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是各大新传高校实务部分必考的题型之一,
但如果它出现在名词解释部分,你能精准拿分吗?
快来跟着学姐一起积累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新闻采访】词条吧!
新闻采访:
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它是一种带有特殊性质的调查活动和交流活动,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方式,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并且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获取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是新闻采访的根本目的,观察和访问是新闻采访最基本的手段。新闻采访具有求新性、突击性、灵活性、持续性、政策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新闻采访有助于新闻记者提高认识水平,获取丰富的知识养料,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是新闻传播的关键环节,新闻写作的决定因素。
此外,新闻采访还是历史流变的主要见证。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且要具有新闻敏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准确快速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
交叉采访:
多条新闻的交叉采访。记者的采访不是一次采访只为一条新闻线索,而是有时到某地会发现好几条新闻线索的采访。
记者的采访也不是每到一地就完成一篇新闻采访,有时一篇新闻需要记者分别到几个地方进行采访才能完成,这就要求记者要具有交叉采访的意识和能力。
新闻记者在进行交叉采访时,要明确新闻点,快速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采访要全面,尽可能全面的采访相关材料,以防头绪过多而顾此失彼;多条线同时进行时,记者要在头脑中进行整理,采访完毕后也要进行笔记整理。
☆
个别采访:
记者选准某个具体的采访对象进行相互交谈从而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它以口头问答为主,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主要手段之一。
个别采访的采访方式十分灵活,时间上也可长可短,比较自由;具有可重复性,一次采访不成功,还可以进行重复采访或补充采访;具有可持续性,记者可以根据采访需要和可能,与被采访者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随地观察,了解被采访对象,掌握比较生动具体的材料;并且更为详细,个别采访在没有第三者参加的情况下倾谈,能敞得开,谈得细。
但它也具有封闭性、内容无法当场印证,需要进一步核实的特点。一般适用于人物专访、事件新闻、典型报道等。在使用个别采访时,记者在访问前应了解被访问者的一般背景资料,采访中要注意态度,注意访谈艺术,采访后要适可而止,善始善终。
☆
立体采访:
也称为全方位采访,是指记者围绕着某事物展开多角度、多侧面的采访。立体采访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上下结合、点面结合、今昔结合、横向采访、纵横结合、多面发掘。
它突破了一点一线的平面采访模式,对事物进行上下左右、古今前后的多方面挖掘,从而获得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材料,并从此相互参照印证、寻根究底,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准确的反映某一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且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但立体采访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有的还需要较大费用,一定要谨慎行事,力求取得成效。一般适用于重大题材的采访。
☆
隐性采访:
也称为微服暗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表明自己的采访目的,或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或以普通社会成员身份接近新闻源,从而获得新闻事实的一种非常采访。隐形采访包括侦查型、体验型和验证型三类。
它一般运用于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进行检验性采访;采访那些不善于、不愿意与记者打交道,或不愿意谈自己情况的人;采访揭露性或批评性的报道;更全面、透彻地了解某种社会现象、社会弊病。
隐性采访可以尽量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实现社会映像的真实再现;实施舆论监督;参与新闻竞争。但进行隐性采访时,记者要注意自身安全并且注意保存证据,把隐形采访与显性采访相结合,此外,还一定要和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遵纪守法。
☆
电话采访:
是指新闻记者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同采访对象交流,从而获取新闻事实的采访方式。它适用于收集资料,核对事实,征询意见;对一些简单事情的采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空间距离太远,由于采访时限性的要求,记者只能用电话跟对方交谈,确保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在某些特殊场合下,记者一时无法挤进现场,用电话可以强行突破时空限制,迅速接近难采访到的人。
其优点是简便、及时、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但电话采访缺乏现场感,无法对采访对象进行观察,并且不适合运用于采访复杂事情。在进行电话采访时,记者在采访前要了解被访问者的一般背景资料,控制采访环境;采访中要注意态度,注意访谈艺术,讲究技巧,尽量以引导的方式完成对话。
☆
巡回采访:
也称为“旅行采访”、“专线采访”,是记者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的采访、考察活动。其特点是以采访者的旅行见闻视角反映社会变化和风土人情。
包括徒步旅行采访、骑自行车旅行采访等。在进行巡回采访时,要求记者在采访前精心策划旅行路线,出发前做好思想、知识、物质以及前后方的联络与配合等各方面的准备;在采访中把“走马观花”与“下马观花”集合起来,依靠沿途党委和政府,依靠人民群众。
记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路走、一路写。在中国新闻史上,范长江先生在撰写《中国的西北角》所运用的巡回采访,在今日依旧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借鉴。
☆
体验式采访:
是指记者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体验生活,以获得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认识的一种采访方式。
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它有助于记者更真切地了解事物真相;更方便地获得需要的材料;写出更生动的报道;有时能了解到其他采访方法了解不到的情况。但它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体验式采访要求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直接参与某种活动,记者具有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如果记者的能力有限,许多事就难以体验。在进行体验式采访时,记者要选好体验点,深入细致的体察,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并且还要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防止片面性。
