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敦煌——云居寺访古

文摘   2024-07-10 17:35   北京  


文及视频/雪虹

/于芳 雪虹


云居寺我几十年前曾经去过一次。印象中有一座历史很悠久的古塔,还有收藏在展厅内和地下的众多石经板,其他的就没什么印象了。这学期的一天,听说北大人文社科研究院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位邀访学者要去云居寺“访古”,我和正在国内休假的校友于芳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学者”队伍。据说,学者们有与云居寺住持“明月法师”座谈的环节,这个机会着实难得。

云居寺位于盛产汉白玉和大青石的北京房山大石窝地区。寺庙的山门上方没有北京一些古寺常见的“敕建某某禅寺”的石刻门楣,而是悬挂着一块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云居寺”书法牌匾。山门里的弥勒佛和四大天王金光闪闪,颜色鲜艳,看不出有什么“古韵”。

明月法师已经等候在山门外,大家见面寒暄合影后,便进到庙里面参观。

千年石经

穿过山门,便见一座油漆一新、写有“千年古刹”字样(也是由赵朴初题写)的牌楼立在院中。牌楼的两侧是钟楼和鼓楼。由于刚下过小雨,寺庙里人不多,讲解员的声音显得格外响亮。

从讲解员的介绍中,我们得知,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曾经三次轰炸云居寺,庙宇被炸成一片废墟,仅剩一个残破的山门拱券和几座古塔。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保护石经,有关部门开始对留存的石经进行全面调查、发掘、研究整理和拓印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云居寺在原址重建,毗卢殿、释迦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等几个大殿里的明代铜佛像,都是从其他寺庙调拨过来的。1989年修复北塔,2014年复建完南塔。如今,云居寺已经恢复得颇具规模。全部建筑分南中北三路,六进殿宇依山势上行,错落有致。

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北齐年间有一位慧思法师,由于经历过灭佛事件,为了保存佛经不再被毁,发愿要把佛经刻成石经藏在山中封存起来。但种种原因慧思大师最终并没有达成心愿,就把这件事托付给了他的弟子——静琬法师。

云居寺明代铜佛像

公元605年,静琬法师刻经藏经的第一个洞穴,就是石经山上留有宝藏石刻的雷音洞。雷音洞当时是一座已经开凿完成的石室,在这里,静琬法师及其之后的僧人代代延续,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长达千年。

据统计,云居寺现藏有镌刻佛经11223572卷的石经板14278块。这份千年的坚持丝毫不比玄奘取经逊色。

刻好的石经一部分藏于寺庙的南塔下,一部分藏于石经山的洞穴中。

1956年,正逢释迦牟尼圆寂2500周年,有关方面借此对云居寺和石经山9个藏经洞的石经进行发掘整理,并组织专家对石经进行拓印研究。

1957年,文物工作人员在被炸毁的南塔塔基下,发现了辽金时期藏经的地穴,被埋藏了840年之久的10082块石经重见天日。后来发现出土后的石经长期暴露于污染的空气中,许多经板出现了粉化和风化现象,有的字迹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为了更好的保护这批珍贵文物,1999年9月9日9 时9分9秒(号称“八九连珠”),最后一块石经(覆有黄绸结)被回藏到有高科技保护系统的地穴内。

镇寺之宝

讲解员说,现在的云居寺像一个博物馆,保存收藏的文物有“三绝四宝”。三绝分别是:石经、木板经和纸本经,皆为世界上难得一见的珍品。四宝为:大佛、铜钟、古塔和佛舍利。

三绝中的“纸本经”藏有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其中最珍贵的“舌血真经”,是祖慧法师刺破舌尖,将血混合朱砂、盐和水写成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共计8060万字之多。

舌血真经

四宝中的古塔(北塔)值得好好一看,佛舍利更是十分珍贵。

北塔,高34.2米,砖瓦结构。上为覆钵式,下为楼阁式,由于造型奇特,属塔中珍品。现在都说是辽代修的,但辽代其实是在隋唐塔心的外面又包了一层砖而已,塔心和塔基都是隋唐时的“原件”。塔的四角各有一座唐代小塔,最早的建于711年,晚的建于722年,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修复北塔时,工程人员四处寻求,都找不到能复制塔基上印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的佛偈砖的厂家。在待工维修周边围墙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地下洞穴里,藏有177块辽代佛偈砖,砖的文字内容、版式、规格和北塔上镶嵌的佛偈砖一模一样。全部修补完后,还剩下一块。原来这是前人为后人修复古塔专门留下的“备用件”!

