引导要把握好时机、节奏;

②度,就是新闻舆论引导要把握好力度、分寸;

③效,就是新闻舆论引导要注重效果、实效。



四、材料分析题(25分)

材料:上海广播电视台系统性变革的阻碍和机遇,如何促进传统广播电视台系统性变革?(模拟考讲评课原题)

答题思路:翻译题目,本质上问的是如何促进传统媒体转型,即“怎么做”。结合材料的做法,可以朝着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媒体融合的方向进行解答,分主体进行回答,如体制改革、技术支撑、人才培养、传播创新等等。



传播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15分)

1.中央厨房

参考答案:中央厨房指将记者采集的素材纳入全媒体数据库,进行二次加工和编辑,使之成为新闻半成品,再由各平台根据其传播特性进行再次深加工,最后的终端产品通过不同渠道多次发送的内容生产机制和数字化传播模式。


2.睡眠效果

参考答案:休眠效果也称为睡眠者效果。传播学者霍夫兰在说服研究中发现,信源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一种变动关系: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往往处于一种“休眠”状态。但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3.智能传播

参考答案:智能传播是指在数字信息时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对信息进行精准识别、理解和分发的过程。智能传播的特点包括高度自动化、个性化定制以及实时反馈,能显著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二、简答题(20分)

1.数字鸿沟是什么,数字鸿沟的表现(三模原题)

答题思路:基础知识点,《传播学教程》上可以找到对应答案,考察大家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回答完整即可,数字鸿沟的定义以及A、B、C、D四种差异,在新媒介技术环境下衍生的知沟和信息沟。


2.运用认知基模理论说明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以及刻板印象对个人决策的影响

答题思路:基础知识点,同样是考察大家对基础知识的背诵,在《传播学教程》中可以找到对应的知识,宝子们自行查阅哦。



三、论述题(15分)

用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理论和人的视听觉分析短视频创作如何对人的理解度和意识度产生影响。

答题思路:首先需要解释麦克卢汉热冷媒介理论的概念,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短视频创作对人的理解和意识产生的影响。学界的通俗观点是热媒介具有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冷媒介具有低清晰度和高参与度。但学者刘海龙认为,“冷热媒介说”是对麦克卢汉理论的判断错误,将信息清晰度作为唯一标准。他认为从受众感觉上来看,区分冷、热媒介最基本的是参与度,清晰度只是从参与度引申出来的判断标准,清晰与模糊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标准。短视频必须吸引人的参与才能维持数据流量,它将图像、文字以及声音齐聚屏幕,观看者需要同时调用视觉和听觉,同时在评论区内交流讨论参与信息传播。宝子们可以把短视频与冷热媒介中相契合的点结合起来作答。



四、材料分析题(25分)

关于人工智能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以及拥抱数字未来,思考人类与机器的发展。

自拟角度,自拟题目,运用传播学观点分析。(这道题是模拟考讲评课的知识点)

答题思路:技术与人的博弈和协同发展也是老生常谈,可以运用的理论很多,言之有理即可。





西南政法大学学硕




西南政法大学学硕706

采访部分

一、名词解释(15分)

1.新闻事实

参考答案: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这些事实不仅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而且通过新闻传播媒介的报道,满足了公众对信息的需求。


2.解释性报道

参考答案:解释性新闻又称“新闻分析”,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意义或预测新闻事实发展趋势的分析性的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中坚,也是新闻业充分落实新闻报道信息深度的主要抓手。


3.假借式提问

参考答案:假借式提问是一种提问方式,在这种提问中,提问者并不是真的在寻求对该问题的直接回答,而是通过提问来引导学习者或回答者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常见于教育、研究等领域,目的是通过提问来促进理解和应用知识,而不是单纯获取信息。




二、简答题(20分)

1.新闻采访在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下的原则与要求是什么?(模考押中)

答题思路:本题考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属于高频考点,宝子们自行在教材中查阅哦。


2.新闻记者的主体意识

答题思路:答题基本框架定义+5个方面,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人对于自己作为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的自觉的认识和能动性的把握。记者需要具备的主体意识包括5个方面:信息意识、价值意识、受众意识、法治意识、审美意识。



三、实务题(40分)

