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石窟的几个摄影视点——“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⑥之十

文摘   摄影   2024-03-20 09:00   北京  

/陈祥国

2023102日,在临洮看完了马家窑遗址和战国秦长城遗址之后,我们也基本确定了返程的路线,由于还想去参观著名的统万城和石峁遗址,大家决定从定西走固原经榆林,沿北线回北京。这样,途中将会路过须弥山石窟景区。2019年黄永山带队自驾去青海尖德小学时,虽然也去了须弥山石窟,但为了赶路,就看了弥勒大佛,别处都没有参观,这次这个遗憾可以弥补上了。

2号当晚入住定西,3号一早直奔须弥山景区。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古称“原州”)六盘山北麓,为我国十大石窟之一。与龙门和云冈石窟都有一尊露天大佛一样,须弥山石窟也有一个标志性的露天大佛——第5窟弥勒大佛,其高度有20.6米,比前两座大佛高出不少。我们比较幸运,这座弥勒大佛从2020年开始封闭维修,2023年9月才刚刚完工。所以,我们可以一睹维修后的大佛容颜。

远眺须弥山博物馆

像许多大型景区一样,游客需在停车场乘坐景区大巴前往,线路也是固定好了的,第一站是参观“须弥山博物馆”,然后才能去须弥山石窟。

博物馆楼顶远拍大佛

博物馆的展陈主题名为“丝路佛光——丝绸之路与佛教石窟艺术展”,展览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佛教东传为脉络,运用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和多媒体技术,介绍了佛教及佛教石窟艺术从印度诞生并东传进入中原大地的历史进程。总体分为丝路开通、佛教东传、须弥之光、佛国众生、佛窟集萃等单元。虽然博物馆的文物并不多(多为复制品或仿制品),但图文并茂,知识性比较强。

于摄影人来说,博物馆的楼顶是远距离拍摄弥勒大佛的最佳机位,可以拍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壮观奇景。这点,一定不能错过!

须弥山博物馆天台

资料介绍说,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距今已超过1500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诸朝,唐以后再无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但有规模不等的佛像装修和寺院建设活动。如今,须弥山石窟艺术宝库现存石窟160多个,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有500余尊,汉藏文题刻题记53则,碑刻3方,残碑13块,壁画20余平方米。远远看去,大大小小的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连绵两公里的8座山峰上,气势颇为壮观。

远拍第五窟大佛楼,非常有气场。大佛所在的山岩为红砂岩,当天又下着小雨,让大佛造像红光焕发。在红砂岩上开凿佛像似乎是古人的理想之选,四川乐山大佛就是唐人开凿于红砂岩上的。只可惜红砂岩太容易风化,给维护带来很大挑战。

大佛脚下拍全景

在博物馆的楼顶上拍完大佛的全景照,景区大巴会把游客送到大佛脚下。游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看弥勒大佛,我们也不例外。但与普通游客急于攀登石阶在近处拍摄大佛不同,我们会在大佛的脚下找一个合适的机位拍一张大佛楼的全景。因为,离大佛越近,镜头仰拍的视角畸变就越大,拍照的效果反而不如人意,毕竟大佛有20多米高。

我们看到,修缮后的弥勒大佛,脸部和服饰等细节已被“完全恢复”,头上还多了一个水泥板样的大帽檐(防雨棚,据说是1984年维修时加的),总感觉与山体的自然纹理有点“违和”。

介绍说,弥勒大佛开凿于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是须弥山的标志。它雕凿在一个马蹄形石窟内,比例匀称,神情庄重,十分宏伟。佛像占了整座山头的上半部分,一只耳朵有两人高,一只眼睛有一人长。这尊高耸的大佛造像虽是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般的细腻温柔,是全国大型石窟造像之一。

在山脚下拍完大佛,同伴们都去爬大佛楼了,我从游览图上看到,大佛左侧的山体角落里还有个第一窟,就招呼大家下来看,可能是爬上爬下的不容易,师姐让我去拍第一窟,他们就不下来了。

1 药师佛

第1窟里是一尊脚踩仰覆莲花座的药师佛,造像高度为4.85米,开凿年代为隋末唐初,造像风格趋近于唐代。在窟的左内壁上方能看到为元代所绘的千佛壁画图,虽历经风雨,仍有一部分保存完整。这个窟由于位置太隐蔽,经常被游人忽略,实属可惜。

近拍“须弥之光”

从弥勒大佛所在的平台往右走,便进入了众多的石窟群。之前做攻略时,我们曾经问过来过须弥山石窟的校友,得知,子孙宫区的石窟没什么可看的,从北魏起各朝代的佛教石窟造像多已风化损毁,且被明清之后的道观所占据,变成今人拜神求子的场所。最值得看的是相国寺里的几尊大佛。听从校友的建议,我们舍弃“子孙宫”,直奔相国寺而去。

子孙宫窟群

相国寺有一个像庙门正殿的门脸,进门之后黑乎乎的,眼睛一时适应不过来。借着左右两侧门洞透进的光线,慢慢才看清这里面其实也是一个石窟,中心柱上和后侧的墙壁上各有几尊大佛,造型相当完整。只是由于光线太暗,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噪点太多,画质很受影响。我试着用手机拍了一张左侧洞口边上的一座佛像,转成黑白之后,感觉光线既漂亮又神秘,真是太有意境了!

