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一架从瑞士起飞的银白色飞机在北京的首都机场上缓缓降落。随着飞机稳稳着陆,舱门开启,一位年逾七旬、头发灰白的老人出现在了舷梯之上,他的出现立刻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波澜。对于新中国来说,这无疑是统战工作上取得的一场大胜,只因他不是别人,而是曾经的第五战区司令官、国民党代总统、抗日名将李宗仁。
时间回到1949年,彼时解放战争的硝烟已经渐渐平息,随着国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国民党政府的失利已经是板上钉钉。作为代总统,李宗仁曾想尽办法力求挽回败局,可历史潮流终归难以阻挡,在解放军势如破竹的步伐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李宗仁只能接受失败的结局。1949年年底,他先是从南京乘机飞往香港,后又远赴美国,此后在国外旅居了16年之久。
初到美国时,李宗仁的内心难免因失败带来的苦涩而感到郁闷,同时对于自己的未来他也充满了迷茫。他曾经说过,在国民党政府迁去台湾,自己麾下的第7军和第4军旧部几乎损失殆尽的情况下,如果他贸然回台,蒋介石他恨意颇深,恐怕他将会成为第二个张学良。
如此顾虑下,李宗仁多年间始终没有选择离开美国,一直旅居海外。不过对于国内的形势变化,他一直都非常关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开始渐渐冷静下来,开始思索自己和中国的未来。
在见证了新中国崛起后,李宗仁对新中国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渐渐转变为赞赏惊叹。1955年,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对台湾问题的声明,指出台湾是中国内政,不容外国干涉,中国政府愿意和美国谈判,讨论台湾问题。
那时候,在美国报纸上看到这条信息后,李宗仁非常高兴,他认为周总理的声明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正确途径,只要是爱国人士都应该拥护,并且他还在媒体上发表了自己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在文章中,他指出了:一,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二,新中国自建立后取得的成就可谓是举世瞩目。
李宗仁的发声,让中央意识到这位国民党元老的立场已经开始出现了转变,于是争取其回国的工作自此便迅速展开。时至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李宗仁收到消息后欣喜若狂,挨个给亲友打电话通知此事。这个时候的他,对于落叶归根、返回大陆早已经思忖多年,而在经过长久的深思熟虑后,他终于做出了回国的决定。
1965年,在周总理精心的布置以及多方爱国人士的协助下,74岁的李宗仁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毛主席对他的归来极为重视,先后两次设宴款待他。在宴会上,主席像对待一位老朋友一样,称呼其为“德邻先生”,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起居。
李宗仁在回国后,摆在毛主席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安排这位前国民党代总统的职位。据说,在毛主席向其询问时,李宗仁曾经表态希望能够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不过中央最终并没有同意。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他过去的身份太过特殊,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其二,则是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精力和体力比之过往都已经大大不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这个职务对他来说,将会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最终,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李宗仁从事了统战方面的工作。对于这样的安排,他本人没有任何意见,并且表态只要国家需要,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会尽心尽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未能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但中央给予他的却是正国级干部的待遇。
回国后的几年时间里,李宗仁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为祖国和平统一呼吁奔走。1969年,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