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斌
20年,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的确不长。但20年,对于一个地方期刊来说,能坚持20年实属不易。20年来《汾州乡情》的粉丝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遍布世界五湖四海。值此《汾州乡情》创刊20周年之际,作为一“铁杆粉丝”,成一小文,记录我与《汾州乡情》的难忘时光。
2007年9月刚念大一,彼时的《汾州乡情》已经创刊五周年。过去的五年忙于念书,不知道这本小书也没有看过这本小书。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几本《汾州乡情》,顿时就喜欢上了它,尽管当时的设计与印刷质量并不高,但里面的文章着实把我吸引,一口气把仅有的几本《汾州乡情》全部读完。在这里我看到了风土人情、看到了汾州文化、看到了市情动态、还看到许许多多汾阳人的回忆文章,让我了解了不少课堂以外的知识,受益匪浅。
也是从那一刻起,我决定把每一期《汾州乡情》都要搜集到,一是为了阅读,学习本土文化,二是本身爱好收藏,《汾州乡情》这本小书包罗万象值得收藏。于是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去寻找,朋友赠送一两本,逛地摊买上三五本,上网买上八九本,慢慢地终于把之前落下的《汾州乡情》补全,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小愿望,看着搜集全的一摞摞《汾州乡情》,甚是开心。
2009年9月,大三,刚开学。彼时的《汾州乡情》已经创刊七周年。但《汾州乡情》上还不曾有过我写的只言片语,细细想来,原因有二,一是不知道写点啥,没有方向,二是自己写作水平有限写的不好不敢写。但内心还是很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发表的。借着喜欢地方文化的热情与激情,利用暑假期间的所见所感,于是小小翼翼地写了一篇小文《闲谈巩村古城》并给《汾州乡情》邮箱发了过去。当时的内心就跟上高考考场一样既紧张又充满期待,紧张的是写的不好怕发表不了,期待的是希望自己的第一篇小文可以刊登。遗憾的是,直到2009年结束的钟声敲响,那篇小文终究未见发表,心想,也许是写的不行吧。
“2010年第一期有你的作品”,新年伊始父亲打电话告我,“你写的《闲谈巩村古城》发表了”,那一刻,就好像高考考上大学似的,高兴了许久。
可以说这次文章的发表是我前进的动力,从此,《汾州乡情》上我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2011年第2期《漫谈汾阳老字号》,2012年第1期《汾阳老照片》,2013年第3期《赶峪道河集》,2015年第3期《洋楼底马东平的和油干饼》,2018年第5期《63年前汾阳护士学校的一张通知书》,2019年第5期《故纸里的汾阳,从一张民国老照片说起》,2020年第3期《汾阳老商号义顺魁、三盛魁属地考》,2021年第3期《司法战线的“老兵”》......,细细数来已有30余篇文章发表,也算是小有“成就”,甚是欣慰。
2016年第1-2期合刊《汾州乡情》改版了,此后的《汾州乡情》印刷设计精良,内容栏目更加丰富多彩,如果说之前的《汾州乡情》略有寒酸味道的话,现在大开本《汾州乡情》可以说步入小康迈上了新时代,但期刊外观在变,《汾州乡情》不忘初心的本质没有变,一路走来,成绩有目共睹,可以说这是一代代编辑部同仁默默付出团结协作精神传承的结果,是一位位热爱、关心、支持《汾州乡情》发展的领导、企业家、普通人帮助的结果,是汾阳文化长生不息,代代流传的结果。这份牵系汾阳人的期刊早已成为传播汾阳好声音,讲好汾阳好故事的一个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喜爱。
一眨眼的功夫,从2007年初识《汾州乡情》至今已经过去14年了,从2010年第一篇文章在《汾州乡情》上发表已经过去11年了,期间我毕业、就业、成家,角色变了不少,但对《汾州乡情》的关注度、喜欢感亦如《汾州乡情》的初心一样一直未变也一直不会变。明年就是《汾州乡情》创刊二十周年了,作为《汾州乡情》铁杆粉丝的我衷心祝福《汾州乡情》越办越好,越走越远,让这一品牌如同家乡陈酿的汾酒一样,逢人便夸好!好!好!
。
《汾州乡情》微信公众平台
总编|张立新 主编|亚男 凌珊
编审| 李海萍 冯元明 孙雨亭
电话|0358-7336476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