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长角苗——探寻服饰图案之谜

文摘   摄影   2024-05-20 09:02   北京  

图文视频/黄永山

2022年8月,我曾到贵州西部的六枝特区梭戛乡陇戛寨,探寻长角苗的头饰演变源流(参见《未名光影》第308期-“长角苗服饰——穿在身上的史书”)。2023年7月,我再次深入山林深处的陇戛寨探访,对文字的起源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些穿戴在长角苗妇女身上独特、艳丽的服饰和夸张的牛角状发型,远不是只为遮风挡雨、吸引异性,或抵御猛兽,而是具有纹样叙事和语言文字功能,背后还潜藏着华夏文明的原始基因。

为建立直观印象,请先欣赏视频:↓↓↓

长角苗服饰图案的演变

陇戛寨的王云英,70岁了,不识字。但她站在树下吹三眼箫,唱山歌,颇为自信大方。她尤其精通各种传统图案的绣制,叫得出它们的名称。这些图案类型有小坡、豆角、小瓢、斧头、狗耳朵、牛耳朵、马脚跟等不同的称呼,往往几个相同图案组成一个大图案。针下到哪里,就绣成怎样的图案。世代传承的本领,早已融入王云英的审美和指尖记忆中。

1995年出生的杨富仁是陇戛寨为数不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目前待业在家,我请他来做翻译。通过小杨翻译,我明白了那些图案的名字,尤其听懂看懂了“马脚跟”。

完整的马脚跟图案是一个正方形,四个角延伸出去四条斜线,是为马钉;正方形中间还有一个细细的十字;马脚跟通过马钉几个一组地连在一起,又形成其他图案的长边。这个马脚跟图案与甲骨文中“马”字相比,整体已更偏抽象。甲骨文的马字非常象形(见下图),显示有马的头、身、腿和尾巴。

在探访中,我了解到,长角苗服饰上的图案符号,经过了三次抽象过程:第一次,取自生活实物的局部,如狗耳朵、牛耳朵、小坡等;第二次是将象形物抽象为直线条;第三次,直接以直线相交为十字和十字的变体,以致变化无穷。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长角苗服饰上那些连绵重复的图案,既有神似处,又各具特色,细微的变化包含了多种意义。

经过这三次抽象,已接近文字的形成。长角苗服饰上的图案符号介于象形文和字母文之间,比甲骨文的许多字体更加简洁和抽象,但它们同源,皆来源于早期华夏文化的塔尖一一神性。

字与神同在,字就是神。甲骨文的发现虽仅一百多年,却是迄今为止中国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具备汉字结构的各种类型,是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来自于卜辞,是祭祀占卜记录及巫祝人员与天沟通的语言工具,承载着天意人心,神性十足。如今,无厘头简化的汉字已难以让人感受到最初的神性启示,字与神分离。反观长角苗服饰上的图案,则神性犹存,十字星始终光芒夺目。长角苗服饰上的图案走的是与甲骨文同源而并行的另外一条文字创造之路,更为抽象、简洁、原则,并极富演绎性。

神秘的“十字”符号

每一个长角苗妇女的服饰猛一看似乎差不多,但细看却不一样,其图案和色彩搭配各有其特点,每家还有自己的标识纹。王云英的后背和两只袖子上有明显的马脚跟纹,而72岁的王红珍的衣服上着重田字纹。

这些灵动的图案,其最基本单位是十字和十字交叉的变体,可以无限循环地变化下去,而组成的所有图案皆为大的方形。长角苗信奉方形,并没有天圆的概念,他们认为天和地都是方的,反映到生活中,就是不走歪路,方方正正做人。

看到一个个十字符号,我眼前似乎显现出“河图洛书”的影子。河图里的一二三四五,四个角到中心点,交叉为十字或X字。也就是四方五格,五为中心,亦为道家中的,佛家中的,萨满中的一切皆起源于这个世界由空无的点开始,像星星一样旋转出万道光芒。简单的起始,交叉到无穷无尽。而万千变化又均回归于十字交点中心的,至简的大道显影。

