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树立
我本是江苏无锡人,1963年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作为一名团干部,带头响应党的号召,支援中西部地区。我兄妹六人,我排行居三。我的父亲是一个很开明的人,他鼓励我说,人在哪里都可以发展,汾阳就是汾州府治在地,历史也很悠长,是个好地方。于是,我从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不远千里,和同班的八位同学分配到山西,我一个人来到民风淳朴的北方小城汾阳,到汾阳师范当了一名教师。
时间过得真快,来的那年我二十二岁,一晃五十八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是年过八十的老翁。在汾阳我成家立业,娶汾阳名门闺秀为妻,养育二儿一女,根深深地扎在了汾阳,融入了汾阳这一方水土,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我也是一名汾阳人了。
汾阳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很爱这块土地。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2600年的历史底蕴。境内有800余年的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和太符观,近500年的亚洲最高砖塔“文峰塔”等百余处文化古迹。从文峰塔下,走出了原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世界级导演贾樟柯等当代著名人物。孕育出地秧歌、彩跷、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有“无汾不成戏”的晋剧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汾阳是世界酒都,以杏花村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有6000年的酿造史、1500年的成名史。汾阳是中国美食之乡,可以品尝到独有的地域特产美食。汾阳人热爱生活,不论贫富,居家过日子很讲究,家中干净整洁,在吃上更是讲究。从以前宴请的三八八席,到如今的聚餐,都讲究色香味,并且有复杂的工序。就连平时吃的一碗面食也有相配的十多样调料。
1963年,和我同时分配至汾阳师范的,有12名来自祖国各地的大学生。初来之时,汾阳师范的办学条件还很差,这座建在清代汾州府、汾阳县文庙、汾阳县河汾中学旧址上的学校办学条件还差,高高的灰渣坡还没有搬除,东南老城墙上长满了野草,教室只有三排平房,校门还开在甜水巷这边,伙食条件比起在南方来确实很差。但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这些年轻人没有吃不下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师生一齐义务劳动改造旧校园,点着油灯苦教苦学。在汾阳师范我教了十一年学,自己的学生大都成为了吕梁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有的还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
1974年,吕梁煤校组建,我来到这所学校任教,在汾阳工作了38年,就职于两个单位,前十一年在汾阳师范,后二十七年在吕梁煤校,这两所中等专业学校,为吕梁和汾阳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如今都已成为历史,不存在了,升格搬迁了,但是我仍然忘不了自己在那里度过的育人岁月。
■爱人吕雅丽与其舅马玉藻等留影于汾中图书馆。(马玉藻(前排左一))
■爱人吕雅丽(左一)在蒋三纪念馆留影
在汾阳,我有幸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我的爱人吕雅丽,是汾阳肖家庄有名吕氏名门后裔,毕业于汾阳中学。我的老岳父吕凤翥,曾经参与汾阳旅蒙俄晋商牛家大院的经商,远足中俄边境的恰克图等地,解放后在汾阳中学教俄语。她的二哥吕连恺首都师范大学毕业,是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也曾在汾阳师范带过课。我岳母马淑静,是汾阳下张庄村名门马姓之女。这是一个书香世家,也是一个革命之家,其弟马子安早年参加革命,在云南昆明军区任军职领导,其弟马玉藻曾任汾阳县政府县长。
妻子汾阳中学毕业先后在汾阳卫校制药厂、汾阳工艺美术厂、汾阳网架公司工作。我们的三个孩子,大女儿薛燕在汾阳煤校工作,大儿子卫成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任职,被患者们称赞为“医者仁心、大公无私”的好专家。小儿子卫宁,在汾阳住建部门工作。孩子们和我一样,都把汾阳当作了自己的故乡。特别是大儿子卫成,还成为《汾州乡情》的封面人物,这是汾阳人民对他的认可与厚爱。对此,我内心感到无限的自豪和高兴。
2001年,我退休后一直生活在汾阳,汾阳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深爱着汾阳这一片土地。
■爱人吕雅丽(左一)在网架化验室
■爱人全家合影留念,摄于阿1959年
文章选自《汾州乡情》2021年第5期,总第117期
《汾州乡情》微信公众平台
总编|张立新 主编|亚男 凌珊
编审| 李海萍 冯元明 孙雨亭
电话|0358-7336476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