☆
突击采访:
是指对那些没有预兆,突发的重大事件的采访。突击采访要求记者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异常现象与先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闻风而动,雷厉风行,有快速的作战能力。
在采访前要采取多线并行制,各自分工,完成多组工作;在采访中,记者要尽可能接近第一现场,进入现场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在采访后,记者往往希望第一时间博送出去,但也要注意“有所法有所不发”的原则,对于一些新闻的冷处理,更有利于维护大局,维护稳定,此外,记者对事件的发展过程要进行追踪报道,给读者完整的印象。
☆
集体采访:
是指一家新闻单位两名以上记者或两家以上新闻单位的多名记者对某人、某事、某单位的共同采访。它包括合成采访,即一家新闻单位派出多名记者组成记者团,围绕某个问题或事件分头采访;联合采访,即指多家新闻单位联合组成一个记者团,围绕某个重大事件或问题分头进行采访;新闻发布会,也称记者招待会,即新闻发布者在同一场合,同一时间里接受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采访的方式。
记者在参与新闻发布会时要求着装正式,语言规范;抢座抢提问抢发稿;鉴别选择,直接引语。提问时直截了当,目的明确;把握分寸,诱导回答;逆向思维,收到奇效;适当陈述,突出重点。
☆
调查式采访:
起源于美国1902年的黑幕揭发运动,是一种特定意义上的采访方式,是指揭露社会弊端,披露内幕新闻的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行为。
它主要有调查、追踪和暗访三种方式,具有客观全面,真实可靠,精确深入,影响广泛的特点。记者在进行调查式采访时,要求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带有主观偏见,还原新闻真相;必须听取当事人双方的意见,并且尽可能获得更多的证据,以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切忌让媒介监督变为媒介审判,处理好新闻与司法之间的关系;在采访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自身安全。
☆
社会新闻采访:
指与其他专业新闻采访相区别,是指重点反映社会上个人的品德、行为、日常生活的那部分社会活动、社会事件、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关心的自然现象等所进行的采访活动。它具有采访报道的对象无行业、采访报道的题材和内容“传通性”强、采访报道的事实材料,情况复杂,性质多元的特点。
社会新闻采访要求记者改变常规的采访方式与手段,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学会在社会的“底层”发现新闻,并善于在采访手段上“变通”。采访的题材与内容既要讲究“情趣性”,又要坚持“不忘导向性”原则。采访报道时态与方法上,要注意准确客观,还要“适度有节”。
☆
机动采访:
是指在新闻传媒的编辑部里,没有固定的活动领域的专职记者所从事的采访活动。它与驻地采访不同,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不可预知性。机动采访小则可以增强报纸的信息量,大则可以提高报纸的水准。
它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与工作水平,有广播的知识性和很强的适应性。在进行机动采访时,新闻记者往往首先需要对所想要采访的内容进行新闻价值判断等,再有计划的展开行动。机动采访一般运用于对社会新闻的采访等。
☆
驻地采访:
又称常驻采访,是指新闻传媒派驻各地(国家、地区)的记者所从事的采访活动。它与机动采访不同,是长时间的多方面的。
驻地采访有利于新闻记者从驻地的实际出发,采写出具有当地特色又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它要求记者具有全局意识;善于公关;吃透两头,沉得下去;冷静客观,展现媒体的独立立场和思考;拥有自己的专家库和广播的知识面。
☆
电视采访:
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和电视技术手段,从而获取电视报道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它不同于广播采访,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它具有强烈的现场纪实性、信息传播的全方位、观众心理的参与感。它要求记者要注意立足“抓拍”;要注意精选“画面”;要注意场面调度;要注意访谈现场的采拍。
电视记者介入镜头的方式有旁观式、声音参与式和出境参与式三种类型。记者在进行电视采访时,采访前应了解被访问者的一般背景资料,采访中要深入现场观察,具有较为独特的电视新闻采访思维模式,对采访中易被忽略的闪光点和细微点加以挖掘,注意提问态度,注意访谈艺术,有针对性的提问;采访后要及时核对材料。
☆
网络采访:
是指新闻记者通过网络完成特定的采访。它具有新闻来源的广泛,采访形式多样,采写发布及时,容量的无限性和过程的交互性等特点。其采访不受时空限制且互动性强,使记者更加高效快捷的进行采访,并为公众的参与和不定时的双向交流开了方便之门。
但网络采访所采集的新闻材料的可信度有待商榷;网络新闻内容同质化,难以满足受众需要;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也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网络采访时,记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观和新闻采访的基本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反映事实,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也要懂得网络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拥有更强的鉴别能力,多源求证,核实信息,切忌让时间性凌驾于新闻的真实性之上;记者还要掌握多种采访方式的“合成”使用,增强采访报道的说服力。此外,记者还要注意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
☆
蹲点采访:
蹲点采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样式,是指记者较长时间在某个部门或某一单位进行专题采访。在这种调查采访中,记者需要带着当前实际工作中某个具有普遍性或方向性的问题,选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点”,真正“蹲”下来,认真“钻进去”,花上比较长一点的时间,扎扎实实地做调查研究,解剖“麻雀”。
☆
显性采访:
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亮明身份,文字记者通常靠所在单位的介绍信或记者证;广播电视记者除介绍信或记者证外,还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用的话筒就注明“CCTV”。
这样做,既表明记者的身份,又防止假冒记者招摇撞骗。显性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在通常情况下都运用这种方式。显性采访有利于被采访者了解报道的目的与意义,积极与记者配合,达成良好的采访效果。
但是,由于受到在表明记者身份的情况下,对方未必愿意接受采访、被采访者容易产生紧张情绪影响表达、被采访者会因为自身利益向记者撒谎等因素的限制,显性采访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采访情境,如揭丑性报道等。因此,记者必须灵活应用显性报道和隐性报道等多种形式,以期达到最好的采访效果。
✨
在线等你
✨
24振可录取通知书来啦
「点击图片跳转振可24录取通知书推文」
“送你斗志昂扬地走进考场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