四方五位图

其中,由十字演绎出的河图洛书阴阳五行之学,构成了华夏文化基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历法、数学、地理、军事、艺术等的基础和灵感来源。遥远时代,人群中的通灵者,便利用这个符号与神灵对话,给人们带来上天的启示,进而形成某种固定图识,构造了原始的文字元素。

从五千多年前的马家窑陶器上,也可看到古老的十字形及文字符号的滥觞,并更加自由灵动。与长角苗的服饰图案对比,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同出一源。

世界最古老的文字,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南美的玛雅文,大都是从最早的图形演化为象形,再经过抽象、简化、变形,最终固化为表意表音的文字符号。

在这些珍贵的人类古文字靓影间,我依然看到其中的相同和相似,那就是十字元素。比如,楔形文字中天神最初的表达符号,由两个十字交叉而成。这个天神符号,后来逐渐抽象演变为楔形的基础。再观长角苗的服饰绣花,与此如出一辙,十字交叉的小瓢和长矛组合,便是典型的十字纹变体,头顶的牛角更是一个张扬的“X”字。

只可惜,灾难深重的苗族自从蚩尤战败后,便被迫不断迁徙,业已萌芽的原始文字符号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但这种文化夭折,却以一种原生态保留下来,展现在长角苗审美独特的服饰之上,让我们溯源到人类早期的星空投影。

由此可以设想,古老的文字源于早期人类的神性要求,与如今人与人交流所运用的文字的功能不同,它们诞生于人的神性感应和心灵投影,是忠实的自然记录、神圣的祈祷和庄严的祭祀衍生品。苗族人民在千辛万苦的迁徙路上,让这些关乎文明基因的符号,以美丽鲜艳、热情浪漫的色彩与图案表达出来。这是令人感动的人类历史文化信息的移情和传承,这些别样的色彩和图案组合,是不是文字的文字。


牛角头饰的“神力”


更直率地讲,最早的文字并不是来自于劳动生活创造,也不是为了人与人的日常交流,而是人类对宇宙生命的观察与记录,并以此作为与神灵交流的工具。这也是我们解读三星堆文化的唯一法门。


随着时间流逝,神性渐渐隐去,文字演变为平常人的交流工具。它走下神坛,融入日常生活中。睹物思源,也许一个事物最初的象征意义被模糊甚至被遗忘,但其鲜活的形象所携带的基因能量和真相通道却一直存在着,只需遇到合适的机缘,便能被激活、回放。

看到长角苗,我更确信,人类的心灵相通,精神相交,造就了早期世界各个文明图腾的高度相似性。

长角苗的牛角形头饰,是人神交流的活化石。向上的牛角可通天,先民借助此物来与神对话。追其本源,在人类裸体时代,双臂上举便如牛角,以此庄严的举动仰天冥想或祷告。到后来,以生活中出现的动植物来装饰自己,以物物叠加来增加神力。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提出一种巫教原理:相似产生相似,神秘的影响可以藉关联而传递。长角苗将牛角顶在头上,希望牛的神力叠加于自己身上,产生更为强大的力量,以通天地鬼神。牛,是许多民族共用的图腾之一,将牛角与自己合而为一,这个最初的十字符号构造了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神圣画卷。

王红珍小心地从阁楼上取下珍藏的牛角头饰,沉甸甸的,大约1.5公斤,是十几代祖先的头发编起来的。她用长长的白布条将头饰以新式样缠在了自己头上,前面共有五个线条,象征五禽被圈养,生活稳定。

而王云英的牛角头饰用旧式样缠绕,前面只显示出三条道,中间为空,象征族群尚未进入安居状态,迁徙不定。但无论旧式样还是新式样,其线条的缠绕一律八字回旋,是四的倍数,十字的交叉演绎具有术数的玄妙,与河图洛书携带的信息紧密关联。

