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岁月——忆父亲的一生

文摘   2024-10-15 19:30   山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艰难的岁月
忆父亲的一生

■赵健 郝彩凤


突然,门开了,母亲和三个姐姐都被推了进来,当时姐姐们年龄不大,大姐只有十来岁,最小的姐姐只有三岁,她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把她们也关在小黑屋了?又看见问话的两个人凶神恶煞,三个姐姐吓得又喊又叫,越哭越厉害!问话的两人也被弄得烦躁了,大叫:交待不出问题来,你们全家一起上路吧!母亲听懂这是什么意思了,她反而镇定地说,我家里这几天没吃的了,反正得死,我们就死在你们这里吧!就这样,哭的哭、闹的闹、说的说,乱作一团……那两人见状就闭门走了!后经街长说情,碍于全家人也没交代出个什么来,于是他们也顺水推舟,也不再问什么了。机警的街长见状说,你们还不赶紧走?父亲恍然大悟,抱着小的,拖着大的赶快离开街公所。这一次,算是斗智斗勇终于挺过来了,也算是在“三自传训”中取得了小小胜利。


第二天,惊魂未定的父亲刚回家还没来得及吃饭再次被人叫走了,后得知是因为有个国民党的特派员叫任彩芬,(此人在解放后被镇压),非常激进、特别卖力,她说有人举报父亲在解放区教学,为八路军办过事,而且有人在三道川(中共汾阳政府的办公地点)见过二叔,这些事要交待清楚。刚短暂脱离苦海的父亲心情很沉重,他知道被人举报的事是事实,但也不能承认。所以问来问去,也无果。心惊胆战熬到天亮,长时间的高度紧张,加之又有血压高的老毛病,不知什么时候就晕过去了。那个特派员见状就转身去审别人了,这时大救星街长白玉卿又一次及时出场,为父亲的事跑出跑进,好话说尽。最后硬是把父亲“保”了出来,真是万幸!



一段时间后,父亲打定主意再次告别家人,直奔原来教过学的地方——二道川中庄(八路军的管辖地区)。他知道那里有八路军,信心坚定的父亲既没找人介绍,为避免牵连他人没告诉任何人包括我的母亲,一人只身前往二道川。他先找到村公所说明情况,村干部都知道他是原来学校的先生,很高兴他能再次回来,就让他先给村里写写画画,他在村公所帮忙的那段日子里看到了许多进步刊物,接触外界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八路军、共产党的消息几乎天天都有,父亲开心地工作着!事后多年父亲每每提起那段日子,脸上还洋溢着由衷的笑容。


长时间的相处,彼此之间也有了信任。民主政府的一些公文父亲也能接触到,来往公信、公文都可看到也帮忙书写。经他多方打听,日夜挂念的的弟弟也有消息了。于是他向干部们提出,他也要参加八路军,去条件更为艰苦的山区工作也可以,经村干部与八路军联系后决定,让父亲继续在本地教学,住宿在村公所院里。就这样他白天教书晚上回来熬夜(因白天人杂晚上帮助村干部秘密写作)到大半夜,帮助村干部工作。还经常写一些暗语一类做字条,夹杂在书信之中或者缝在衣服内,利用教学,去各村接送学生为由,传递重要机密信件,也经常参加一些机密活动。


1948年7月12日,汾阳城解放了。人们互相传告着,大声呼喊着,有的还敲锣打鼓、扭秧歌,父亲激动地参加到沸腾的人群与大伙唱起了歌。喜从天降,自己的弟弟马骉骑着马,腰间挎着枪行走在进城的八路军队伍中,威风极了!老百姓进进出出城门,神气十足、精神抖擞。父亲喜出望外,走路一阵风,跑出跑进,激动得坐立不安。


后来我的叔叔任汾阳联校校长,由于多年不在汾阳,对学校、人员情况都不熟悉,父亲积极帮忙联络,天天跑出跑进。由于当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共产党恶意诽谤的阴影还在,对叔叔重新组建学校的任务形成了拌脚石,有些教师存在顾虑,不敢报名,怕阎锡山卷土重来,再搞“传训”。我父亲积极行动,主动报名并承担起联络疏通工作,一家家摸底、探访、说服、讲解、交流,几经周折,使原来的教师们打消了顾虑,从此教师队伍正式成立了。我的父亲又走进了学校,和原先的好友同事们一起进入这个阵地,开始了他喜爱的教师生涯,直至退休。



父亲一生经历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日军侵略中国烧杀抢三光政策,受尽了生活的苦难和屈辱,共产党打天下,人民翻身得解放,全家人吃饱穿暖,过上了幸福生活。自己能安心教学,孩子们也一个个分别上学,特别是政治上,成为国家主人,扬眉吐气的日子,使自己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我,从心里感谢共产党。他想起毛主席的一段话,“创业难,守业更难”,蒋介石、阎锡山能心甘情愿放下屠刀吗?他们还不断地叫喊,要反攻大陆,我们虽然是老百姓,但也不能高枕无忧,知恩回报,做好保家卫国的准备。


1948年的一天,父亲在街上看到征兵通告,他急急回家与母亲商量,将当时仅14岁的大女儿赵建华报名参军,并步行送到介休招兵处,大姐(现住西安市空军干休所)参军后不久还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直到战争取得胜利!去年国庆节,还得到一枚共和国奖章。


父亲为表达对祖国的爱戴和保卫心情,先后又将女儿赵建梅(后转业北京),小儿子赵建平(汾酒厂)先后送到部队,让他们参军,学习、锻炼,为保家卫国贡献更大力量。


父亲与叔叔家子女都比较多,他俩商定,给孩子们取名时,第一个字是姓,第二个是建,建设祖国的意思,第三个字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依大小排列,名字里寄托着两位老人的心愿,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世界和平。


父亲的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曲折艰难的岁月,他虽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却是一个有血性的百姓、有个性的小民,艰难生活与生活屈辱都蒙在了心里。共产党解放了汾阳后,压抑的心情一下解脱了,觉得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后又幸福地走向了自己喜爱的教学工作,他把自己所学,所知和智慧无私地、积极地奉献给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文章选自《汾州乡情》2021年第5期,总第117期



扫码关注我们

小时候嫌老爸的话多余
长大后格外珍惜每一句

《汾州乡情》微信公众平台

总编|张立新    主编|亚男 凌珊   

编审| 李海萍 冯元明 孙雨亭 

电话|0358-7336476

投稿邮箱|sxfyfzxq@163.com

汾州乡情
宣传、展示海内外汾阳优秀儿女的创业故事、情感生活。宣传推介汾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设成就。承担政府和有关部门指定的相关文化交流工作,组织编纂出版各类文化书籍,做好《汾州乡情》出版发行。积极搭建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