1.材料: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内容,请作为《人民日报》的编辑,针对国家建设“文化建国”主题,选择三个采访对象各拟两个问题。(模拟考讲评课一原题:网络文化强国)


2. 材料:油罐车事件,简述暗访需要注意的问题。



写作部分

一、简答题(20分)

1.通讯的特点(模考押中)

参考答案: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文体,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新闻性:通讯严格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颖性原则,报道新近发生的真人真事,强调时效性和时效性的延伸。

文学性:通讯通过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细节,如人物描写、场景刻画等,使报道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文学性不仅增强了新闻的形象性,还提高了其传播效果。

评论性:通讯允许作者直接表达个人对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和评价,通过评论来深化新闻内容,增加其思想深度和影响力。

完整性:通讯的内容详尽,容量大,取材全面,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提供详尽的背景和细节描述。

生动性和感染性:通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使内容生动有趣,同时贴近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现实性:通讯紧密配合当前形势,服务于现实中心工作,确保内容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独特风格,使其成为传递信息、反映现实、教育公众的重要工具。


2.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特点(模考押中)

参考答案:

①快速发稿,时效性强

突发性事件往往具有事发突然(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现场失序(报道环境的复杂性)、信息混杂(传闻难以快速核实)等特点,这对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快速反应、迅速出击、现场报道的能力是严峻考验。面对突发性事件,媒体应迅速作出决策、提供保障,派出记者奔赴现场,围绕事件的原因、处置、影响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滚动报道。为及时满足公众知情权,减少公众因信息缺失或流言传播产生的心理恐慌和行为失控,媒体一般会针对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进行快速核实、发出快讯,然后再进行跟踪报道、披露事件进展,直到事件尘埃落定。

②滚动更新,现场感强

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电视会采取直播、报纸会开辟专版、网站会推出专题,对事件的发生原因、应急措施、救援进展、造成后果等信息进行滚动更新和动态报道。往往第一时间发自新闻现场的图文报告或视频新闻最受关注、最有影响力。

③形式多样,立体感强

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不仅运用消息、通讯、特写等各种新闻体裁,而且还经常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新闻地图等融合手段,来表现突发事件的各个侧面,让受众对突发事件有更直观和理性的认知。但同时,也要注意,由于突发性事件报道注重信息的滚动更新和专题呈现,往往具有“碎片化拼贴”或“集成化组合”的特征。受时效性所限,各种报道文体会根据报道要求和发稿时间灵活使用。



二、消息改写题(15分)

材料:便民惠警app建设,普惠人民生活。根据材料拟定新闻标题和导语。



三、实务题(15分)

国家级媒体对反法西斯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主题进行融媒体报道策划,请选择三种样不同的媒体形式并简要说明报道内容。



四、评论题(25分)

材料:网友冒充余华英的儿子博取流量

根据材料,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评论

答题思路:可以朝着虚假新闻、新闻真实、道德与责任这些方向进行立意,言之有理即可。




西南政法大学学硕810

新闻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15分)

1. 舆论监督

参考答案:舆论监督指包括记者在内的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及各种权利关系,对党和政府机关、官员的错误决策、腐败行为、不良之风以及不当言论,同时也对有碍公德的社会行为发表意见和看法,从而进行揭露、批评,对其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方式。


2. 典型报道

参考答案:典型报道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主要用于宣传和推广具有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的典型人物、事件和经验。这种报道方式不仅展示了被报道对象的真实面貌和内在特征,还融入了记者的分析和思考,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


3. 新闻职业道德

参考答案: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形成比较一致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产生新闻工作者的共同道德要求。包括两个主体方面:个体主体,即新闻工作者个体;组织主体即新闻媒体。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需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对新闻媒体来说,需要承担媒体社会责任。



二、简答题(20分)

1.结合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如何实践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模考押中)


答题思路:仍然是考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回答马克主义主义新闻观内容的基础上,再谈如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即如何处理好传承和发扬的问题,需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二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围绕这两点答题都可以得到踩分点。


2.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的影响(模考押中)

答题思路:影响类的题目可以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入手,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也是一个常考知识点,应该不难,言之有理即可。



三、论述题(20分)

习近平总书记发言关于要增强文化自信,在2035建成文化强国。论述中国媒体如何参与文化强国建设?(模考类似题目)


答题思路: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媒体如何参与文化强国建设、如何增强文化自信,首先需要理清主体,中国媒体一般指的是主流媒体,即主流媒体如何参与文化强国建设。也可以辅以回答一些优秀的自媒体是如何传播中国文化的,但是主要回答的还是主流媒体如何做。可以从加强政治意识、强化内容与传播、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等方面进行回答,能自圆其说皆可。



四、材料题(20分)

关于网络暴力的案件罗列。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网络暴力治理的看法和认识。(这道题!是振可月考卷、模拟考讲评课中的原题!!)