长角苗牛角头饰是一种生命的活图腾。将祖先头发以牛角状置于头顶,既是通灵道具, 又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拜以及祖先灵量的加持。祖先崇拜贯彻其中,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一个基因特质。

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

717日这一天,化董寨有一户人家宴请亲朋好友喝甜酒。主家有新生命诞生,7天之内必须请长者“叫魂”。他们认为新生儿魂魄不全,需要通过“叫魂”请祖先来为新生儿取名,把小灵魂纳入家族的生命脉系。太爷爷虔诚地宰了一只公鸡,进入通灵状态与老祖宗通话,最终在祖先那里获得新生儿的名字。

王云英脖子里一直佩戴着一个铜项圈,是她小时候生病时舅舅喊着祖先的名字给她戴上的,为的是拴住她的魂灵,让她健康快乐地生活在人间,这同样是一种叫魂

小杨舅舅是寨子里专门负责“叫魂”的人。他的“喊祖先”,我一句也听不懂。他说他们家族有三百多个老祖宗,一个一个地喊他们的名字,请他们来喝酒吃饭,以此祭祀。其中最高的祖先是楚国的熊绎(西周诸侯国楚国的君主)。人去世,长角苗称“成神”了,显然他们认为祖先上了天堂,有了世外的神力,可以庇护后代。华夏文明无论后来有多少演绎,祖先崇拜却根深蒂固。

长角苗信仰的不是某种宗教,而是安于在自然、神灵、祖先思想渗透下的对日常生活中吃饭,走路,劳动,家务等等的内在秩序中。然而,由于语言障碍、时间久远、长角苗老人越来越少的因素,代际传承日益减弱,古老符号的原始意义也愈益模糊。过去和现在,人类一直在为历史做备忘录。我们的如今,也将成为未来模糊的历史。

角苗服饰上的丰富花纹内涵,折射出万物有灵、万物一体的信仰和思维文化。他们所穿戴的不只是一件衣物,而是整个生命世界。长角苗服饰上每一个部分,都有着相应的神性象征和功能。生命是一个闭环,人去世后,要穿上民族的传统寿服,凭借衣服上的标记图腾,被祖先认领。

腹部的圆形黑色围裙,不仅让衣服免于脏污,且有护腹的功能,加强了身体中心点的内在力量。衣服上的乌龟形盘扣,与甲骨文的龟字很像,是典型的早期象形文。这个乌龟的谐音又为无鬼,有祛除鬼魅的符咒功能。

从某个方面讲,处于穷乡僻壤的长角苗村寨并不闭塞和落后,它保留了华夏文明某些原初基因,其服饰文化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及三星堆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现,有着同等的重大考古价值和意义。

若再去欣赏长角苗服饰,我可能不敢再高声言语,因为那一条条一块块变化无穷的几何图案上,不知游走着多少华夏祖先灵魂,飘荡着多少天地灵气……


扩展阅读


演绎人生死来去,破解三星堆文明密钥——彝族《撮泰吉》
人鬼情未了——哈尼族龙巴门世俗信仰探源
屯堡老汉人:承继600年明代汉服本色
安顺地戏——由鬼神傩面演化出的戏剧活化石
长角苗服饰——穿在身上的史书
西海固堡子:沧桑背后的坚守
窑洞接亲——陕北酸曲  老五班唢呐大吹
汁味浓郁的“道情皮影”
采风:黄土高坡上的乡土皮影之美
西北航道:人、自然与神的边界(上)
西北航道:人、自然与神的边界(下)
绵延四千年的神秘画卷——航拍无人区罗布泊(上)
大自然的原始生命画面——航拍无人区罗布泊(下)
台湾“脸屋”中的千古之谜
“摄影思想家”黄永山


未名光影
北京大学校友摄影俱乐部由历届各院系各专业热爱摄影的校友组成。有海外归来的摄影师、设计师,有中央级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有重点高校的教授讲师,有企业高管,也有自主创业的新锐精英……俱乐部下设未名光影工作室,宗旨为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