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出了五服不是亲戚”?你知道“五服”指的是什么吗?

文化   2024-10-07 19:41   福建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家族亲情,家族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背景和后盾,强大的家族可以让人获得优越感,同时还能得到许多的便利。即使在当今社会,家族也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但有句话说“朋友有远近,亲戚分厚薄”,家族也有远近亲疏之分,否则一些搭不上边的亲戚都来占便宜,岂不是乱套了。

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出了五服不是亲戚”,其实就是衡量亲疏关系的一种标准。也就是说,五服内的才算得上真正的亲戚,这些人可以使用家族的名号,得到家族的助力,相互之间也有深厚的羁绊,需要荣辱与共。那么,这“五服”究竟是什么呢?

想了解"五服"的概念,就要追溯到封建朝代的统治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分封制,以天子为尊,诸侯分封各地,确保庞大的江山得以安稳,所以“服”这个字最早的意思就是服事天子。

但当时还没有五服,只有两服,也就是内服和外服,分别代表皇室和诸侯。到了周朝的时候,分封制更加具体化,两服也逐渐变成了五服,按照地域上距离天子远近来划分,更加体现亲疏关系。

和天子关系亲厚的那些皇室子弟以及诸侯、臣僚排在前三服,分别是甸服、侯服、宾服,其余有能力得到分封但不和天子属于同一种族的排在后两位,分别是要服和荒服。排在最后的荒服大部分都是蛮夷,只是臣服于天子,但称不上家族成员,因为种族弱小而不得不依附天子罢了。

封建王朝都有朝贡一说,每个封地都有这个义务,但是在时间上有所差距,从中也可以体现亲疏关系。离天子最近的甸服几乎每天都要上朝,可以和皇帝商量国家大事,有一定的话语权。而侯服和宾服就不用那么勤快,每月或者每季度来一次就行了。

要服朝贡的频率更低,一年一次就够了,而荒服则没必要朝贡,一辈子就只有那么一次机会。封地的远近和朝贡的频率,可以彰显天子和诸侯之间的亲疏关系,于是家族也逐渐借鉴了这样的模式,开始用五服来划分亲疏。

起初的“五服”指的是五种不同的丧服,有面料、做工以及穿着时间上的区别。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越前面的和去世之人的关系越亲近,依次代表着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祖父母系、曾祖父母系。越亲近的关系所用的布料越粗越重越简陋,所需穿着的时间越长,这代表着孝道,而守孝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观念。

和去世之人是父母子女或者夫妻关系的话,需要穿三年丧服才能脱下,是兄弟姐妹关系的话穿一年可以脱下,之后几服仅需穿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超出这些亲属关系,基本就不被承认是一个家族的人,也就不需要穿丧服。所以,古人觉得五服之内才算亲戚,超出这个范围的人,即使沾亲带故,也不会被重视。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五服的概念逐渐被淡化,毕竟已经不是那个可以一生都活在家族庇护下的封建社会。现如今,大家比较承认的亲戚一般就是三代以内的血亲,再远一些的那些远亲,估计几乎不怎么来往,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太亲厚。除非住得很近,经常有交集,否则就跟陌生人没什么区别了。

五服的观念从古代流传下来,从分封制度到服丧制度再到家族制度,经历了一代代的改革和变迁,它代表着浓厚的家族观念,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虽然到了现在这个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摒弃,但这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不能片面地否认,也无需过多地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

春风谈史
春风吹,历史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