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同伴,并展示了我拍的照片,大家都很感兴趣,纷纷拿着相机去补拍这个场景。我想,这一处应该就是拍摄须弥山石窟第四个经典机位了吧?这个窟的编号是第51号。

介绍说,第51窟开凿于北周时期,有7尊6米高的坐佛。佛像姿态优美,面容安详,气势宏伟,雕刻精湛,保存完好。代表了须弥山塑像造像的最高水准,是全国北周时期石刻造像的代表作品,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观赏价值与研究价值,被文物界、学术界誉为“须弥之光”(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在照片下面的围栏上看到有一个写着“须弥之光”的小牌牌)

51 “须弥之光

不进洞窟还理解不了“须弥之光”的含义,但看到照片上的场景时才恍然大悟。洞外的亮光能自然而然地照亮佛像的身躯,这束光让石佛不仅用身姿展示了慈悲情怀,也让石佛显得高高在上,威严感十足。加之看到石窟造像身上及墙壁上隐约可见的彩绘,终于明白,用“须弥之光”形容此窟既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怎么形容它的美,它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须弥之光”代表着须弥山石窟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游览须弥山石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繁华岁月,感受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才艺。这处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人们去探寻、欣赏和传承。

51窟继续往后走,是一座遍布山间的中小石窟,里面的造像多数已经风化,只剩下大致的轮廓,从摄影的角度已经缺少吸引力了。于是,草草逛完这些石窟,我们便去圆光寺参观,据说那里也有几个石窟很值得看。

须弥山 圆光寺

隐身暗处的圆光寺佛像

圆光寺在唐宋金时代名为“景云寺”,元明清改称“圆光寺”,原寺所在地已全部毁损,现在的院落为1986年易地重建的,寺庙的正殿为上下两层,后墙为裸露的山崖,每层各有两个石窟(第45-48窟)。给人的感觉,这座殿是专为保护这几座石窟而修建的。

景云寺故址

寺里有一位尼姑,在她的指引下,我们扒着装有铁栅栏和铁丝网的铁门往洞窟里面看,由于光线非常暗,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些似乎被烟火熏黑了的佛像,给拍照带来极大困难。

有资料介绍说,第4546窟最为精致、富丽,有造像40余尊。两窟内容相似,造像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呈现出雄浑敦厚的庄严肃穆感;窟顶有飞天、宝瓶、花草等浮雕;壁面和中心柱基部雕有供养人、伎乐、神王像。整个洞窟空间结构合理,布局疏密有致,造像高低错落相互呼应,营造出一个动态的佛国世界……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丝绸之路上出长安西行遇到的第一个有规模的佛寺群落遗址。须弥山的石刻艺术是中国石刻佛像的鼻祖,对龙门、云冈石窟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48窟(新华社图)

中国的石窟造像,分雕塑和开凿两种类型。从最初的泥塑彩绘过渡到石造像开凿,有一个由西向东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造像为泥塑,敦煌莫高窟为泥塑彩绘,麦积山石窟以石胎彩绘为主,而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石窟造像均变成石刻雕凿。须弥山石窟造像是石雕开凿的,正好处在泥塑与石刻变化的过渡带上。专家认为,石窟雕凿艺术手法可能是在须弥山完成并定型,并由须弥山东传的,因此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历史地位。

48窟(新华社图

尽管须弥山石窟的造像规模及完好程度与我们的期望值有一些差距,但鉴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还是很值得人们前往参观欣赏的。

短视频:须弥之光 ↓↓↓

本文摄影  陈祥国 谢京耀 娄健 彭艳 雪虹


扩展阅读

• 尖德小学,我们又来了!——“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⑥系列之一

• 尖德小学2023年影像档案——“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⑥系列之二

• 牛肉面的口感与高反的体感——“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⑥之三

 2023年尖德小学影像档案及4年前后对比(视频完全版)

 甘加秘境“秘”在哪儿?——“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⑥之四
 名望仅次于佛祖的米拉日巴——“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⑥之五
 洛克之路:冒险走一回——“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⑥之六
 探访古叠州城之谜——“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⑥之七
 读你百年也不倦:马家窑彩陶的魅力——“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⑥之八
 寻访战国秦长城西起点——“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⑥之九


未名光影
北京大学校友摄影俱乐部由历届各院系各专业热爱摄影的校友组成。有海外归来的摄影师、设计师,有中央级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有重点高校的教授讲师,有企业高管,也有自主创业的新锐精英……俱乐部下设未名光影工作室,宗旨为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