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笆子房小学留下最后的影像——“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⑦之二

文摘   2024-09-20 09:00   土耳其  

文/彭艳

2024年6月18日上午完成了在马边劳动镇中心校的拍摄后,我们又急忙赶往7公里以外的笆子房村小学。2019年5月的首次“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就是在这所小学完成的。对于我来说,重读过《未名光影》公众号当时的文章,再亲临现场,也感觉是重返笆子房小学的一员了。

转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到达笆子房小学后,我发现院子大门口挂着的各种机构牌子中,已经没有小学校的了,只在院里尽头的楼梯旁有一个村幼儿园的牌子。看来,这所小学已经提前撤掉校牌了。

笆子房村小学即将成为记忆,能为最后一批小学生拍摄“影像档案”,也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事情。老师们依然是熟悉的面孔,但眼前的小同学却都是初次见面。目前这里有39名孩子,其中一年级6名,二年级7名,其余26名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学龄儿童持续减少,是笆子房村小撤并的主要原因。

来之前,按照要求,我会按照学生名录在裁好的宣纸上手书他们的名字,这样在拍摄时,先拍一张学生手拿名字纸的照片,可以确保在后续制作“影像档案”照片时不会张冠李戴。这是吸取了之前几次后期出错的教训后,由刘学红师姐提议改进的流程。

由于孩子们下午三点要放学,许多家长会等着接孩子,留给我们拍摄的时间不多。跟老师寒暄过后,大魏和小魏两个“摄助便开始帮着搭背景布,老师们也各自召集自己班级同学排队拍摄。除了主拍任务由刘学红和陈祥国负责外(一个人拍头像,一个人拍全身像),其余人并没有太明确的分工。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

黄永山最近这些年主攻视频拍摄,无人机,佳能R5、R5C,Go Pro各种设备齐全,就连佳能刚推出不久的24-105mm电子变焦镜头(据说是专门拍视频镜头)也在其中。尽管这只镜头需要搭配三脚架使用,移动抓拍会比较费事儿,但黄永山为了画质不惜劳累身体,举着三脚架频繁变化机位,相机过热等待冷却时,插空还要飞一下无人机。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我和高老师也各自对感兴趣的画面进行抓拍,争取多为孩子们留下成长中的精彩瞬间。我们的到来,让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有的活蹦乱跳,有的则安静腼腆,甚至有点害羞。我比较喜欢捕捉孩子们彼此之间的互动,特别是那些相对安静却一直在关注我们的生动眼神。有一个小姑娘,几乎没什么外在动作,也不太爱说话,但她的眼神分明告诉我,她对现场的一切都是那么关注。

稍大一点的小朋友,特别是女孩子,普遍比较活跃,唱歌跳舞,有问必答,还会主动介绍同学之间的关系。结果我们发现这个学校里有不少是来自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我灵机一动,马上让他们按照家庭关系分别合影留念。

“影像档案”拍摄结束后,家长们已经聚在学校门口。我们立刻开始给孩子们分发“六一节”礼物。同学们拎着装有一盒彩色画笔和一本画画本,由北大校友会提供的专用环保布袋,脸上绽放着欢乐甜美的笑容。

在送孩子们走出校门时,我们发现一位家长的摩托车上居然坐了四个小朋友!这一幕我们在去年的青海尖德小学放学时也曾见过。老师介绍说,四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这位母亲每天背着一个最小的,往返两次接送其他三个孩子上下学。真够不容易的!

那位有一双会说话眼睛的小姑娘,在与我合影时对我说:阿姨,我喜欢你!她的小手紧握着我的手指,让我有一种小手拉大手的幸福感。来自内心的爱,是可以通过彼此的眼神感受到的。

有一位同学的家就在学校对面,她在小凳子上铺开画本,拿出刚刚领到的彩色画笔,认真地在画着什么,我们几个马上凑过去拍摄,她却丝毫不受干扰——真希望她用这些画笔画出自己的所见所闻,画出未来的梦想……

再见了,笆子房小学!

短视频:重访马边笆子房小学↓↓↓

笆子房小学部分同学影像档案

本文摄影:高超 陈祥国 黄永山 彭艳 雪虹

特别鸣谢:北京大学校友会


相关链接

• 重访马边,见证重逢——“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⑦之一

• 点燃心灵的希望之火
• 笆子房村小学影像档案
• 当北大人举起相机,为边远山区的孩子拍摄“人生照片”

 

未名光影
北京大学校友摄影俱乐部由历届各院系各专业热爱摄影的校友组成。有海外归来的摄影师、设计师,有中央级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有重点高校的教授讲师,有企业高管,也有自主创业的新锐精英……俱乐部下设未名光影工作室,宗旨为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