北塔基座一层为佛偈砖

云居寺的佛舍利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五月二十日,被明末四大师之一的僧人达观真可在参拜石经山雷音洞时发现,石函埋于雷音洞的拜石下,函盖上刻有“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巳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 愿住持永劫的字样,函内置佛舍利,如黍米, 颜红色,如金刚。之后,佛舍利曾被迎入笃信佛教的慈圣太后的慈宁宫,“供养三日”。实际上,直到万历二十年壬辰八月戊子朔二十日丁未,才又重新安置于石穴。

佛舍利再一次重见天日是1981年11月27日。但石函内的佛舍利由记载的三粒变成了两粒,另配有两颗珍珠(至于为什么少了一粒佛舍利,却多了两颗珍珠,至今仍是一个谜)。据说,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处珍藏在洞窟里,而不是供奉在佛塔内的佛舍利。与北京八大处的佛牙、陕西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

云居寺的佛舍利

云居寺虽不是“敕建”,但却得到历代皇家的支持,隋炀帝皇后肖氏、唐玄宗之妹金仙公主、辽代圣宗、兴宗、道宗等几位皇帝,都对云居寺的刻经事业给予了资助。明洪武、永乐、正统年间,皇室还多次协助修复云居寺。

清代也是如此。乾隆、嘉庆、道光皇帝都曾到访过云居寺,并为云居寺题写匾额。在云居寺的弥陀殿院里,有一个碑亭,里面有一块雕刻精美的横卧石碑,碑上刻的就是嘉庆皇帝两次拜谒清西陵,游览沿途美景后写下的两首诗词。正面雕刻的是嘉庆十四年题写的《瞻礼二十韵》,背面是嘉庆十八年题写的《再游云居寺》。

日军轰炸云居寺时,这块碑也未能幸免,碑文中一个繁体“雲”字的下半部,被弹片削掉了,留下了一个“云”型弹痕,被后人称为“掉字不改意”。

石经山

参观完云居寺,是一定要去看看石经山的。但是爬石经山很费体力,学者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终于有一多半人成功来到位于山顶东侧的石经洞。9个洞窟上下横向排开,除了雷音洞是敞开式的,其余8个洞都被石门石窗封闭,只能贴近石窗格往里面窥视。因为我带的是一款口袋相机,得以从窗棂里伸进去拍照。

藏经洞内的石经

讲解员介绍,石经山9个洞窟中共藏有4196块隋唐时期刊刻的石经板。开放的雷音洞四壁上镶嵌的140多块经板,相传是静琬法师最初刊刻的。

雷音洞虽然敞开大门,但里面却不能拍照,对学者们也没有通融。其实这条规定实在是没啥意义,因为我回来在网上一搜,各式各样的图片应有尽有。

石经山雷音洞(网图

石经山原名白带山,因常年山腰有云如带而得名。自隋代开始的1000多年间,历代僧人共雕刻了14278片石经板,如果一片片连起来足有12公里长,因此石经山也有“石刻长城”之称,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石经山的山顶上立有一座北京地区唯一一座唐代公主塔——金仙公主塔。

据史书记载,金仙公主18岁那年在位于洛阳城的开元道观出家。公元730年,金仙公主得知云居寺因刊刻佛经小有名气之时,将新旧译经四千卷送给云居寺作为刻经底本及庙产等以资助刻经事业。为表达对金仙公主的感谢,云居寺高僧在石经山雷音洞上方建造了金仙公主塔。

金仙公主塔离石经洞不算太远,但由于上山的小路被山洪冲毁严重,游人无法登山,我们只能遗憾错过。

下山时,只见山脚下的京原铁路上,一列长长的列车轰鸣而过。我不由得联想起人们常常比喻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一词。是的,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中,作为人的个体极为渺小,生命极其短暂,但是,人类的信仰和精神,却是能够超越历史时空得以长存的!

这,或许就是此次“云居寺访古”给予我们的一个感悟吧!

短视频:云居寺访古 ↓↓↓

未名光影
北京大学校友摄影俱乐部由历届各院系各专业热爱摄影的校友组成。有海外归来的摄影师、设计师,有中央级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有重点高校的教授讲师,有企业高管,也有自主创业的新锐精英……俱乐部下设未名光影工作室,宗旨为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