答题思路:原题不多说,宝子们自己查漏补缺哦。



传播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15分)

1. 基模

参考答案: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也称为心智结构或认知结构。基模代表着一种陷入为主的、自上而下的过程,描述了人们头脑中已有知识对当前信息处理过程的影响。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随着个人的成长可以得到发展和改造。同时,基模作为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往往呈现层化结构。


2. 媒介偏向论

参考答案:媒介偏向,又称为媒介偏倚,是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英尼斯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不同的传播媒介因其物理特性和技术属性的不同,会对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文化发展产生特定的偏向性影响。英尼斯认为,媒介可分为媒介时间的偏倚和空间的偏倚。前者是质地较重、耐久性较强,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和长期保存性,如石刻、羊皮纸、黏土板等。与之相对,偏倚空间的媒介便于传输和扩散,但是耐久性较差,如纸质书籍、印刷品、电子媒介等。


3. 讯息系统分析

参考答案:“文化指标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就包括“讯息系统分析”剩下两个为“制度分析”和“培养分析”。讯息系统分析指大众传播的讯息是通过语言、文字、画面、影像等象征符号来传达的,这些讯息并不是符号的随意组合,而是根据一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进行加工整理后的具有完整意义结构的系统。讯息系统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二、简答题(20分)

1. 信息主权的内容和意义。

参考答案:信息主权由诺顿斯登和席勒在 1979 年《国家主权和国际传播》中提出,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信息主权是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面临着新的威胁因素下提出的。一般来说,信息主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其二,是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其三,是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意义:信息主权是一个与建立“新世界秩序”密切相关的问题。其对信息主权的重视和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规划和建设本国信息系统的重要思想。


2. 克拉帕的有限效果论内容。

参考答案: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以来的“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原因,只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在这种强化过程中,也不作为唯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

3.大众传播对人们态度的改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克拉帕在书中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是“有限效果论”的重要支撑。



三、材料分析题(40分)

1、材料:案例介绍了拟态环境、框架理论等,说明大众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舆论导向在大众传媒新闻传播中的主要作用。

答题思路:这道题考查的是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这个知识点也是比较基础的。因此,这道题的难度指数并不高,大家在答题的时候注意结合一下实例就可以。


2、材料一:城乡网民数量比例差异,互联网使用频率等。

材料二:老年人网络支付使用频率和年轻人的网络支付使用率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现象并给出相应对策。

答题思路:这道题的现实导向色彩浓厚,城乡网民差异以及互联网普及差异反映的传播学理论是数字鸿沟、信息沟等知识点,老年群体和青年群体的数字使用差异相关联的传播学知识点是代际数字鸿沟、老年传播与数字融入、数字反哺等,宝子在作答时可以辅以例子进行说明。




如果想获得以上西政的历年考研真题,宝们可以文末结尾“点赞”加“再看”并转发至朋友圈,截图给我本人(凯凯学长)就可以免费获得哦~





人生就像一场修行,也许结果会慢点到来,但永远不要停止向上生长。


24振可录取通知书来啦



也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能看到更多属于你们的结果时刻。
一起吹吹嘉陵江的风,吃重庆的火锅,走磁器口的道路。
振可与你一同见证。宝子们,山顶见哦。



「点击图片跳转振可24录取通知书推文」

❤️

“送你斗志昂扬地走进考场是我们的使命。”




振可新传考研
始于2018年,一个专为重庆崽崽量身打造的新传考研服务站。主打重庆8大高校【西南大学、西南政法、重大、重师、重工商、重交、川外、重理】提供考研资讯、考研课程、热点带读、历年真题、学习计划定制等。1v1咨询加【vx】cccky72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