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难忘母校时光
■北京 刘泽汉
一晃,离开母校已经三十多年了,但心中却一直难以忘却我的母校——杏花高级中学。在外读书工作每每被问起故乡是哪里,总是骄傲地回答:“就是名扬海外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我的母校与汾酒厂为邻,我的高中生活就是闻着清香的汾酒伴着朗朗的读书声度过的。也常常被人笑话,我是一个“被酒香味熏出来的不会喝酒的杏花人”。
谈起母校,常常以母校为荣,美好的时光,难忘的往事,历历在目。
师生资助出来的研究生
当年上初中的时候,一心想走捷径路,就是跳过高中,直接读师范、中专之类,想早日工作,挣钱养家。1983年初中毕业,第一次考上杏花中学时选择了复读,准备再好好努力一年,能考上中专或者师范。
也许是命运捉弄吧,1984年再考后,我竟然连杏花中学的录取通知都没有收到啦,却收到了当时的三泉、林业职中的通知书,怀着失望和无奈的心情去到教育局报到,无意中问起教育局的老师为什么没有被杏花中学录取,查了半天才发现,我的档案被曲别针给别到其他人的材料后面了。
老师马上给我开了介绍信,将我的档案密封,让我去到杏花中学报到。当天去到杏花中学,那边已经开学,我的英语成绩很差,按理应该分到日语班,开始零基础的日语学习。可是分班工作已经结束,而且学日语的人又很多,我只能无奈地分到了学英语的45班,之后天天想着协调换班。一个半月的时间一直无果,准备下定决心,好好学英语时,突然又说可以换班了。落下了差不多两个月的课程,又成了拖后腿的差等生,之后紧追慢赶日语的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高二文理分班的时候分到了46班。从45班到47班,再到46班,一个年级的三个班都转了一圈。在一届里,应该也是为数不多的人啦。倒是让我跟那一届的同学都更加熟悉了。
三年学习,一晃而过,1987年高考因奶奶过世伤心又淋雨生病高考名落孙山,结果连个中专都没考上。在老师同学和家人的鼓励下,下决心复读。也曾到汾中上了一节课,坐在200多人的礼堂里,上边老师讲,下面同学讲,患有耳疾听力不好的我,一咬牙带上铺盖卷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深爱的母校杏花中学,开始了刻骨铭心、锤炼成长的复读生活。也正是这一年的复读生活,让一个懵懂少年快速成长为了需要思考未来,勇于挑战、敢于担当的青年,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
在这一年里,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自己也倍加珍惜,刻苦学习,积极锻炼身体。这一年里家里兄弟分家、父亲病重,家里无力供我继续读书,差点儿放弃高考,多少次骑车回校的路上,想着家里的困境,担心着自己的命运,心碎难抑,泪流满面。
1987年,城子乡在杏花毕业生留念(三排右一为作者)
当年上学的时候,每次都是从家里带上一袋干粮作为一周的伙食,主要是高粱面做的黄儿、玉米面窝窝和咸菜,偶尔能有少量的白面馍片或饼子。那时几分钱一份的小米稀饭,都成了奢侈品。当时没少从程柏林、李宏达、魏宝东等同学的饭碗里分饭吃。
当时王彪老师知道了我家里的情况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资助,鼓励我要考完,努力争取考上学校,万一不行了,再回家孝敬父母,守在父母身边尽孝也不晚。
去到县城体检的时候,在汾中复读的潘小晋从李巧玲、任钟辉处知道了我家里的情况,她们也给了我资助。可以说,我能够参加高考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全凭这些好心的同学和老师的资助和鼓励,她们都是我命中的贵人。
皇天不负苦心人。1988年以全县第二,杏中第一的成绩,考取了郑州粮食学院(考虑到家庭负担,只想着报考农业、师范、矿业类的学校。因为复读,没有勇气报考第一年报的中国农业大学,错过了上更好的学校)。
上大学的学费、路费也是魏宝东的父亲帮忙,从信用社贷了150块钱。大学期间也受到了许多同学的资助。她们对我的帮助,我终生难忘,无以为报,只有努力学习。希望早日完成学业,报效国家,报效社会,回报家人、朋友和老师。
46毕业照(三排右八为作者)
四年大学,一边刻苦读书,一边打工补贴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几年来多次获得院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各类奖学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考取了西南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艰苦生活的磨炼
多年来,往事历历在目,常常梦回母校,回忆起当年的老师、同学。上学路上,是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响的破自行车;住的是用大教室改成的宿舍,是用砖头垒起来的大通铺,有时晚上冻得不行的时候,跟同学挤在一起抱团取暖御寒。当时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也是快乐的。正是这样的环境和经历培养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毅力。
杏花中学是我们兄弟四人先后学习的母校,也是我侄儿刘生渊学习成长的地方(刘生渊2000年—2001年三年高中,也是2004年复读后考上西北工业大学,之后又读了该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西安华为公司工作)。可以说,杏花中学培养了我们父子两代人。相信还有很多跟我们一样两代人的校友和家庭,可以说是杏花中学改变了我们几代人的命运。
三流的学校培养了一流的人才
杏花中学的高光时刻应该算是1987年,那一年高家智同学以590的高分,夺得了当年的汾阳状元。也是杏花中学唯一一次最高成绩超过汾中的。高家智同学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分到山西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成为了国防科技的领头人。现在是大校正师职级。2015年,受到了习主席的亲切接见,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当年的老师们都把我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教导,细心辅导,常常陪同学们到半夜,也正是有这些认真、敬业、无私奉献的辛勤园丁,这么多年杏花中学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如今都成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专家、领导、技术能手。还有很多成为了各类学校的老师为祖国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毕业三十年部分同学跟张普霖(前排左二)和王生银(前排右二)老师在汾阳聚会(前排右一为作者)
难忘师生情谊
常记起母校的各位老师,那里有慈母般的王世华、夏青兰老师;也有严父般学究式的杜树寿老师;有脸上吓人刀疤的王彪老师;还有英年早逝的李政医生;有英俊多才的李明老师;还有年轻美丽的刘小红老师;有亲切和蔼的高克勤校长;还有身手敏捷、武功卓著的侯令剑老师……
说起来张载庆老师和王世华老师是我初中张普霖老师的父母,我是得到了他们两代人的谆谆教诲才得以跳出农门,跨进高校,走向工作的。我们复读的那一年原来的日语老师调走了,我们十几个人成了没人教的苦孩子,当年刚刚从山西大学化学系毕业来的刘小红老师知道后,主动提出利用周末课余时间给我们辅导日语。正是这么多敬爱的老师的辛勤付出、孜孜不倦的教导,才使我们不断成长。她们不但教给了我们知识和文化,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和立德。
常常会在某一天梦见某一位恩师又在给我们讲课,偶尔也会梦见在参加什么考试,那位严厉的老师就在身后……
上大学后,曾经给母校老师们写过信,感谢他们的谆谆教诲和培养,汇报大学的学习情况。听后来的小师弟们说。当年,高克勤校长还曾把我写给他的信在全校的学生大会上宣读,以激励学弟学妹们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如今,杏花高级中学已经撤并,但在我们的心中,那里是永远的圣地,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母校,是您培养了我们勇于上进、不为艰险的拼搏品质。是您教会了我们持之以恒学以致用的上进精神,是您给了我们开启人生旅程的金钥匙。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酒如泉涌人才出,
杏花中学永流芳。
《汾州乡情》微信公众平台
总编|张立新 主编|亚男 凌珊
编审| 李海萍 冯元明 孙雨亭
电话|0358-7336476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